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题方法与训练—— 现代文(小说)阅读之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山湖微波 2016-06-02


解题方法与训练——

 现代文(小说)阅读之分析综合(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作者:广东黄蔼北

编审:赵怀兵

授权发布:公众号yuwenyuekan

 

 

【解题方法】

现代文中的信息,就是指我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概念、判断、推理等等所构成的语句消息、篇章情报、本文知识或者代表某些信息的数据、字、词语、图表等等。从阅读文本中辨别各种信息的不同性质,筛选并整合自己需要的信息,是我们获取文本信息、达到对文本阅读理解目的的主要手段。

作为常规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般都出现在现代文阅读的主客观题中,是同时在主客观题目中考查的考点,能力层级为C级。它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和综合能力,这一考点是高考现代文阅读的重点和难点,我们对此应该高度重视。

从阅读文本中辨别和筛选并整合主要的信息,我们必须在阅读时将注意力和判断能力表现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即针对文本的基本概念、诠释概念的词句和表达作者观点、写作意图的文章主旨句加以关注。

综合起来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考查,要求我们应先“筛选信息”,再在此基础上来“整合信息”。

我们按照命题者设定的考试题目,对文本进行有目的的、理解和分析,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之后,经过自己的辨别,一球快速而准确地捕捉到与题目相关答题区域和有效信息,这就是“筛选信息”的环节。而至于“整合信息”,就是我们应根据题目所指示的方向或内容,对自己筛选所得的信息作出正确的感知、评判,进而能准确地把握各种信息材料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能根据需要来归纳综合,或者按照命题要求进行信息重组,形成准确的答案。如果说“筛选信息”是基础,那么“整合信息”则是目的。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我们可遵循感知文本、审清题意、去伪存真、整合答案四方面步骤来进行。

 

1.感知文本。即要求我们先要认真通读全文,并且初步区分清楚文本的主要信息和次要信息,为准确筛选信息做一定的准备。用以检测的现代文阅读文本,无论是散文、小说还是论述文、说明文,它必定会为我们提供人物、事件、情节、环境、观点、论据、性质、本质、原理、规律等等方面的信息,我们在解答之前,不能盲目下笔,而是要快速地通读全文,逐段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并明确以下问题:作者在文中描写或记叙了什么事?这些事是以什么为红线贯穿起来的?事件对主人公性格的形成有何关系?作者在文中介绍了一种什么新理论(新技术、新发明、新成果)?作者以论述为依据,其总的观点和倾向是什么?通篇文章可分为几个层次?……在弄清楚这些内容的基础上,我们才能对全文作出正确的整体感知和判断,以求获得整体的印象。切忌做题前漫无目的,东一榔头西一棒捶,顾前不顾后,心中没底,胡乱猜测。

我们以“大纲版全国卷”为例,来说明这一道理。其第6题是“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西方古代艺术家的旨趣是要在作品中重现世界上的具体物象,所以古希腊雕塑家认为把人体刻画得极其逼真、十分漂亮才是美。

B.中国古代艺术和西方古代艺术不同,中国艺术家要突破有限的意象,在‘象外之象’、‘景外之景’的意境中,抒发他们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

C.陶渊明的两句诗‘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表明他已经认识到身处有意味的世界,并且正处在辨析、体验这种意味之中。

D.俄罗斯民歌《伏尔加船夫曲》之所以能够引起全世界听众的共鸣,是因为它唱出了人们对于社会和人生的深刻体验和感受。”

其答案是C。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考点表述为“辨析和筛选文中重要的信息”,题目的各个选项就是对文章内容的筛选,要解此类题目,关键在于分清选项涉及文章内容的层次。就此题来说,四个选项涉及到文章中两个大的方面内容的理解——东西方艺术的区别、意境和意味的理解。这是我们在整体阅读之后所应获得的感知。进一步来说,选项C涉及的是对“意味”这个概念进行论述时的事例的理解,这种考查就深入了一步,层次更高。从所举事例的上下文来判断,不难做出准确的判断。

从原文来看,作者在第三段现提出“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有意味的世界”,接着再举陶渊明的例子,接着说“艺术就是要去寻找、发现、体验生活中的这种意味”,这句话中的“寻找、发现、体验”表明艺术家不一定就认识到这种意味,况且原诗句有“欲辨已忘言”,只能说明陶潜对这种意味有所体验、察觉,但并不能说他认识到自己身处有意味的世界;而选项C则绝对认为陶潜已经认识到了,显然是犯了绝对化的错误。解决这道题的技巧在于运用排除法,B、D两项一般都会排除掉,A项只要认真对照原文,即可看出其意思与原文出入不大。故选C。

 

2.审清题意。即要求我们能确定重要信息的区域。我们粗读全文后,再对题读文,分析题干,弄清题目的要求,目的是明确重要信息是在哪一段、哪几段乃至全文,能跳过无关的信息,准确地捕捉到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读文和审题时角度意识要强,便于扣住试题目标,找到题目与原文对应的区域和文字,有方向地查找到相关信息。

我们看“大纲版全国卷”第15题:“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1)等到回程,太阳已经有倦容了。(2)素静的黑妮眼睛亮了。”

这两句话分别有其出现的语境,也就是说有它们的信息区域:(1)句是黑妮带领我们参观苗寨,参观的过程她是那么耐心,妇女们身着节日盛装等待她到来,为她唱欢迎歌,她则一字一句地叫大家绣工技术;后来又去了另一个村寨,黑妮对每一个村寨都很了解。在这样的语境下出现这句景物描写,显然不纯粹是景物描写,明显含有对主人公的褒扬在内,真是一箭双雕,一石双鸟!(2)句是在我买了四张具有苗绣特色的地图之后出现的,且在眼睛亮了之前着一“素净”,承前而来,意在称扬黑妮对“针挑土”工作的坚守,而亮了则是对工作有了成绩和支持者地欣慰与感激。

其答案为“(1)这句话采用拟人修辞,富于表现力,不仅交代了时间已经很晚,而且暗含人与物的比较,太阳已经有倦容了,但为苗绣的保存与继承发扬做出贡献黑妮还不见疲倦。看似不经意的一句,实际上表达了作者对黑妮的钦佩与称赞。(2)黑妮的眼睛素净,显示了黑妮献身保存民族工艺的“针挑土”式工作的执着与坚持;而她的眼睛亮了,则表达了工作有了成绩的喜悦,以及对他人给予这种工作支持的感激之情。”

 

3.去伪存真。即我们要认真比较,对信息的真伪加以鉴别。因为我们在阅读文本和查找信息的阶段,对信息的理解、判断和捕获不一定透彻和全面,在答题时,我们就一定要反复认真地分析比较,去伪存真,对信息做出正确的判断。

通过“文题比对”排除错误选项,在科学类文章阅读中是十分有效的方法。所谓“文题比对”,就是把原文和题目选项进行对照,以确定答案。对照时要特别注意表示范围大小、程度高低、数量多少、可能性与现实性的词语,如“更加”、“主要”、“所有”、“特别”、“可能”等等。

例如“大纲版全国卷”第5题:下列关于“意境”和“意象”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意境”的内涵解释为“情景交融”,可见从近代开始人们就把“意境”和“意象”混为一谈了。

B.中国传统美学认为艺术的本体就是意象,所有艺术作品都要情景交融,创造意象,因而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能够具有意境的。

C.所谓“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意味着有意境的艺术作品跟有意象的艺术作品比较起来,在数量上总是处于劣势。

D.“道”是宇宙的本体和生命。意象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十分有限,而意境是对有限的意象的突破,所以意境能够体现“道”。

答案是A。“意境的外延小于意象”这句话是文中最难理解的一句话,其实这是一句省略句,根据后文的阐述,我们可以将它还原为“有意境的作品的外延小于有意象的作品的外延”(外延在后文的阐述中阐释为数量的多少),因此C项的理解是正确的。

解答这一类型题目的技巧是——抓住选项中的“关联词”(揭示逻辑关系,即各种各样的判断)“虚词”等标志,如这一题A选项中的“所以”(因果关系)、“B”选项中的“因而”(因果关系)、D选项中的“所以”(因果关系);若没有这些标志,就要认真分析选项句子分句间的逻辑关系,再回到文中仔细对照。

A项中的“所以”暗示了前后内容的逻辑的关系是因果关系,根据原文来看,这种因果关系是不成立的。作者只是在文中举例说明,在近代时,王国维阐述“意境”时,就是这样认为的。但这并不能表明,“情景交融”的观点就是因为王国维的解释而流行到现在的。

 

4.归纳整合,即要求我们对信息进行重组。整合信息的原则和依据是题干要求和原文信息,要把原文中能够表现题意的有关词语或句子,尤其是重点词句作为整合的主要对象,因为它们是答题的主要信息,在此前提下进行整合,才能提高准确度。

例如“大纲版全国卷”第17题:

面对黑妮的“针挑土”行为,“我”表现出怎样复杂的情感态度?文中的相关笔墨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道题目虽然还是就“针挑土”设问,但是考查的还是对信息的桂南整合问题。命题者问的是作者的情感态度和文中起到的作用,就“文中起到的作用”来看,实际上在上一题的“点睛”中已经提到,且与上一问题有所重复,这一问主要涉及文章主题、文章线索;至于作者的情感态度,涉及到文章另一个大的表现手法——欲扬先抑,作者明显对黑妮的工作先是有些不理解,后来又理解了,并为此项工作给予支持,还由此生发出一般性的人生感悟。

其答案:从不理解为何黑妮通过温和的话语塑造她们美和丑的观念,到最后理解“针挑土”的概念,“针挑土”在行文中既起到了贯穿全文的线索作用,又起到了画龙点睛、深化主题的作用。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泪流满面

徐全庆

“停,停。”刘主任又一次叫了停,对李秋萍抱怨道,“你怎么没有眼泪?你应该泪流满面,满脸感激之色。”

“可我就是没有眼泪,怎么办?”李秋萍无奈地说。

说实话,李秋萍对唐总真的充满感激,她也很想流出满脸的泪水来表达对唐总的感激之情,可不知为什么,她就是没有眼泪。也许丈夫死的时候,她就把所有眼泪都流干了,以后,她再也没有流过一滴眼泪。丈夫死后,她一个人带着孩子,再苦再难她都挺着,从不让自己滴眼泪。

前几年她下岗了,只能靠给别人打短工度日,日子更加困难,但她也没哭过一声。儿子考上了大学,可她上哪儿去弄那一笔学费呢?李秋萍的头发都愁白了。正作难时,刘主任找上门来,说他们公司的唐总听说她的情况后,愿意无偿捐给她家一万元,资助孩子上学。

现在,电视台正在拍摄唐总的企业举办的捐赠仪式。李秋萍真的想配合唐总把电视拍好,谁知,她老是出错。第一次,她因为紧张,把刘主任给她写的台词背错了一句;第二次,台词倒是没背错,可她始终低着头,电视画面拍不到她的脸;这一次,又因为她没有流泪。

可李秋萍真的流不出泪来。李秋萍看到唐总本来灿若春风的脸上已经隐隐蒙上了一层秋霜,李秋萍额头就冒出汗来。好在刘主任经验丰富,请了个人对李秋萍进行流泪训练。可训练了半天,李秋萍还是流不出一滴眼泪!

“用洋葱熏吧。”刘主任说。虽然效果也不好,可李秋萍毕竟被熏得流出两行眼泪。

李秋萍就有了如释重负的感觉,心想总算可以过关了。没想到,刘主任又叫了停,指着刚拍的画面对李秋萍说:“你说你是怎么回事?唐总没和你握手的时候,你脸上有泪水,到唐总和你握手时,你脸上的泪水又没有了,而且脸上表情麻木,像呆子一样,这样拍有什么意义?”

李秋萍再看唐总,唐总的脸上已结了冰。

“你就不能用点心吗?你看你快把我们唐总累坏了。”刘主任盯着李秋萍说,“这次要认真了,拍不出效果,你就拿不到钱。”

李秋萍呆呆地望着刘主任,没有动。

“别愣着了,快准备吧,听清楚没有,拍不好就不给你钱。”刘主任白了李秋萍一眼说。

“对不起,这钱我不要了。”李秋萍说完,擦了一把脸上的泪痕,昂首挺胸走了,把唐总和刘主任等人扔在那里,呆呆地发愣。

李秋萍的儿子没能上大学,大家都说李秋萍太傻,这样的好事上哪儿找呀,配合一下不就行了吗?人穷得连饭都吃不上了,还装什么骨气,真是傻帽儿……

儿子也埋怨:“你的眼泪真的就那么高贵,为了你儿子也不能流一滴?”

李秋萍像看着陌生人一样看着儿子,她感觉她的心在流血。

不久后的一天,李秋萍收到一封信,是一个大学生写来的。大学生说,他是从别人口中辗转听到李秋萍的故事的,信中说:“你在那么困难的情况下仍然能放弃那一万元,选择有尊严地活着,你让我感到崇敬……”

李秋萍读着读着,竟然泪流满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你怎么没有眼泪?你应该泪流满面,满脸感激之色。”开篇所写刘主任的这句话交代了小说情节发展的事由,并造成悬念,激起阅读兴趣。

B.为表达对唐总的感激之情,李秋萍在电视台为唐总的企业举办的捐赠仪式上很想流泪,但因为在丈夫死后,她已没有眼泪可流,所以没能如愿。

C.李秋萍为儿子上大学所需学费犯愁时,唐总愿意无偿捐给她家一万元,资助孩子上学,但需要李秋萍在其举办的捐赠仪式上流泪以表示感激。

D.在拍摄现场,李秋萍先是因为紧张背错了一句台词,然后因紧张而没有抬起头,接着虽抬头而没流泪,这让唐总心中不爽。

E.面对李秋萍的表现,唐总对她的不满程度逐渐加深,先是“脸上隐隐蒙上了一层秋霜”,继而“脸上已结了冰”,最终是“呆呆地发愣”。

(2)结尾处写道:“李秋萍读着读着,竟然泪流满面”请分析她流泪的原因

答:                                                                     

(3)小说在塑造李秋萍这一形象时,采用了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相结合的表达技巧,请对此简要分析简要分析李秋萍的性格特点

答:                                                                           

(4)“大家都说李秋萍太傻”,那么,你对她的行为有何看法

答:                                                                           

 

答案:

(1)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 E不给分。(B项“她已没有眼泪可流”错;E项“呆呆地发愣”表示的不仅仅是不满,更重要的还有不解等;D项“因紧张而没有抬起头”错,“没有抬头”主要是考虑到了自己的尊严。)

(2)①终于有人理解并支持她为了尊严而放弃一万元的举动,这让她感到欣慰;②理解她的是远方的陌生人而不是身边的人尤其是自己的孩子,这又让她感到心酸悲伤。

(3)①直接描写有语言描写,如“对不起,这钱我不要了”;行动描写,如“擦了一把脸上的泪痕”;神态描写,如“昂首挺胸走了”等,这些描写生动地表现出李秋萍对自己人格的坚守。还有心理描写,如“无奈”“如释重负的感觉”,表明李秋萍想配合唐总把电视拍好。②间接描写主要是通过他人的反衬,如当李秋萍放弃一万元捐助后,大家都认为她傻,儿子也埋怨她,这些不理解更加衬托出李秋萍坚持独立与尊严的可贵。    她的性格是:①坚强。死丈夫,下岗,打短工,一个人带着孩子……但再苦再难她都挺着。②有分寸。面对盛气逼人的刘主任和唐总,她宁可孩子不读大学也不配合他们在拍摄时“流眼泪”。③心中自有真情。丈夫死她流干了所有的眼泪,大学生一封理解的信也能让她“泪流满面”。

(4)观点一:李秋萍的行为在世风日下的社会中是一面旗帜。

①贫穷不是放弃个人尊严的理由,人格不是可以用金钱去换取的,越是在困苦的情况下,越要坚守自己的人格。②这世上的确有相当多的唐总一样为富不仁、刘主任一样溜须拍马的人,自以为能够用钱解决世上所有的事情。李秋萍的行为,是对这种思想否定。③李秋萍付出的代价是巨大的,她坚持了个人的尊严,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人是伟大的,难得可贵的,值得所有人尊敬。

观点二:忍辱负重更能体现母爱的伟大。①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唐总拍摄宣传片是为了公司发展,落泪配合拍摄以满足捐助人宣传的需要,这并不是一个无理的要求。②李秋萍的拒绝仅仅是因为个人的感受,觉得没有得到尊重。却没有考虑到自己这样做的后果是孩子的命运前途所系。③人的尊严在心里而不是别人脸上。如果李秋萍为了孩子顺利完成了拍摄,那么,她的人格会更伟大,相信绝大多人也只会更尊重她而不是因此而贬低她的人格。

(本版编辑语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