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高铁与汽车,缘何命不同?

 德培论道 2020-08-26

试验速度高达400km/h,WiFi网络覆盖,车辆运行阻力下降7.5%-12.3%,人均百公里能耗下降17%,能够经受零下40℃到40℃的环境考验……

“复兴号”开启中国高铁2.0时代——

首次实现了动车组牵引、制动、网络控制系统的全面自主化,标志着我国已全面掌握高速铁路核心技术。在254项重要标准中,中国标准占84%。

体系完整、结构合理、先进科学的高速动车组技术标准体系,标志着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全面实现自主化、标准化和系列化,极大增强了我国高铁的国际话语权和核心竞争力。

作为中国“新四大发明”之一的高铁,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用短短十几年时间,走完了其他国家几十年都未必能走完的路,成为工业经济背景下唯一领先于世的产业,也成为“中国制造”一张响当当的名片。

截至2016年底,中国高铁营业里程突破2.2万公里,占世界高铁运营总里程的60%以上,稳居全球榜首。

全国2600多组动车组,已经安全运行50.5亿公里。预计到今年10月,中国高铁的运送人数将突破70亿人次,相当于把全地球的人都运载了一遍。

然而,相比中国高铁一路高歌席卷全球,中国汽车业却是另一番景象。

一边是汽车业产能过剩,厂商之间陷入白刃式竞争,据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国汽车产能将高达5000万辆,而销量却极有可能只有3100万辆左右;

另一边是外资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纵横驰骋,自主品牌只能分杯残羹。

汽车和高铁同样是“市场换技术”,结果迥异。汽车与高铁,一弱一强,隐藏国策上的何种玄机?

汽车产业最能反映中国诸侯经济特征,从一开始就从属于地方政府,“四大四小”个个有“后台”,都无一例外地“维系”着一方经济发展,由此导致:

一方面,“以市场换技术”丢了市场,核心技术却没得到。

当初提出“以市场换技术”的目的,是向外方让出市场,通过合资,消化吸收换来的技术,最后开发出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车型。

但由于地方政府“引资”心切,换来的是西方已进入成熟期、衰退期甚至是马上就要淘汰的技术;换来的仅限于一般制造技术,并不包括产品开发的技术。

就制造技术来说,换来的只是大路货,真正先进的核心技术(如内高压成型、激光焊接等)都没有得到;换来的这些制造技术,也只有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

鉴于以上,中国汽车产业“以市场换技术”并没有掌握造车技术的精髓,反而把国内90%的市场拱手相让,中国汽车业由此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

另一方面,“诸侯割据”阻碍汽车业形成规模效益,又加剧低价竞争,使国产品牌难以为继。

“国企管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政策+发展国产汽车业的焦虑”,使人为分割市场、对外地车变相封杀、低价竞争等地方保护主义愈演愈烈。

托地方保护之福,中国上百家的整车生产企业或者大而不强,或者小而不倒,塑造品牌竞争力成为天真的“乌托邦”。要技术没技术,要品牌没品牌,国产汽车只能甘拜下风。

相比汽车的“市场换技术”,高铁并未重蹈其覆辙,反倒挣脱了“越引进越落后”的怪圈,在技术上实现“赶超”,这要归功于中国的战略远见。

首先

当年面对欧美技术垄断,中国方面不屈不挠,坚持外方技术转让、价格优惠、使用中国品牌“三个必须”,更利用西门子、阿尔斯通等急切分食中国市场的贪念,全面引进技术进行改造再设计,活学活用“以夷制夷”。

其次

科技部介入主导自主开发,铁路总公司对高铁技术拥有了完全的自主知识产权,并获得900多项国际专利;进一步再到“科技输出”,整个进程跨越很是迅速。

再者

中国集中力量办大事,从一开始就举国家市场经济的大旗,不仅塑造南车、北车等大央企,后合并为中国中车,还让前铁道部代表高铁整个产业链进行谈判。

由此,短短几年中国就从“引进、消化、吸收”的起步阶段进化到向外输出阶段,成就中国高铁品牌,这让欧洲至今懊恼不已。

依上可见,管理体制相异为汽车和高铁此弱彼强埋下了伏笔。

汽车与高铁更深层的区别在于前者很大程度属于消费,后者则属于固投。

高铁不仅是中国的名片,也是拉动经济的引擎。

据测算,1亿元的高铁投入,就可以带动0.3亿元金属冶金、0.7亿元铁路基建、0.3亿元装备制造业、0.2亿元的机械工业产值。

2016、2017年,中国高铁投入都在8000亿元以上,对消化产能、拉动经济的作用巨大。

单京沪高铁全线的钢材和水泥需求就分别高达500万吨和2700万吨,高铁通过产业链创造原材料及制造业的需求,成了经济杠杆的支点。

更为重要的是,高铁建设还掺和着政治、经济、军事等不同层面的战略意图。

我国在高铁技术上“拔得头筹”,打破高铁技术的全球垄断格局,由日、法、德“三国演义”正演变成中、日、法、德“四强争霸”。

虽然日本在新干线的运营和管理上、法国在整车和控制技术上、德国在ICE技术传动上占据“技术高地”,但我国作为后发国家,集他人之长搞集成,自主创新。

特别是在路基没有大改动下将铁路提速至300公里以上,通过智能化等高新技术不断降低统一管理的出错率,这让欧美日等国惊诧中国的提升速度。

鉴于中国的成本优势,技术一旦被中国突破了,价格一般就会下降近四成,势必让他国丧失竞争力而自动退出。

这种技术突围就很可能把美、日、欧等高价品挤出市场,引发各国对中国高铁技术的进口。

因而在3-5年内集中开发国内高铁市场之后,我国很可能在对外高铁技术输出中“侵蚀”国外高铁市场,从而由技术争霸转向垄断市场的竞争。

此外,高铁对中国地缘区位障碍的超越,也将改变传统的东、中、西与南、北等地理划分的标准,淡化区域空间差异的概念,用时间压缩空间距离,让信息技术、物质、人才等资源充分流动。

因此,高铁对中国产业经济、诸侯经济乃至中国与世界工业化产业链上的位置都是一种颠覆,这种由技术突破带来的系统性结构调整对中国经济的意义非同凡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