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血压不能心塞,更需要远离心衰

 ZL89 2016-06-04

高血压不能心塞,更需要远离心衰

之前看过高血压哪些事的文章的朋友都知道,对高血压的防治小编一直都是建议大家做好情绪的调控,就是说不能高血压不能心塞。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得不佳,经常忘了吃药,也很久没到医院复诊,导致血压长期升高。心脏长期在高血压状态下工作,负担加重,渐渐地,心脏变大变薄,收缩功能降低,导致心功能不全,也就是隐性心力衰竭。不注意,就会出现心力衰竭症状。

高血压不能心塞,更需要远离心衰

对于这类高血压患者,高血压的哪些事(微信ID:sangaook)建议须积极降血压和服用专门对抗心力衰竭的药物,遵医嘱,定期随访,心脏功能会发生逆转。持续治疗心功能就会有明显的好转。

【高血压为什么与心衰有关】

事实上,在高血压患者中,出现心衰的情况不在少数,还有不少患者至今仍蒙在鼓里,他们的心功能其实已经出现了问题。众所周知,高血压会导致卒中、冠心病,但很少有人将高血压与心力衰竭联系在一起,这与心力衰竭的发病历程有关。高血压最早影响心脏的左心室舒张期功能,早期患者可以没有临床症状,只有心悸症状,其他症状不明显。

但通过一系列检查可以得知,这一阶段称心功能不全。一般起病数年至十余年之后,患者才会出现典型的心力衰竭临床症状,这一阶段简称心衰。患者开始在劳累、饱食和说话过多时发生气喘、心悸、咳嗽,以后呈阵发性发作,常在夜间发生,并有痰中带血等。严重时,血压可骤然升高,发生脑水肿。反复或持续发作的左心衰竭可影响右心室功能,从而发展为全心衰竭,出现尿少、下肢水肿、腹水和发绀加重等症状。

以往,在老百姓的概念中,心力衰竭就是终末期心脏病,是“没救”的代名词,这是一种很普遍的认识误区。相比之下,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确实较差,但这并不代表 “没救”。心力衰竭的治疗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心力衰竭患者应坚持专科门诊随访,因为很多患者对自身病情处于不知情阶段,以至于就诊时就已进人比较严重的阶段,最终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

另有一些患者虽然诊断明确,但治疗方案存在问题,如没有及时应用有效药物及应用剂量过小等,使治疗没能达到最佳水平。

因此,心力衰竭患者在病情稳定时仍需每隔两三周到心力衰竭专科门诊就诊,以便医生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使病情得到稳定,降低再住院率和死亡率。若防治不及时,将进展至有明显症状的心力衰竭阶段。

【防治心衰,从控制高血压做起】

如前所述,高血压是心力衰竭重要的基础病因,流行病学研究证实高血压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防治心力衰竭,应从控制高血压做起,具体如下。

1、控制血压

严格、长期、有效控制血压,是延缓和预防心功能不全和心力衰竭的重要手段,也是预防心脑血管亊件的重要前提。所谓有效控制血压,是指通过药物或非药物治疗手段,将血压控制达标,即收缩压/舒张压<140/90毫米汞柱。同时,降血压也是终身治疗,有很多没有控制好血压的患者是在多年后查体时才发现心脏已经扩大。

2、调整生活方式

高血压本身也能加速动脉硬化进程,使冠心病发病危险性增高,而后者是心力衰竭的另一重要基础病因,因此,为预防或延缓心力衰竭发生,必须纠正高血压患者伴随的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不良生活方式、肥胖、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等,

3、心功能检查

由于在心力衰竭代偿期,症状可以十分隐蔽或不典型,而在出现明显临床症状时,心功能减退已相当严重。因此,尽早检出症状性和无症状性心功能障碍,并进行准确的临床评估并及时治疗,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高血压患者应定期至专科门诊进行全面检查,了解自己的血压控制情况、伴随的其他心血管高危因素或疾病,并在医生指导下积极治疗,这对预防和延缓心力衰竭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及早发现心衰的方法】

1、常规心电图检查

常规心电图检查对了解高血压患者有无左心室肥厚,是否合并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具有重要意义,每半年左右可以检查一次。

2、胸片

胸片检查有利于了解心影大小,早期检出心脏是否扩大或有心力衰竭表现。

3、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心脏彩超是了解有无左心室肥厚、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重要手段。没有其他危险因素的普通高血压患者,应每两年进行一次心超检查,有利于早期检出心力衰竭。若血压控制不佳或已合并心功能不全,应每半年或1年随访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以及时了解心功能不全的进展。心超显示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 提示心脏收缩功能不全。

4、心肌核素显像检查

高血压患者若怀疑有心力衰竭存在,还可做心肌核素显像检查。对合并有心绞痛的患者,可积极行介入或外科治疗纠正心肌缺血,延缓心力衰竭的发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