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术大家与室内装饰

 fighterzdy 2016-06-07


记得现在特别火的易中天先生,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诧异何以陈寅恪和王国维这样的人,会成为大家追捧的对象,因为他们的著作,大多数人是看不懂的,大众迷钱钟书,还好理解一点,因为毕竟钱有本小说,而且还拍成了电视剧,可是陈、王二人,却连丁点娱乐大众的材料都没有。易中天的问题提的好,因为我从前也有类似的疑惑:在1990年代后半那两年,王国维文集满大街小摊上都是,包括他的甲骨文研究,莫非国人偷吃了智慧果,一夜之间素质飞升,而且一股脑都热爱起学术了?

易中天是高人,提问而不解答,让你去急。我是俗人,而且急性子,受不了这闷葫芦,必须说说清楚。

当然,国人没有吃到智慧果,那个果子,早就被亚当夏娃吃掉了,而且也没有发展出对学术的爱好,依旧是唱歌的唱歌,跳舞的跳舞,泡吧的泡吧,泡妞的泡妞,如果非让他们看书的话,多半会选择李宗吾的厚黑学或者不知道什么人的《三十六计》。当年买回去的王国维和陈寅恪,大抵束之高阁,连翻都没翻过的大有人在(笔者做过一点小小的调查,如果不信,看官尽管随机抽样)。不过,应该承认,当年热衷王国维、陈寅恪以及钱钟书,甚至辜鸿铭的人,大部分都是读过书的,虽然未必知道什么叫学术,毕竟对学术有那么点好奇,一部分人听了现在的学术大家们的忽悠,说是上面提到的这几个人特别牛,于是跑去买,做认真状在看(当然其中不乏买来真看了的人),接下来,更多的人去买,做更严肃认真之态,在大庭广众之下捧读,于是风气蔚为大观,学校里,谁要是不看,或者没有一册王国维、陈寅恪,人都丢不起。

显然,王国维、陈寅恪的东西,不应该有这么多人看,因为他们不是易中天,就连易中天所谓具有娱乐大众因素的钱钟书,其实他的著作,诸如《管锥篇》和《谈艺录》之类,当今之世,能读懂的也没有几个,甚至于他的小说《围城》,真正欣赏的人,估计也是个不大的圈子,那里面属于知识界特有的幽默,俏皮,暗讽,非个中人,绝难体味。

崇拜名家,大家,是持续了很长时间的风气,追捧当年的学术大家,跟仰慕贵族、皇室一样,属于国人在政治上个人迷信破灭后的一种心理补偿,只要听说人家是大家,就追,就捧,而陈寅恪据说不仅书香门第,而且贵胄公子,则追的更疯狂一点。至于他们的书能不能看懂,已经成了另外一件事。买回来放在家里,不仅显得自己有档次,而且时髦。所以,我实在弄不清楚,到底是人们听说了钱钟书是大家,才硬着头皮看完小说和电视剧的,还是看了小说和电视剧才喜欢上钱钟书,然后再去买他的著作?钱钟书那点娱乐因素,能给钱钟书热添加多少温度?

1990年代,真是一个崇拜名家的年月,不仅陈寅恪、王国维被追捧成了畅销书作家,一切的所谓名著,都在热销,记得那时几乎所有的出版社都在出外国文学名著,把从前翻译过的本子,雇几个学生,做一点“得、地、的”和语序上的改动,就算是重新翻译了,几十万册地往市场上推。虽说现在市场上论堆卖的书,都是此类货色,但在当初,肯定还是有市场。中国古典也一样走俏,小说、戏剧、诗词都被重新包装上市,四书五经都不知道卖了多少,二十五史,不知道卖了多少,甚至没有标点过的影印版《册府元龟》,也从200元,直线飙升至4000多元。

但是,更有意思的是,与此同时,市面上出现了假书,看上去包装精美,甚至像是原装的外文原版书,但打开一看里面什么都没有。假书不是商业欺诈,卖主会明白地告诉你它是假的,不过就是有人买,买回去以后作装饰,尤其是买了新房之后,房主往往会跟装修公司的人一起来买。看来,买的和卖的,都有计算,反正书就是做装饰的,假的不仅外观精美,而且价格便宜。

幸好,后来那些粗制滥造、甚至盗版的名著,价格降得非常快,而且跟巨大的装修费用比起来,那点买书的钱显得微乎其微,假书,才没有成气候。但是它的出现,告诉我们,名家和大家,其实也是有别的很实际的用处的。当然,买来书,尤其是名家之作(最好是正式出版的),即使仅仅作为室内的装饰,也未必不是件好事,至少说明这些国人,还有微许向学之心,也说不定他们的后代子孙,突然会有一天,把书从架子上拿下来看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