分享

巨龙:决胜产业链

 阆风苑 2016-06-01
2014年12月30日,南车北车合并,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简称“中国中车”。
合并的原因,是因为中国的铁路和车辆要走出去,而之前走出去的南车北车,竞争市场互不相让,经常打惨烈的价格战。
中国人和外国人打价格战,已经让老外胆战心惊;中国人自己人打价格战,这画面……
都是央企,本是同根生,国家做主就合并成中车。对内仍旧是南北兄弟竞争,对外就只有一个声音说话。
按照2015年的销售额折算,中车在世界五百强大约排名340位上下。
美国波音公司去年的世界五百强排名八十多。年营业额接近中车2倍。
不过倘若美国波音公司的人,看到中国中车的人,估计一脸黑线。不为别的,波音公司曾经有过宏伟蓝图,要在中国发展过程中,再卖几千架飞机。结果这个伟大梦想,被中国飞速进步的高铁,彻底虐成渣渣。
这也就罢了,好歹波音搞飞机,中车搞火车,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眼不见心不烦。
可如今,不光波士顿的地铁车辆,连着芝加哥的地铁车辆,都要和中车合作生产。
中车的人,已经跑到美国,给美国人培训当老师去了。而波音的中国组装厂影子还没见着。你说波音的人,要是见到中车的人,能有好脸色?
再说了,中美的友谊经常说翻就翻,作为中美友好的纽带——波音飞机的采购订单,很可能青黄不接。
怎么样打仗才算最漂亮?打到人家家里,才叫漂亮。美国市场的确很难进,但是进去了,就可以把自由女神搞高潮。 
中车,闪亮的名片当然是高铁车辆。不过,中车的产业链很长,各种轨道上跑的车,只要有需求,他们都能够产。附带着还搞了很多配套和衍生的产品,比如电力器件,还有新能源公共汽车,甚至还有风力发电机组。
这是一家具有超长产业链的巨无霸公司。这家公司再配套中国几家建筑巨头,让中国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在轨道交通领域,没有中国人做不了的事,而且没有中国人PK不了的价格。
无怪乎总书记,总理,都成为中国高铁的超级推销员。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具备这种产业链能力。
中国地域辽阔,既是地质博物馆,也是气候博物馆,加上巨大的人口,海量的货运,中国铁路在如此苛刻条件磨练下,早就练成一身真功夫:
在白俄罗斯,2014年一场暴风雪过后,几乎所有的铁路车辆都停止了运营,只有中国生产的列车在跑。原因无他,中国在东北建设的高寒地区的高铁,以200公里的时速在雪中飞驰。
最早发明火车的英国,如今想建设高铁,也只能找中国寻求解决方案,不仅是技术方案,连融资的方案都需要。
中国当年输出劳工到美国修太平洋铁路(死亡的人很多),后来为中国培养了一代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如今美国人在铁路交通领域,中国开始作为教师为美国教授技术。
西门子已经准备从中国采购高铁车厢…….
……
种种实例表明,以中国高铁为代表的中国轨道交通体系,依托中国强大的本土市场,加上全球技术整合消化以后,已经构建了完整的全产业链能力。
全产业链能力,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毫不夸张的说,这种能力,已经超越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能力极限。包括美国和欧洲国家。
美国去工业化日久,很多配套产业链已经不完整。中车在美国中标以后,头疼的是如何达到“Buy American”的要求,按照规定,美国的公共财政开支,要求65%以上的零配件从美国采购,并且要在美国最终装配制造。
这竟然是中车在美国生产的最大困难,构建组装厂的时候,还要培育零件供货商!——要知道,美国现在运营的铁路里程,仍然是中国的2倍。
至于欧洲的德国法国日本,因为没有英美那么发达的金融体系,所以还有很多人老老实实埋头搞生产。轨道交通技术也完整成体系,但是却有非常致命的软肋——本土市场规模太小。
高铁技术,最早应用于日本新干线,法国和德国、加拿大,都有不错的技术积累。但是,这些国家都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本土面积太小,因此高铁始终不成规模。
这种大产业,成不了规模,成本也没法降下来,保持生产线,一年守着那些订单,日子也不好过。
在前任铁道部长刘某的操纵下,拿着中国巨大市场住诱饵,这些国外的巨头,在囚徒博弈困境下,纷纷拿出了几十年的压箱底技术。——据说这个谈判过程,被写入美国MBA经典案例,以后找机会写成段子来演绎。
为什么在引入吸收消化这些国外技术以后,中国人又一次上演了“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一幕?
因为中国有巨大的本土市场。这些高铁技术,在各种地形,各种气候条件下,在不间断的长时间运行中,不断地改进完善,最终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健壮,更要命的是,价格被中国人玩下来了。
概括地说,中国是各种技术的最佳进化环境,一种技术到底可行性怎么样,能够不能够大规模推开,就在中国进化好了。适者生存的竞争,确实非常残酷,但是却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遴选出最好的技术路线。
很多关键技术突破以后,剩下的大量工作其实很无聊——穷举各种方案,搜集各种实验数据,然后寻找最合理的方案。
这需要一个统一的大国提供市场,需要一个强大动员能力的社会体制,还需要成千上万的人为之付出努力。
中国中车,就是这个技术生态系统进化出来的卓越代表。
它足够强大,不仅能够跑得快,而且安全可靠成熟。
它足够廉价,能够让很多发展中国家用得起。
它足够完整,客户各种需求都难不倒,它能够整合出综合解决方案。
它背景足够强,背后还站着一个正在崛起的超级大国。
……
在未来的岁月里,只要把握住产业链的升级进化能力,中国中车,将会继续快速前行,逐渐甩开世界同行。
来说一桩2年前的往事,说明一下中国人玩的产业链。
2014年,世界杯足球赛在巴西举行。中国足球,当然发挥了一贯坐冷板凳的光荣传统,没有参赛。
但是,整个巴西世界杯,每个环节都能够找得到中国制造。从宠物、服装、安检系统、通讯系统…….
当然还有中国北车的各种地铁产品……现在都改名叫中车了。
有人说,中国人没有参加世界杯足球赛,但却是世界杯的最大赢家。——不是最大输家,表示不舒服斯基。
 
现在,世界人们不禁要问,全蓝星整合产业链的能力,到底哪家强?聪明的读者,你来告诉他们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