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出故事里的故事(之一) 我一直在琢磨着寻找一种更有趣儿也更轻松的方式来跟自己聊一聊,也跟朋友们聊一聊文本细读这码子事儿。 对于语文老师而言,文本细读的功夫,是看家功夫,是当家立命的本事。很难以想象,一个在文本细读上没有真功夫的老师,能够上出好课来。细读文本,是备课的第一步。所以,训练文本细读的能力,是教师专业修炼的第一步。一个老师的专业素养如何,大抵可以从文本细读的能耐上看出一二。 我自己好像勉强具备“聊一聊”的资格。我上的公开课在全国老师中可能算多的。每一节公开课的背后,都绝对有一次呕心沥血的文本解读经历。我直接写就的文本解读文字,也有好几十篇。当然质量并不整齐。有的有些深度,有些还很浅薄。但也因为部分不成功的公开课和不成功的解读,反而让我对文本解读有了些许“心法”。失败,永远是我们成长的最好的助手。 让我讲,我就用聊的方式。早些年写文章,拼了命地争取要发表。所以,还在努力要用“论文”的写作路子去写。事实证明,写“论文”很痛苦。那大概更应该是大学教授的路子,或者,是研究生博士生做研究的路子。很苦,很乏味。写出来,也很不好看。我这样的草根教师,底子太薄弱,理论水平也没有,硬要摆出做论文的姿态,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而且,即使“搞”出来一两篇,也是不伦不类。所以,索性不搞。现在的我,已经过了要发表论文的年龄了。写点儿文字,思考点儿教育教学的事儿,完全是自娱自乐。无欲无求,也就不怕别人谴责我“只会煽情啊”,“没有高度啊”。没有高度也有没有高度的说话的法子。我是语文老百姓,我就用老百姓的腔调说话。这样比较放松,比较愉悦,也让自己和朋友们不需要搬个梯子爬上去才能读得懂。 在说话方面,我有我自己的榜样:那是余映潮,是王晓春,是李镇西,是蒋勋,是黄厚江……总之,说大实话,大土话,接地气的话。尽量不引用。即使要引用,也得把别人的“话”先“化”为自己的话。 恰好又读到了定琴老师的一系列文章。特别是其中的一篇《浅谈<</span>陈涉世家>中的留白艺术》。我很是喜欢。有很多共鸣。定琴妹妹之才,早在“语文湿地”中见识了一二。陕西的女子,从小长在秦砖汉瓦,汉赋唐诗上,怎么的,也有一种大家气度。他们来解读文本,就像我到西安旅游,怀里就时时刻刻揣着个小兔子,因为一脚落下去,全是文化。所以,先感谢定琴妹妹,这篇文字,本来是想写给她的。题目都取好了,就叫《跟着定琴学解读》。可刚刚写个开头,就另有想法:干脆就趁给定琴写“文评”这个契机,多谈些文本解读的事儿。对自己,对大家,或许都有意义。定琴的文字,是这个系列的契机。生命的成长,不过就是在等待和寻找这一个又一个的契机。我和定琴,算是有缘了。文本解读是小事儿,生命解读才是更有趣儿的事儿。谢谢定琴,谢谢你给了我写作的冲动。 说文本解读,大概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说。一是文学作品的解读,二是实用性文本的解读。两种作品的解读,有相通的地方,也有各为特点的地方。我先说文学作品的解读。 文学作品的解读是个啥样儿呢?我想找个最形象的比喻。我想起了扁鹊见蔡桓公的故事。扁鹊观病,很有层次:病在腠理,病在肌肤,病在肠胃,病在骨髓。其实,文本细读,亦是如此。见文本之肌肤,见文本之腠理,见文本之肠胃,见文本之骨髓。每一个层次,都需“见”,都有“见”的价值。功力到哪一个境界,就见到哪一个境界的风景。不知道这个比喻恰不恰当? 再换一个比喻。文学作品的解读,其实非常好玩儿。因为,你看高水平的解读,本质上就是在讲故事——讲故事里的故事。文本是一个故事。但这个故事还是粗线条的,含蓄的,留白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欲抱琵琶半遮面的。所谓解读,好玩极了,就是从自己的角度,调动自己的智慧,探索故事旁边、故事里边、故事侧面、故事反面、故事内核里面的奥妙,然后整合这些发现,“生出”一个又一个的新故事出来。 哦,就是这样的。解读者,事实上暂时成为了一个“孕妇”。胚胎就是那个“文本”。你把他种在自己的子宫里,给他营养,给他温柔,天天带着他去晒太阳,去吹清风,去呼吸新鲜空气,于是,这个文本婴儿就长起来了,长成了一个属于你自己的故事。真是好玩极了。 我打定琴老师的例子,你就明白了。(待续) 何定琴:“语文湿地”栖息者。陕西城固沙河营初中语文老师。我极佩服和喜欢的一位妹妹。她自我介绍说: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许身以文字,一去不回头。淡淡,默默。何老师博客地址:剑胆琴心 读这位妹妹的文字的感觉,亦是剑胆琴心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