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与方剂

 请输入右图字 2016-06-13


根据中执业药师专业知识一整理,这是中药专业知识一第一章的:中药与方剂!

第一章中药与方剂的重点内容有:

第一节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名称详情学术价值
神农本草经东汉末年,载药365种,分上中下三品最早的药学专著,为本草学发展的奠定了基础
本草经集注南北朝时期,作者陶弘景,载药730种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确立了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新修本草《唐本草》,载药850种开创了图文对照编撰药学专著的先例,第一部官修本草,世界上第一部药典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证类本草》,宋代,唐慎微,载药1746种图文对照,方药并收,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
本草纲目明,李时珍,载药1892种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对世界医药学和自然科学的许多领域做出了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敏,新增药物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中华本草当代本草代表作,共34卷,前30卷为中药,后4卷为民族药,包括藏药、蒙药、维药、傣药全面总结了中华民族2000余年来传统+A3:C8药学成就。

第二节 中药的性能

概述


中药性能即对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与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即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四气


确定依据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所示效用1.寒凉药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等作用;2.温热药具有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经通络、回阳救逆等作用。3.寒凉性有伤阳助寒之弊,而温热性则有伤阴助火之害。
五味


五味含义

五味,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等味。其既是药物作用规律的高度概括,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具体表示。


此外还有淡味、涩味。由于长期以来将涩附于酸,淡附于甘以合五行配属关系,故习称五味。


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阴阳属性

辛、甘、淡
酸、苦、咸
升降浮沉


含义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确定依据

升降浮沉反映药物作用的趋向性,这种趋向与所疗疾患的病势趋向相反,与所疗疾患的病位相同。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
质地轻重凡花、叶类质轻的药多主升浮,如菊花、桑叶等;种子、果实及矿物、贝壳类质重的药多主沉降,如苏子、枳实、磁石、石决明等。
气味厚薄凡气味薄者多主升浮,如苏叶、金银花;气味厚者多主沉降,如熟地、大黄等。
性味凡性温热、味辛甘的药为阳性,多主升浮,如桂枝等;而性寒凉、味酸苦咸的药为阴性,多主沉降,如天花粉、芒硝等。
效用不少药表现为升浮和沉降皆具的两向性。如:胖大海、前胡、川芎。


影响因素

炮制酒炒则升,姜汁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下行。
配伍在复方配伍中,性属升浮的药物在同较多沉降药配伍时,其升浮之性可受到一定的制约。反之,性属沉降的药同较多的升浮药同用,其沉降之性亦能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
归经


归经的含义

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
归经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就是把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以说明药物作用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


理论基础
脏象学说、经络学说。

归经的确定依据

药物特性每种药物都具有不同的形、色、气、味等特性,有时以此作为归经的依据,其中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陈皮、半夏、荆芥均味辛,故归肺经;甘入脾,饴糖、甘草、党参均味甘,故归脾经等。
药物疗效如苏子、白前能治疗咳喘,而咳喘为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肺经;茯神、柏子仁能治疗心悸、失眠,而心悸、失眠为心脏功能失调所致,故归心经,等等。
有毒与无毒


含义
有毒与无毒,从狭义上讲,是指药物用于人体后能否造成伤害而言。
从广义上讲,除指药物的作用能否对人体造成伤害外,还应包括药物对人体治疗作用的强弱。
也就是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反映了其偏性对人体的两面性。一般说,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和“毒”的大小,与其对人体伤害程度的轻重及治疗作用强弱成正比。


毒的特性
所谓狭义的“毒”,即指药物可以对人体造成伤害的性质。
所谓广义的“毒”主要有两种涵义:
①药物的总称。即“毒”与“药”通义。“毒”即是指“药”。
②药物的偏性。
药物之所以能治疗疾病,就在于它具有某种偏性。这种偏性称之为“毒”。
广义的“毒”虽在表述上有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之分,而实际上却很难分割。因为从理论上说,凡药必有偏性,有偏性才可称其为药。故也有人据此将药物的总称与药物的偏性概括为药物偏性的总称。也就是说,广义的“毒”是指药物偏性的总称。


确定依据

含不含有毒成分一般有毒药主含毒性成分,如砒石、马钱子等;无毒药不含毒性成分或含毒性成分甚微。
整体是否有毒中药大多为天然药,一药中常含许多成分,这些成分相互制约,有毒成分也不例外,致使有些含毒性成分的中药在整体上不显示毒性。
用量是否适当使用剂量是否适当,是确定药物有毒无毒的关键,未超出人体对药物的最大承受量即为无毒,超过则为有毒。


影响有毒无毒的因素
药物的有毒与无毒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主要有品种、来源、入药部位、产地、采集时间、贮存、加工炮制、剂型、制剂工艺、配伍、给药途径、用量、用药次数与时间长短、皮肤与黏膜的状况、施用面积的大小、病人的体质、年龄、性别、种属、证候性质,以及环境污染等。


使用有毒药的注意事项
1.用量要适当,采用小剂量渐增法投药。
2.采制要严格。
3.用药要合理。
4.识别过敏者,及早予以防治。

第四节 配伍


内容

七情配伍

七情配伍又称配伍七情、药物七情。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单味中药通过简单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药临床应用的7种基本规律,是中医遣药组方的基础。
单行即应用单味药就能发挥预期治疗效果,不需其他药辅助。如独参汤,单用人参一味补气固脱等
相须即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石膏与知母配合,能增强清热泻火的治疗效果;
相使即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的药物,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的形式配伍,辅药增强主药疗效。如补气利水的黄芪与利水健脾的茯苓配合时,茯苓能提高黄芪补气利水的治疗效果。
相畏即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如生半夏的毒性能被生姜减轻或消除。
相杀即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烈之性。如生姜能减轻或消除生半夏的毒性或副作用,所以说生姜杀生半夏。
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功效降低,甚至丧失。如人参恶莱菔子,因莱菔子能削弱人参的补气作用。
相反即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如乌头反半夏、甘草反甘遂等。

第五节 方剂与组成

八法


即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


君臣佐使


君臣佐使即从多元用药的角度,论述各药在方中的地位及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它高度概括了中医遣药组方的原则,是七情配伍的进一步发展,对学习研究中药成方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君药即对处方的主证或主病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它体现了处方的主攻方向,其药力居方中之首,是方剂组成中不可缺少的药物。
臣药意义有二: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二是针对兼病或兼证起治疗作用的药物。
佐药意义有三:一为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二为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或烈性的药物;三为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使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使药意义有二:一是引经药,即引方中诸药直达病所的药物;二是调和药,即调和诸药的作用,使其合力驱邪。
考考你
单选

1.依据中药药性理论,清热燥湿药的性味多为

A.苦温

B.苦凉 

C.苦寒

D.苦平

E.苦微温


2.依据方剂的组成原则,关于佐药的说法,错误的是

A直接治疗兼病的药

B.减缓君臣药毒性的药

C.减缓君臣药烈性的药

D.协助君臣药加强治疗作用的药

E.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又能在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



配伍

A.收敛固涩     

B.发散,行气

C.补虚,缓急    

D.坚阴,通泄

E.软坚散结,泻下通便

依中药药性理论

辛味所示的作用是

苦味所示的作用是

咸味所示的作用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