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陆瘦燕:且看留针

 博学多思写 2016-06-01

作者/陆瘦燕 

整理/吴绍德

编校/芸菱


【导读】留针、温针是针灸临床上习用的方法伏天针灸则是一般针灸工作者认为针灸所适宜的时令。有关这些问题,自古到今,相沿成风,已成为习惯。究竟应如何正确地来认识,是当前针灸临床上颇值得讨论的问题。特别是我们针灸医学科研工作者,应该首先重视研究。Ps~此部分是留针,要听陆瘦燕老关于温针及伏天针灸且听下回分解。

 

一、留针

 

()意义与沿革

 

1.意义留针就是在针刺过程中,将针留在穴内,保持一定的时间,使起各种不同作用的方法因此,应包括在施用各种手法前后的留针过程与施行各种手法之间的间隙留针过程在内,过去有人认为留针是一种补泻手法,其实留针不能归属于针刺手法的范围,仅是一种基本的操作过程。

 

2.沿革留针法的运用,早见于《内经·灵枢》,其首篇九针十二原中就提出随之,随之,意若妄之《甲乙》作“忘”,意指施行“随之”针法时,要“静以久留”,好象“忘”掉施针,以待气至,若行若按言气至时针感有时放散有时停留,如蚊言针感有时象飞虫停住感,如留言针感有时留住不前,如还言针感有时会返还退回),去如弦绝言针感消失有如琴弦之绝。令左属右言补法出针时要右手出针,左手,其气故止,外门已闭,中气乃实。

 

其中“意若妄之”,就是指的“留针”。这段经文与《素·离合真邪论》记载相呼应,其文说:补之呼尽内针,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如待所贵,不知日暮,其气以至,适而自护。”其中“意若妄之”与“不知日暮”,语意相同。《灵枢》全文中记载“留计”原则的条文,约有三十条左右,《素》中也有不少记载。可见,“留针”法远出上古,数千年来,已为历代针灸家所习用。

 

留针的原则

 

要弄清留针的原则,必须从温习《内经》中的记载谈起,兹逐点举述如下:

 

 1.气行的滑涩:《灵枢·根结》中说:“气滑即出疾,气涩则出迟,气悍则针小而入浅,气涩则针大而入深,深则欲留,浅欲疾。”气行的滑涩,古人认为有的可由气候的影响,有的可由季节的关系,也可由疾病和体质的情况等

 

人体中,气滑则血行较快,气涩则血行迟缓。在气血运行快的情况下,针刺易于“脱气”,所以古人指出用针要小,刺入须浅,留针的时间也要短些气血运行慢的,针刺得气也慢,须要留针致气候气,所以用针要大,刺入须深,留针的时也要长些。气行的快慢,是决定留针时间的总则,十分重要。在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又须掌握以下五点具体情况:

 

1气候的关系:《素·八正神明论》中说:“天温日明,则人血淖音闹,泥也液而卫气浮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所以晴天和热天,应该适当浅刺而少留针阴天和冷天,可深刺而久留针。

 

(2)季节的关系:《灵枢·终始》篇中指出“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者,各以其时为齐。”《难经·七十难》中则指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春夏天气温暖,气血运行较快,秋冬天气寒冷,气血运行较慢。因此,《灵枢·四时气》中更具体地说:“冬……必深以留之。”相反,夏自然要“浅而疾之”。根据以上几段经文,可以概括为“春夏针刺宜浅而疾,秋冬宜深而留。”

 

3疾病的情况:《灵枢·经脉》云:“热则疾之,寒则留之。”“九针十二原”也具体地指出:“刺诸热者,如以手探汤刺寒清者,如人不欲行。”热证气温血滑,易于得气、脱气,故须浅刺而疾出寒证,则气寒血涩,不易得气,故须深刺久留而致其气。

 

4脉搏的情况:《灵枢·邪气藏府病形》云:“诸急即紧者,多寒,是故刺急者,深内而久留之缓者,多热,刺缓者,浅内而疾发针,以去其热滑者,阳气盛,微有热,刺滑者,疾发针而浅内之,以泻其阳气而去其热;涩者,多血少气,微有寒,刺涩者,必中其脉,随其逆顺而久留之。”所以凡是脉显热象的病,不宜深刺久留,脉诊中显现寒象的,以深刺久留针

 

5体质的关系:《灵枢·逆顺肥瘦》云:“刺壮士真骨骨骼坚强坚肉肌肉坚实,缓节关节舒缓灵活,监监然强有力貌,此人重稳重,则气涩血浊,刺此者,深而留之。”“瘦人者,皮薄毛少,肉廉廉然肌肉瘦削的样子,薄唇轻言讲话声音低,其血清气滑,易脱于气,易损于血,刺此者,浅而疾之。”凡属前面一种类型的,气涩血浊,得气慢,所以可深刺久留,后面一种类型的人,气滑血清,易于脱气,所以应该浅刺而少留针。

 

2.气血的盛衰:《灵枢·逆顺肥瘦》云:“年质壮大,血气充盈,肤革坚固,因加以邪,刺此者,深而留之。”《灵枢·经水》云:“足阳明,五藏六府之海也,其脉大,血多气盛,刺此者,不深勿散,不留不泻也”与此相反,《灵枢·逆顺肥瘦》中又说:“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刺此者,以毫针,浅刺而疾发针,日再可也”所以凡是气血充盈的体质壮年、青年,及经脉(多气、多血可深刺久留,气血衰少的体质老、弱、妇、幼)及经脉少气、少血须深刺,少留

 

3.病程的长短:《灵枢·终始》云“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寿夭刚柔篇云:“病九日者初病,三刺而已少留,病一月者久病,十刺而已久留,多少远近,以此衰之。”说明久病邪深者,宜久留针,初病邪浅者,应少留针

 

 4.经脉的深浅与远近。

 

1经脉的深浅表里关系:《灵枢·阴阳清浊》篇云:“刺阴者,深而留之刺阳者,浅而疾之。”阴指手足三阴经脉,循行较深,刺此可以久留阳指手足三阳经脉,循行较浅,刺此者应少留《灵枢·官针》也说“脉之所居,深不见者,刺之微内针而久留之。”反之,脉之可居,浅而浮者,则应少留,这与阴阳经相同。

 

2经脉的远近所谓远近,就是指受气的远近而言。《灵枢·经水》篇云:“足阳明,留十呼足太阳,留七呼,足少阳,留五呼足三阳脉长而离气道远,故须久留);足太阴,留四呼足少阴,留三呼足厥阴,留二呼足三阴较足三阳脉短,故较少留);手之阴阳其受气之道近,其气之来疾,其留皆无过一呼。”

 

留针的作用

 

1.候气:《灵枢·九针十二原》篇云:“刺之而气不至,无问其数”前引《素·离合真邪论》中“静以久留,以气至为故。”均说明留针有候气的作用。后人杨继洲结合呼吸,则有“针手经者,效春夏停二十四息针足经者,效秋冬停三十六息”的标准杨继洲所订留针标准,过于呆板,有失《内经》经旨,目前已少采用。

 

2.补泻:《素·针解》云:“刺实须其虚者,留针,阴气隆至,乃去针也刺虚须其实者,阳气隆至,针下热,乃去针也。”说明留针有补虚泻实的作用由于留针能致阴阳之气,所以,《灵枢·终始》中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


本文选自中医文献杂志1994年03期,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尊重知识劳动,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

--------------------------------------------------------

中医集结号

传递中医正能量

集结中医有志之士

加入我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