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文人之书斋

 林逸LINDA 2016-06-07
大雅久不作,其宋明书斋便是传统文人的雅趣之志所在。
  宋 刘松年 《山馆读书图》
  宋 刘松年 《山馆读书图》局部
  书斋是浓缩的园林,园林是放大了的书斋,而园林,有人说就是浓缩的山水;虽然空间上有大小之别,然在心境上却无高下之分。这个由小到大的过程,从儒家的角度看是所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道家则将其理解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佛家便是'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宋 佚名《槐阴销夏图》
  所谓'闭门即是深山',这山虽深而有仙则灵。文人在择良木之前,虽然整日浸淫于砚耕笔犁之中,然而诸葛亮成就其三分天下的隆中对,却是完成在这一臂半径之内的书案之上。
  书斋之'斋'字,有清修之意,汉许慎《说文解字》中释:'斋,戒洁也。'而不仅是藏书之所,更非简单居住之地,它凝聚的是文人的思想、学识以及对于生活方式的自我理解。也许更是出仕之前,或归隐之后的安身立命之地。这一出一入,体现的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而这书斋之内的陈设也是经历了一个由简到繁,从普而精,自宏观到微观的过程。
  唐 王维〈传〉伏生授经图 伏生扶案图部分
  春秋时期,孔子在齐不得志,遂又返鲁,回到家乡之后,将其书斋设计为'退而修诗书礼乐'之处,然对于其中器物的陈设,表现更多的则是一种不屑的小觑,所谓'君子不器'。
  明 唐寅《西州话旧图》 下半部茅庐部分
  但到了汉末,士夫、书佐们开始不安于此,关注起自己的立命之物。蔡邕则说,写字不可急,要闲适而作,所以'若迫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由此看来,汉代人对于笔,已经有了自己的要求。
  东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中'女史司箴,敢告庶姫'部分
  晋代,王羲之的启蒙之师卫夫人,则更是将笔墨纸砚苛求到了毫发精准的地步,传其所著的《笔阵图》中写到'笔要取崇山绝仞中兔毫,八九月收之,其笔头长一寸,管长五寸,锋齐腰强者。其砚取煎涸新石,润涩相兼,浮津耀墨者。其墨取庐山之松烟,代郡之鹿角胶,十年以上,强如石者为之。纸取东阳鱼卵,虚柔滑净者。'
  宋 宋人人物图
  明 仇英《人物故事图》
  明 杜堇《玩古图》
  宋人 《十八学士图之一至四》
  宋人 《十八学士图之一至四》
  马远《西园雅集图》
  宋代,一个中国收藏史上第一次高涨的年代,文人对于书斋陈设的要求,早已不满于春秋时的一单食,一瓢饮,身居陋巷,他们更希望书斋里,有了琴棋书画、香茶禅花,金石鼎彝之类的优雅玩物。
  明 文徵明《真赏斋图》
  明末堪称欲造其极,作为名门之后的文震亨在布置起自己的山斋来,不由得花费了一番心力,他在其《长物志》中饶有兴致的写到'山斋:宜明净,不可太敞。明净可爽心神,太敞则费目力。或傍檐置窗槛,或由廊以入。俱随地所宜。中庭亦须稍广,可种花木,列盆景,夏日去北扉,前后洞空。庭际沃以饭瀋,雨渍苔生,绿缛可爱。绕砌可种翠云草令遍,茂则青葱欲浮。前垣宜矮。有取薜荔根瘗墙下,洒鱼腥水于墙上以引蔓者,虽有幽致,然不如粉墙为佳。'
  从春秋的'不器',到宋时的'藏器',再到晚明的亲身'制器'。好像文人们越来越把书斋这块不大点儿的地方,作为是自己的精神皈依之所,而其中的器物也愈加反映出了他们自己的想法。
  清人绘 乾隆帝写字像轴
  清 禹之鼎《王原祁艺菊图像》
  明末李渔,在建造自己的私家园林芥子园时说:'地只一丘,故名‘芥子’,状其微也。往来诸公,见其稍具丘壑,谓取‘芥子纳须弥’之义。'这里面反映出的由小观大,欲容宏观于微观的想法可谓不言自明。而他在《闲情偶寄》中更是将这须弥纳于一拳石,一勺水之中。所谓:'幽斋磊石,原非得已。不能致身岩下与木石居,故以一卷代山、一勺代水,所谓无聊之极思也。'
  宋 佚名《书斋纳凉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