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孙频小说中的精神故乡(文/陈丽军)

 老骆哥 2016-06-13

孙频小说集《隐形的女人》,收入小说《无相》《杀生三种》《相生》《隐形的女人》《月煞》等



孙频小说中的精神故乡



文/陈丽军(华东师大文学院在读博士)



阅读出生于1983年的孙频的小说,会打破我们对上述“80后文学”特征的刻板印象。孙频的写作姿态不是与前辈作家断裂,而是有意识“在妇女自身中间谱写一个传统的历史”,她远离了“80后作家群”的美学风范,而同庐隐、萧红、张爱玲、王安忆等现当代女性作家保持了一种传承关系。


读《隐形的女人》这本小说集,可以感觉到,这位年轻的小说家有一种精神故乡的定位。她找到了属于她的故乡,属于她的叙述声音、节奏、立场和风格。她的很多小说背景都在吕梁山,那是她的故乡,这本小说里的几个主人公都是从吕梁山走出来的。体裁上,她偏爱中篇小说,相信这样的容量更适合自己的想象体积;题材上,钟情于女性当下的生存体验——女性的困惑、疑问、愤怒与痛感,从某种程度上说,女性不仅是她故事里的主要人物,也是其小说的叙述视角和饱满情感的来源。


对这些女性来说,首先是无法摆脱的孤独感。这种深刻的孤独,对于孙频小说中的女性而言,带有一种宿命的色彩。身处现代社会,她们从离开母体那刻起,就注定了日后无根的命运,去城市接受教育,随着资本的流动,从一个城市移动到另一个城市。她们有家乡,却已是故乡的陌生人;有父母,却已经无法与父母分享自己的经验,甚至连可安慰灵魂的记忆也迷失在漂泊和移动的生活之中。于是,精神的孤独就如灯光下的影子一样无法逃脱。如果说女性与城市之间的关系在孙频小说中还属于隐性叙事的话,那么女性与男性之间的关系探讨却随处可见。虽然孙频肯定了女性的独立性,但在客观存在的性别差异和艰难的现实生活面前,她所期望的建立在精神价值基础之上、富于超越性的理想两性关系显得前途昏暗。


她在追求女性独立的过程中,从来就没有想过抛弃男性,在她创造的日常生活世界中,男女合一才能构成完整的人,只是这种结合,理想状态是彼此精神与情感的相通。


今天,文学存在的合法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质疑,很多作家已经远离了对文学精神的探索,远离了对人的同情与关怀,不少批评家也转向了更为宏大的文化现象研究。在这样荒凉的文学生态之下,孙频的小说却以都市女性经验为言说对象,紧紧连接着地气,触及当下女性的生存困惑和灵魂苦痛,在反抗人们对80后作家刻板印象的同时,同时宣告着写作的意义和文学的价值。


——摘自齐鲁网



分享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