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王君老师聊课(之十):请让我带着缺点前行

 江山携手 2016-06-09
下面的文字,是应邀为《松树金龟子》这堂课写的“教前思考”和“教后思考”。其实,短文中的思考,也适用于我所有的课。


[教前思考]

 

    选这篇课文上公开课,可算是“用心良苦”。

    学校的年轻老师们为苏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和第五单元的课文而苦恼。四单元是说明文单元,五单元是新闻单元。这些课文,确实都不太讨老师和学生喜欢。不仅公开课大家避之惟恐不及,就是家常课,它们也属于鸡肋一类。常规的处理方法不过是:急匆匆地在课文中落实一点儿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和新闻的基础知识后就赶快逃之夭夭。

    我想,我们是不是可以从容一些呢!

    我相信,没有无趣的文章,只有无趣的人。课文而已,就像食材,遇到好厨师,怎么也能鼓捣出盘有滋有味的菜。总之,我越来越信这个理:有情趣的人就能读出文章的情趣,有情趣的人就会教出情趣。教法就是心法,就是活法。

    我决定挑战一下自己,也给年轻人们投石问路。于是,选定了几篇大家都说无聊难教的课文:《松鼠》、《松树金龟子》、《国宝──大熊猫》、《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后来还加上了老师们更恐惧的《纪念白求恩》等,“以身试教”,为年轻人抛砖引玉。

    我曾在一篇随笔中说过:没有在最普通的中学呆过的老师,他的教育体验可能是不完整的;没有对说明文议论文教学进行过深入研究的老师,他的教学体验可能是不完整的。所以,为了让自己是个“完整”的老师,我拥有了这一次又一次的“科学与诗”的探索之旅。

    这堂课的基本架构,来自于课文“注释一”中的两句话:达尔文的评价:《昆虫记》是“科学与诗的完美结合”。法布尔是“难以效法的观察家”。

    探索而已,自然会尝试打破一些什么,再建设一些什么。就借松树金龟子的一叫,唱出我的所思所想吧。

   







[
教后思考]

 

         课上完。有些余音绕梁的味道。孩子们舍不得下课。很多听课老师也痴在那儿了。他们感叹说:王老师,怎么都没有想到,一篇说明文,都被你上得这么感人。你怎么能够把所有文体都上得那么感人呢?

       我说,其实文本本身就很感人。我做的,就是把这“感人”挖掘出来,呈现出来罢了。

      在和老师们交流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一个话题,我谈了我的设计思路。这个话题是:任何一堂课,其实都应该是科学与诗的探索之旅。“科学”是学习语言的态度,“诗”是语文学习的情怀。这两者不可或缺,生死相依,其本质就是课堂教学“求真”和“求美”的态度。

     我是提倡“青春之语文”的。所谓青春之语文,其本质就是提倡通过激活汉语言文字本身的生命力等手段使语文教学过程保持青春状态,进而为教师和学生创造、保持、享受整个人生的青春状态(即幸福人生)作准备。当然,这个教学理念,是切近于我的个性特质的,是我为自己量身定做的。但是,她的核心思想其实也适用于任何教师。因为,任何成功的课堂,都离不了对语言的激活,对文本的激活。这是课堂“求真”和“求美”的必由之路。

       如何激活?

       首先要去弊。要打开自己胸怀开放自己的视野,要有创新的精神,不能完全囿于传统教法。比如说明文,一线教师的思维几乎都被“体制化”了。说明对象、说明特点、说明顺序、说明方法、说明语言等等这些现行“体制内”的教学内容几乎是雷打不动地霸占着说明文的教学空间。这是考试的指挥棒在作祟。但如果我们独立思考,会发现,这类说明文知识有些是典型的“伪科学”,风靡大江南北的以这些知识为底座的诸多考试题型和答题模版也早已经陈腐不堪。如果我们非要拿这套知识体系去套所有的说明文,并且以之为确定教学内容的标杆,那么,我们的思维就走进了死胡同,很难有所作为了。我们必须打破这个定势,让说明文回归原生态。这样,在读教材的时候,我们才可能有新的发现,然后催生出新的设计。

     其次是定位。这在我的课堂教学设计系统中,叫作“文本特质分析”。在进入具体的设计之前,先从宏观上对文本做一个观照。我会先问自己三个问题:第一,它值不值得我讲?第二,它值不值得我精讲?第三,它适合我用哪种课型来讲。我的回答是:《松树金龟子》属于说明文中的科学小品文,是相当精美的说明文,其语言价值和情感价值都超过《松鼠》,更远超过《国宝──大熊猫》。值得讲。且值得精讲。这篇课文讲好了,对学生反感排斥说明文的现状是一种反拨,会激发学生对说明文的强烈兴趣,甚至会埋下非常珍贵的科学精神的种子。所以,我愿意用我的所有课型中最具分量的一种课型──导读课课型来处理这篇文章(我还有许多课属于“学生质疑型”的。以学定教和以教定学,我觉得都不可或缺)。虽然在教材安排中该课文仅仅是打了星号的“课外自读课文”,但我根据自己的研究判断,对其做了重新的定位。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教师于具体的教学情景之中,更要充分考虑学情和教情。尊重教材为我所用,大胆破立有所作为。

      然后才是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的选择。教什么和怎么教同等重要。文本信息非常丰富,但课堂教学是弱水三千,只能取一瓢饮。“这一瓢”,第一要义是要解渴,解决基本的教学目标。但仅仅是解渴还不够,还要营养丰富,对饮者要有多方面的滋养。营养丰富了还不够,最好还要有美感和乐感。良药苦口当然也不错,但语文教学追求的境界是“良药可口”。就比如维生素,是做成维生素片给学生,还是做成苹果给学生?有些专家理论家只能做成维生素片,好的老师,有教学艺术追求的老师却能做成可以生长的苹果再奉献给学生。当然,这两种状态各有其妙。只是,面对孩子,苹果肯定是最受欢迎的。所以,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策略的确定,都有一个创意的前提在里边。教学生最感兴趣的内容,用学生最感兴趣的方法来来教。这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追求。

      我还有一个观点,你可能不太赞成,但我坚持。对中学语文教学而言:一切作品本质上都是文学作品。这个观点的潜台词是:任何文体的教学,都不能窒息了学生言语生命的冲动和激情。任何文体的教学,都应该关切生命本体的内在需求,关切人的心灵和精神处境,关切人的言语潜能、欲求、个性、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我以为,只有有了这样的意识,你才可能发掘出和人性最接近的教学内容,才可能自觉应用最能激发生命激情的教学方法。我相信,即便是应用文的教学,也应该包涵着对生命的慈悲情怀,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摆脱对自我的失望和对这个世界的失望。

       我可能太浪漫了,有时候甚至“情”重于“理”,稍欠节制。我认同师长朋友们的提醒。我想,“情”与“理”之间肯定有个最好的平衡点。请允许我慢慢去修炼去寻找。我不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青春之语文”的特色就是激情,就是诗意。请允许我带着缺点前行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