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家有“学酥”怎么办?用好这些方法,让孩子掌握扎实的学习能力 | 支招

 老玉米棒 2023-07-30 发布于广东

民小编说

近日,一个新的热词“学酥”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到底什么是“学酥”?“学酥”产生的原因在哪里?如何帮助“学酥”增强学习动力、提高学习能力?一起来看看各位专家的支招——

“学酥”是最近网上的一个新锐热词,泛指“中等生”,这类学生的日常可以形象地用“酥”来描述:家长捏一捏就捏成形、松一松就垮掉,加点液体勉强成形,而这个液体主要是妈妈的口水、汗水,还有血泪。

中等生的家长是比较容易焦虑的一群人,孩子抓一下成绩就上去,但不稳定;松一下就坐滑梯,给你当头一棒。卷又卷不动,躺又躺不平,两头摇摆,最痛苦了。更让家长崩溃的是:看得紧,管得严,娃的学习状态、考试分数就还能看;一旦家长稍有松懈,娃就立刻回归学渣本性,成绩拉垮。简直配合得天衣无缝,衔接得特别丝滑。

究其“学酥”之成因,除了少数的客观因素以外,更多是娃内在学习动力不足导致的。家有“学酥”怎么办?如何提高“学酥”的学习能力?

家校携手为孩子制定可观可感的目标

做事不主动、不想学习、认为学习不重要……这是孩子学习内驱力不足的表现。对此家长往往感到焦急又无奈。要知道,让孩子产生主动学习的意愿,远远胜过家长和老师的担心、管教和催促。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追求知识的愿望,还要靠儿童付出一定的劳动和努力来实现”,只有经历过具有挑战性的智力活动,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他同时提到,要让书籍成为对儿童最有吸引力的东西,让他体验到面对书籍时的激动和内心的欢乐。事实上,有些孩子很难对阅读产生兴趣,电子产品的吸引力远在文字之上,在抢占孩子的时间方面,电子游戏似乎更胜一筹,只是它不能承载我们期待的知识、技能和价值观培养的目标。

如何才能引导孩子投入到具有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之中呢?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要灵活运用教材,进行有弹性的教学设计,通过布置合作学习任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感受到“挑战性”。从家长的角度来说,需要有充分实施“个别教育”的空间,通过观察、沟通了解孩子的学习水平,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当然,这个帮助不是给孩子报各种培训班,或者提出无限多的要求。

为什么要学习?我们总是告诉孩子,只有好好学习才能上一个好中学、好大学,才能找到好工作。问题是,未来对于孩子来说太遥远,用眼下实实在在的“辛苦”换取遥远而又虚幻的“美好”,估计很多孩子都不情愿。要逐渐引导孩子认识这个世界的美好,比如,“你喜欢这个世界吗?”“你能为这个社会、身边的人做些什么?”。要让孩子体会到人应该有生存需求之外的更高的社会价值追求,要把这种需求具体化到日常生活和对于社会事务的关注上,这将有力提升孩子的内驱力

我们要相信,孩子今天不会的,以后都能学会。你可能会着急:“那怎么行,如果等三年后就晚了!”关键在于,孩子的理解力和经验没有积累到一定程度,你的催促可能是无效的。与其那样,我们还不如相信孩子有自己的判断力,给予他们选择的权利,而不是处处安排好他们的事情。

简单地鼓励:“你真棒”“你做得真好”并不是在发展内驱力,因为孩子并不知道自己的“内在力量”究竟是什么,这种积极的回应不等于鼓励和表扬。家长和教师应当学会挖掘孩子的内在能量,要珍惜并积极回应孩子与你的每一次交流,不要将自己习惯性地置于评价者的角色,你可以试着用这样的句子:“还有吗?”“然后呢?”“你是怎么想到的?”鼓励孩子参与学习、思考、探究的过程。或者是用“这道题你思考这么久,我很佩服你!”来鼓励孩子努力的态度和精神。

总之,无论做什么事情,要想让孩子喜欢并积极投入其中,不妨从这几方面努力:促进智力卷入,让孩子觉得有吸引力;促进目标引导,让孩子觉得有价值;促进自主决策,让孩子觉得是自己的选择。

(作者系北京市海淀区七一小学副校长 朱凤书)

合理地运用“期待效应”

动力是一个人做某事的欲望。学习动力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而学习动力是在学习需要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如何唤起学生的学习需要,缩短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与期望状况之间的差距呢?家长不妨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内在力量,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强大动力。“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是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之一,是他们探索这个世界的动力。可以说,好奇心是人的本能。家长要鼓励学生的探索行为,对于他们的一些“奇思妙想”要给予充分的接纳和适时的引导。

三是给予学生及时的帮助。“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由于先天因素、后天成长环境等,学生个体间存在差异。对于一些在学习上存在困难的学生,要给予他们及时的帮助或提前做一些预想,减少他们学习困难的发生。

四是坚定学生学习的信心。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予以积极的评价,强调他们经过努力达成的效果,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自信心。

五是根据个体差异,帮助学生制定可以达成的目标。可以把一个大目标,分解成一些相对简单的小目标,这样随着一个个小目标的实现,学生能从中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感,离实现大目标也越来越近了。

在唤起学习需要的同时,家长还要把鼓励与期待传递给学生。正如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坚持合理运用“期待效应”,尊重学生学习的需要,帮助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使其对学习真正“动心”,才能不断点燃学生的学习动力。

(作者系北京市朝阳区教育研究中心附属小学校长 王薏)

“解码”孩子的自主学习力

学习考试规则,但不“唯分数是瞻”

我也是第一次当妈妈。养育孩子的过程其实也是我们不断学习、认识自我的过程。记得孩子刚上小学摸底考试,他的语文考得很差。我跟他一起分析试卷,发现有一些扣分点是因为他没有遵守考试规则,比如说要求在正确的地方画圈,他选择了画勾;还有一些是属于思维方式的不同,比如说补充句子“云朵天上的云像什么?”他写的是天上的云像巧克力,标准答案是云朵像棉花糖或者像绵羊。我问他答题的理由,他指着窗外说:“我觉得那个云就很像巧克力。打雷的时候云是黑色的,再说巧克力也有白色的。”我哑然失笑,肯定他说得有道理。

相比起考试分数,我更在意孩子在学习中遇到了什么样的困难、了解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发展阶段,我们需要学习考试的规则但是并不唯分数是瞻。我们从不在考前点灯熬夜,而是在考试之后仔细分析试卷。目的是了解自己的学习特点,也要了解外在的评价标准,同时不伤害内在的学习兴趣。

三年级时一次英语单词临时抽测,他得了0分。我们一起分析原因,孩子说他从来没有死记硬背,只是根据单词的发音写字母,每个单词都写出了一些字母,但是并没有完全写对,按照规则这就是0分。我说:“你发现了一个英语的秘密呢,英语是一个拼音文字,读音是可以跟拼写对应,但又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你能够写对大部分的字母,这说明你的发音是准确的。同时我们还要进行巩固。”于是,我们一起寻找有趣的背单词的方法。比如学习自然拼读的规则,比如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捏出不同颜色的颜色单词……这些不仅提高了孩子的成绩,也成为了母子记忆中美好的画面。

肯定孩子的努力,找合适的老师指导孩子

现在家长都懂得鼓励对孩子的重要价值,但是鼓励并不是简单地说“你真棒”。在孩子的低龄阶段,父母无条件的夸奖,会给他爱的支持,但是进入小学阶段,就要正面肯定他做出的努力、看到他学习的过程、赞赏他的学习态度。家长盲目赞美只会适得其反。

有段时间孩子在学习做机器人,我很兴奋地说:“哎呀,真不错呀!”他当时就变了脸说:“你根本都不懂!”我意识到自己的夸奖其实是一种变相的敷衍,于是诚恳地说:“我确实不知道你制作机器人的困难程度,但是我看到了你为此付出的努力,同时因为你很愿意和我分享进展,我也感受到了你的喜悦。我是为此高兴啊。”

进入高中,孩子其实更在意这个领域里权威人士的认可,比如说指导他的科学老师。于是,我会特意找到老师表达感激:“您有一次对他的新尝试给予了鼓励,他很受启发和鼓舞。”老师说:“孩子不像其他同学那样问我解题方法,他问到的问题往往涉及到底层逻辑,我只是提供了一些阅读材料甚至是大学的相关知识,让孩子自己阅读。孩子读了之后不一定马上转化为分数,但是会有助于他思维的提升。”我很感谢老师的答疑方式,因为这就是我们真正需要培养的学习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从思维方式上提升自己。

问“对”的问题,帮助孩子找到内在动机

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到:只有发自内心的热爱才会驱使学习者不断前进。如何帮助孩子树立内在的学习动机?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要“说”,要“问”。大人常常喜欢对孩子说教,告诉他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收效甚微。其实我们需要做的很关键的事情是问“对”的问题。家长可以通过这样几个问题帮助孩子发展目的感:我对什么有兴趣?我的才能在哪里?这世界需要什么,有哪些机会可以发展成我帮助别人的所在?

有的孩子的内在动机不是一下就能找到,父母、老师要做的就是跟孩子展开对话,刺激他们去思考,如果孩子有兴趣的萌芽,就提供足够的资源去帮助他继续发展。从小到大,儿子常常会在某一个阶段对某个事物很感兴趣,我都会全力支持他去深入研究。学习过程中,孩子充分享受了探索的乐趣和发现的喜悦,也在不知不觉中让知识融会贯通,并可能在面对新的问题时候举一反三。

研究发现,当人们愿意在没有奖励的情况下去做某些事,却因为做了这些事得到了外部奖励时,这样反而会伤害他们的内在动机。那些真正能够持续学习的人,都是为了享受学习的乐趣、全身心投入学习的过程,并不是为了等待奖赏。我希望我的孩子是这样的人。毕竟,我能陪伴他的时间很短,他独行的路还很长,唯有来自内心奔涌的、不竭的热爱才能激励学习者一直走下去。

(作者系儿童阅读专家,科普作家 李峥嵘)

文章来源|转自现代教育报微信公众号,原文有删改

微信编辑|谭希、实习编辑 贾舒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