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打麦场

 王浩然 2016-06-01

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我的家乡大黑河流域的土默川沙尔营公社东地村呈现着一派祥和安宁的田园景象。由于享有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拥有一马平川的黑土地和大黑河水的浇灌,再加上那几年风调雨顺,农业生产可谓连年丰收。

家乡以种植莜麦、小麦等粮食作物为主。那时,到了阳历七月下旬,就开始收割小麦与莜麦了。收割小麦用的是原始方法,就是把小麦连根拔起。收割莜麦比较省力一些,就是用镰刀把成熟的莜麦割下。社员们把割倒的小麦和莜麦捆好,10捆一垛码在了地里。为了防止下雨生芽,禾捆不能在地里久放,要尽早拉回村边的打麦场进行碾打。

上一年用过的打麦场,地皮虚了,长出了小草,社员们把杂草一一拔掉,接着又用碌碡把打麦场碾压平整,再用大扫帚把场面扫得干干净净。拾掇好的场面有四五亩大小。

打麦场平整后光溜溜的,生产队的四辆马车把一车车的小麦和莜麦拉了回来。李大三娃和我父亲是赶马车的,他们两人还各配了一个跟车的。他们一天往场面里拉七八车小麦,每车拉50多捆。因为小麦、莜麦种的亩数多、收获量大,所以拉到场面上的只能一边碾打,一边把打不完的积起垛来。四爷爷是种庄稼的把式,把小麦和莜麦积好垛也是他手中的一绝。四爷爷积成的小麦垛,像个金字塔,直径四五米,高度约有5米。积垛的方法是,四爷爷用铡去根须的麦捆打好底层,然后慢慢地往高加,一层一层地把麦穗铺开,他站在麦垛中央,年轻的小伙子用木叉给他往上挑麦捆。四爷爷垛下的麦穗垛不怕大雨淋,就是雨下上一天一夜,也进不了麦垛的里面,而只能顺着麦垛的表层往下流。在四爷爷的指导下,本家二哥也学会了积麦垛漏不进雨水的方法。

那时,农村还没有用上脱粒的机械。生产队几百亩土地收获的小麦、莜麦,全部都是用人工加骡马拉碌碡的方法碾打。三伏天中午的烈日,社员们把干透的莜麦穗子对穗子一溜铺开,每行长度约四五十米。这时,后生们拿来了一种叫做连枷的工具,每人手持一把。连枷是用一根近2米长的墩布把粗细的木棍在一头钻上一个窟窿,再用一根手指粗的榆木轴连接上4根用红柳缚成的像羊排骨一样的板子。这种用牛皮筋绑住的打板长近1米,宽约10厘米。

阵式摆好后,后生们便一对一对地排开。这时,有人一招呼,打莜麦的劳动就开始了。七八对的后生们同时开打,场面煞是壮观。后生们高高举起连枷一板接一板打下去,连枷伴着风呼呼作响、劈劈啪啪。排好的莜麦行,如果打不到头,哪个人也没有一刻喘息的机会。使用连枷还有一定的技巧,如果落在莜麦上放不平,红柳条编成的板子经常被闪断成两截。由于莜麦籽粒在天热干燥时容易脱落,所以打莜麦都是在正午的两个多小时进行。由于一板一板赶得紧,后生们脱光了上衣依然是汗流浃背、气喘吁吁。

打完一遍之后,后生们再把莜麦翻了过来,第二次开打就不像头一次费劲了。个把钟头后,莜麦籽粒已经全部脱落。人们过来把莜麦秸挑去,把带壳的莜麦用木头收板收了起来。这时,有三四个人开始用木锹开始扬场,让自然的风吹去皮壳与其它杂质。这样,一大堆纯净的莜麦就呈现在人们的眼前了。

碾打小麦的场面则更加宏大。社员们把铡刀切下的麦穗铺成一尺厚,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的圆型场地。这时,两匹骡马套在了一个大碌碡前面,3对骡马同时进入了打麦场。赶碌碡的人一手牵着骡马、一手拿着鞭子。拉碌碡的骡马都是力气大又是七八岁的好牲口。骡马被轻轻地驱赶,拉着碌碡在麦场上呈圆形转着跑动。3对骡马均匀地分布在麦场上,骡马跑得直喘粗气。慢慢地,麦穗被碾压由厚变薄。等到麦粒大部分脱落下来,骡马被赶到场外稍作歇息。趁着这功夫,20几名社员齐刷刷走进打麦场,他们快速地用木叉把碾压过的麦穗底朝天翻了过来。碌碡再次进来,经过大约半小时,麦粒就全部碾压下来了。

之后,社员们用木叉、木耙把粗麦秸挑了出去,他们把碾下的带麦鱼子和碎麦秸等杂质的小麦集中成堆。轻风吹来,几个人用木锹把带杂质的麦子扬向头顶四五米高,颗粒饱满的麦子落在了人们的脚下。有人抬来了扇车,再把扬完的麦子扇上一遍,一大堆橙黄橙黄的小麦就摆在了人们的眼前。

这时,生产队长派了两名50多岁的社员,从香瓜地里扛回了两毛口袋熟透的香瓜,劳动的社员干渴难耐,每人分到一个香瓜,他们把香瓜在裤子上蹭了蹭,掰成两瓣大口吃了起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