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清华爸+复旦妈打造的原创亲子平台, 分享身边育儿达人(尤其是爸爸们)的育儿经, 多元教育理念的碰撞与启发, 创意游戏与实用资讯, 予教育以理性,予育儿以灵感 ———————————————— 常看到一句‘著名的’鸡血励志标语:比你聪明比你年轻比你有钱,更比你颜值高的人还比你努力,你又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呢?看似无比正确的一句话,但本文的作者梁惠施却不太认同这句话,在她看来“为什么我们的努力要外部条件驱动,而非内心使然呢?只有内心的爆发,才会有无穷的动力”。 梁惠施是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电机工程系硕士。现为一个3岁半男孩的妈妈,认真严谨的儿童教育与发展心理科学的学习者和研究者,创办育儿公号童行未来(id:walkwithkids),分享科学的、经得起考验的育儿知识。 在当今这个年代,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与此同时父母的焦虑也几乎到了空前的地步。几百万的学区房依然有无数人趋之若鹜,越来越多的孩子奔忙于各种兴趣班、特长班,五六岁的孩子不仅要学钢琴、英语、轮滑、舞蹈,还要认识几百个汉字,背几十首古诗,算两位数加减法甚至熟背乘法口诀。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当娘的当爹的都卯足了劲拼尽了力,早早地拉着娃加入了你挣我夺的教育军备竞赛中。而这一切,归根结底都源于一个假设:只有跑得了第一,才能有个光明的未来。 外部认同VS内部驱动力 教育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第十名现象”:一个五十人的班级当中,最有出息的学生往往不是学习成绩最好的前几名,而是处于中上游的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当然这不是必然的情况,但我们也确实看到很多行业的领军人物,当年都不是班里的尖子生。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最根本的一个原因是:尖子生们往往过于重视外部标准的评价,反而限制了自己的长远发展。 「为获得外部认同而努力」和「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心智模式。 「为获得外部认同而努力」的人,动机是外源性的。为了证明自己、追求外部认同,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拼名次和打败别人上面。在这种功利狭隘的心智模式中,人是不会有创造力和成长的。当一个人奔波在赶超别人或者怕被别人赶超的路上时,他的内心是很难有宁静的时刻的;当他拼命去迎合主流标准时,他的眼光就会被限制在眼前一城一池的得失中,而听不见自己内心的声音,看不见自己要走的路;而当他把外部成功当做生活的全部目标时,他的整个生活就会被吞噬,一旦目标达成,就很容易失去继续前进的力量。 「为自己的成长而努力」的人,动机是内源性的。他们的关注点在于自己的成长和进步,而不是别人的认同和赞美,因为他们有一个自我认同的坚强内核。他们没有“想赢怕输”的负担,因而更容易听见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要走的路,当缺少外部标杆时,依然可以从自己热爱的事情中找到不竭的前进动力。而这样的内部动力,往往能让他们最终走得更远。 在动机心理学里,把目标定位在外部认同和人际竞争上的成就目标,称为“成绩目标”(performance goals);而把目标定位在内在兴趣和自我进步上的成就目标,称为“掌握目标”(mastery goals)。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成就目标下,人的认知、行为与自我调整模式是不同的: 实证研究结果也显示,具有成绩目标的人,虽然能表现优秀,但往往具有较高的焦虑水平,害怕失败,有时不敢接受挑战性的任务,并且相对来说比较自我中心,合作性较差;而具有掌握目标的人,则较少有内心冲突,往往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行为,并选择适当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愿意深入学习。 参考文献: [1] 刘惠军. 动机心理学. 开明出版社, 2012. [2] Anderman E M & Maehr M L. Motivation and schooling in the middle grades.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1994, 64(2): 287~309, EJ 488~853. [3] Levy, I., Kaplan, A., & Patrick, H. Early adolescents’goals, social status, and attitudes towards cooperation with peers.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2004, 7: 127~159. 孩子的未来需要什么 这让人想起近年来名校学生的自杀现象,不管是MIT才女郭衡,还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李阳凯,这些履历辉煌的年轻人,都在拼命迎合主流标准的道路上不堪重负倒下了。然而还有更多的人,在这场马不停蹄的竞赛中一路跑到中年,却在某天早晨醒来的时候突然感到惶惑:“我这么多年的努力都是为了什么?我真正想要的东西到底在哪里?”信念大厦的轰然倒塌,足以摧毁所有前进的动力。 是的,能让我们走得更远、让我们获得更高层次幸福感的,不是赞美、金钱、地位这些外部的奖赏,而是内在的热爱和激情。 当你能专注做自己热爱的事情时,你就会更容易在这个领域中克服重重困难坚持下去,因为在发自内心的热爱中不断地超越自己,这本身的精神回报就已经超过了你所付出的努力。而当你将自己的兴趣发挥到极致时,相比那些被主流标准挟裹着随波逐流的人,你也更有可能为社会创造出独特的价值。日本的近藤麻理惠就因为坚持自己的兴趣——做家务而闻名世界,她所著的《改变人生的整理魔法:日本归纳与整理艺术》甚至让她在《时代周刊》“2015全球百位最具影响力人物”名单上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所说:“战略的意义就在于让你远离竞争,战略不是要你做得更好,而是要你做得不同。” 未来的世界,属于那些能够将天赋和兴趣结合得好,并能为自己所热爱的事业而勇敢、执着地奋斗的人。教育,不是要生产大批毫无灵魂的流水线产品,而是要让孩子能听见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梦想和激情,并在追逐梦想的坚持中成为真正的自己。 在教育机器的流水线上,出路在何方? 从这个角度来看,国内的教育环境是扭曲的。在优质教育资源的争夺战中,分数排名与升学紧密联系。在这种环境下教师采用排名来激励孩子,短期是非常有效的,集中体现在升学率上,但同时也容易让孩子被外部标准强力挟裹,无形中偏离了教育的本质。当外部目标导向形成了固化的认知行为模式时,对孩子的长远发展就会贻害无穷。当然,中小学校长是不管这一点的,他们只负责升学率,而孩子成年之后的创造力、职业发展、人格发展,都不在考核他们的范围内——这是当下中国教育的现实。 可是对于父母来说,我们更该关心孩子的未来,我们都希望孩子将来能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而不是成为教育大机器的牺牲品。当然,我并不是说孩子不要努力学习,而是说,在外部竞争被过度强化、外部标准强力挟裹的环境中如何让孩子学会从内心寻找力量。解决办法可能在于父母提供有效的资源和引导,以下4点可能是出路所在: (1)引导孩子正确认识成绩和排名的意义,把成绩和排名看做是检验当前阶段学习成效的信息,而不是评判成败的依据。 (2)激发学习的内部动机,引导孩子把对其他活动的兴趣迁移到学习中。为了读懂原版哈利·波特而学英语的孩子,就能比为了考试而学英语的孩子体验到更多的学习乐趣。 (3)给孩子一个长远的发展视野,让孩子认识到人生发展中什么是更重要的决胜因素,学会战略布局,把时间精力在学业和课外阅读、兴趣爱好之间做一个合理的分配。 (4)提供资源扩大孩子的视野和兴趣点,让孩子通过大量的阅读去看到世界和人生的更多可能,去思考一切行为的意义,在广泛的兴趣中找到和自己内心的连接,更好地发现自己。 在当下教育军备竞赛的大潮中,我们都要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因为拼错了方向的代价,很可能就是孩子一生的幸福。教育决不能只看眼前,而要着眼于孩子的未来。引导孩子避开追求社会认同和同质化竞争的陷阱,孩子就有可能走上一条因为勇敢做自己而成功的、通向真正自由的道路。 ◎ 您可以在“爸爸真棒”后台输入“爸爸说”、“棒学堂”,“他山石”“育儿经”“特会玩”等获取更多相关的精彩文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