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贝壳笔记(七)汤种和中种的实验

 PINZHONGYONG 2016-06-10

在掌握了基本的面包制作理论之后,我不想继续再在网络里东拼西凑地寻找良莠不齐的资料。于是去图书馆里借阅了几本当下流行、提供给初学者的烘焙书籍,结果让我大失所望。一股急吼吼的气息扑面而来,大拼盘似的读物,薄薄一本书里面可以有上百种面包糕点的做法。图片漂亮,态度商业,为出书而出书。以我仅仅两个月自我摸索的经验,看看配方和过程也感觉疑窦顿生,选了两个配方实验了一下,做出来差强人意,想来是作者要么不想告诉读者重要细节,要么就是自己也做的并无底气。


买了一本《面包圣经》,读了前言和序言,啊,与我心有戚戚焉。

譬如:它开启了我的探索之旅。(天哪,这真的是我心里话。)

譬如:面包的魅力在于,它并不需要任何装饰或者附加的元素,其本身的形态和味道就是最吸引人的。面包从来都不是其他食物的配料,它通常是主角。(是的,是的。)

譬如:烘焙面包在很大程度上相当于连金术,是本能和艺术的结合。(对这句话大赞。)

再譬如:面包烘焙中存在太多变数,而面包就如同人生一样,永远不可能被我们完全掌控。细细想来,面包也许就是人生。(我明白这本书何以称之为面包圣经了,大概是因为面包科学的终极是面包哲学,而面包哲学的终极是面包神学,哈!)


好的,我继续在面包炼金术中探索吧。烹饪的艺术在于对现在的不断重复,我完全理解了这句话。让我兴趣盎然地在这个不断重复的过程中找到适合我的完美答案吧。




中种土司和汤种土司


汤种应该是源自日本,汤种面包与其他面包最大的差别在于淀粉糊化使吸水量增多,因此面包的组织柔软,具有弹性,可延缓老化。

中种是古老的面包做法,源自德国,是通过少量工作来丰富面包味道的一种做法。优点是面团吸水量大,操作性良好,面包柔软,老化较缓慢,整体风味佳。


我的土司模具是450g的大块头,所以一般一顿吃不完,需要保存三两天的。这两种方法用于土司是再合适不过了。


A 汤种土司(450g一个)


汤种原料:水100g、高筋粉20g。

面包原料:高筋粉280g、砂糖30g、盐3g、干酵母5g、全蛋液一个、动物性淡奶油30g、牛奶10g、无盐黄油25g。


1、先做汤种,把水和高粉搅拌均匀,入微波炉高火,每十秒钟拿出来搅拌一次,直至搅拌时表面有纹路即可,之后入冰箱冷藏一夜。

2、将除黄油外的所有材料加入汤种,混合成面团后揉至扩展阶段,加入黄油,揉至完全阶段,拉开一张膜,破洞边缘圆滑,开始发酵。

3、等到面团发酵至原来的两倍左右大,手沾高粉插入后小洞不回缩,发酵完成。

4、将面团取出分割成3份并滚圆,放在面板上,盖保鲜膜松弛15分钟。

5、松弛过后的面团擀开成椭圆形,卷成卷,将面团收口朝下。

6、放入模具内,送入微波炉内进行最后发酵。(一碗水进微波炉,加热至沸腾,不要取出,将模具放在旁边。)

7、发酵至8分满后刷蛋液入预热180度的烤箱下层。

8、上下火,30分钟。注意观察,表皮膨胀起来速度很快,不要烘焦。

9、出炉,脱模,冷却。



表皮漂亮山峰高耸(天哪,这是在描述什么呀。),但是观察膨胀的轮廓线很莫名,说明面包整形不够好。掰开山峰和山峰,可以看到拉丝。口感润泽,麦香中夹着淡淡奶香,好吃,好看。端起相机好好的拍了几张。



B 中种吐司(450g一个,第一次做,云里雾里的,先这样配方吧。)


中种原料:高粉250g,酵母2.5克,动物性淡奶油70克,牛奶80克。

主面团原料:高粉50g、砂糖30g、盐3g、干酵母0.5g、全蛋液一个、无盐黄油25g。


1、将中种面团材料混合均匀,揉至表面光滑。放在室温温暖处发酵(据说也可以放入冰箱冷藏发酵18个小时),发至2-2.5倍大。

2、将主面团除黄油以外的材料混合均匀,然后将发好的中种面团撕成小块,加入主面团材料中。揉至完全阶段。(这种发酵过的面团非常柔软并且好揉,很快就到了完全阶段。)

3、将揉好的吐司面团室温发酵30分钟。

4、分割三份滚圆后松弛15分钟。

5、之后步骤同汤种,入烤箱,180度,35分钟,注意观察,不要烤焦,出炉。

6、打开,可以拉出丝。外形不太好,没有汤种面包膨的好。口感依旧绵软润泽,在烘的过程中,麦香奶香四处飘散。


烤的过程中依旧面香奶香四溢,观察烤箱,膨胀程度不大,应该是发酵过程有问题。出炉后,能拉出丝,面包的组织也还过得去,但是整体和我的理想状态还差好远。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