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这个爸爸一直在出轨——揭秘原生家庭(一)

 HP萍水相逢 2016-06-14


1

最近的咨询,是夫妻一起来的,男性来访者是上市公司股东,也是12岁女的爸爸,这个爸爸几乎从和他妻子恋爱开始就一直不断的出轨,目前在外面和其他女性生了两个孩子但他不想离婚,他感觉这样下去就是自我毁灭,可是他根本无法克制自己,最近又有一个新欢,是个比他小17岁的女孩。


在回顾这个男人的成长历程时,发现他的母亲特别强势,小时候对他非常严苛。在自由联想环节,放松状态下,他想到的都是小时候被母亲打击,辱骂,贬低的画面和场景,潜意识里充满着对母亲这样女性角色的反抗、报复和征服。但成年之后这些反抗、报复和征服不可能直接在他的母亲身上实现,于是他心里那个内在小孩就把对母亲的种种不满投射到母亲以外的,包括妻子在内的其他女性身上,通过婚姻内不断出轨的形式来满足童年时期被压抑的渴望。他回忆以前生活时说,每一次新的出轨都有完胜和征服的感觉。因为每一次新的出轨,抛弃原来那个,又征服新的一个,也代表着潜意识里对母亲这样女性角色的反抗、报复和征服。


本次咨询结束后,根据以往的经验,准备下次安排家庭治疗,进行一次与他母亲和解的心理仪式,只有他内在的小孩真的与母亲和解了,拥抱了,他才可能走出自己心智陷阱。这也是我们下一篇原生家庭文章要解决的问题。


咨询中,这位爸爸一直问:我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我怎么就成这样了?我是在作死吗?可我根本控制不住我自己。


他的整个问题症结,其实就在他原生家庭——也就是那个生他养他的地方,他在那里长大。那里有看不见的力量,像风力侵蚀出蘑菇石一样雕刻着我们,把我们的眉眼、性格、气质、思维模式一点点雕刻成型。上面案例中的这位爸爸正是原生家庭母亲带来的创伤和压抑,一直渗透、潜藏在他的潜意识里,没有被处理,久久挥之不去,甚至在他毫不知觉的情况下影响着他的生命轨迹。


原生家庭对我们的影响几乎是无时无刻的,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大师”萨提亚认为,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会变成内在程序操控着我们,就像一台计算机的内在编码操控着显示器。这个过程很隐蔽,甚至毫无知觉。除非你主动的知觉,自省,改变。

2

我有一位可爱的同事,她工作能力很强,是个性格开朗的姑娘,大家都很喜欢她。我很欣赏她,有时也很心疼她。比如大家一起吃饭,她从来都是最忙乎的那个,给这个夹菜,给那个倒水;每次带孩子活动,总是把最好的装备留给别人,哪怕自己再费劲周折去购买;甚至每次打印材料,非要用别人用过得废纸反面打印……


有一次我们聊天,聊到这个话题,她说:“其实我有时候不喜欢这样的自己,总是怕麻烦别人,想尽办法对别人好,为别人服务。就像大家一起吃饭,我明明很喜欢吃那道菜,可是觉得自己先夹着吃不好意思,所以就让着别人先吃,给他们夹,这样我再吃就心安理得了。”


我心里突然一紧,真的为她心疼了:“傻丫头,你足够好,配得上先吃那道菜……”她先是一愣,接着就满眼泪花了。我戳到了可能连她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隐痛。在跟她继续深聊的过程中,我知道,她有个弟弟,两人相差不到两岁,农村家庭重男轻女的思想比较严重。小时候爸爸妈妈下地干活,奶奶经常照顾他们姐弟俩。奶奶从来都是把好吃的东西偷偷给弟弟,然后弟弟再跟她炫耀,她只能馋馋的看着弟弟吃。每次她和弟弟争抢东西,要么是爸爸的巴掌过来了:“你是姐姐,就不能让着弟弟点吗!”要么就是妈妈很生气的把东西夺过来摔碎:“我让你争!我让你抢!”她到现在都记得那个被摔得粉粉碎的苹果,她是多么想吃那个苹果……


所以,慢慢的,她觉得自己配不上所有的好东西。尽管她现在是名校毕业的研究生,尽管工作上家长、孩子、同事都很认可她,尽管家庭方面老公很爱她,但她的内在小孩还是觉得她自己配不上最好的。


一个人现在人际关系中的问题,90%来自于原生家庭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无论我们的父母多么努力,有生以来第一次做父母,他们的爱终究不完美的、充满局限的:或者太过疏离,造成“冻伤”;或者太过亲密,带来“烫伤”;要么太过放纵,缺乏管教和秩序;要么太过掌控,没有自由和空间。很多父母只是具有父母身份,他们内心还没有长大,只是披着父母外衣的“小小孩”,他们本身未完成的状态,杂糅着从他的原生家庭带来的伤痛,带着他们有局限的爱,令孩子的成长过程伤痕累累。 

3

以前的一份工作里,结交了一个很能干的兄弟,有闯劲,有想法,有能力!当然,虽然长的不像宋承宪,但也有七分相貌,这么优秀的小伙子三十好几了到现在没找到对象,不是没谈过,而是谈不到仨月,必然分手。


有一天,他找我聊天,诉苦说家里一直催着结婚,尤其是他爸,动不动就:“你看你哥,孩子都三岁了!你看你,对象都没有!你想急死我啊!”本来就善言的他,开始滔滔不绝了:“我最受不了我爸这点了!什么都拿我和我哥比!小时候说我哥长的高,我赶不上;上学了说我哥学习好,我赶不上!他考北大,我也考北大,谁说我赶不上啊!工作了说我挣的没我哥多,说公司做得没他大,我现在拼命做事业!就结婚这件事,我就不急,我急死他!”


我看到他内在的那个小孩,张着手,仰着头寻求爸爸的认可,一直都在哇哇哭着想要爸爸的肯定。从小到大,这么久了,要不到怎么办?那就干脆让爸爸着急,让爸爸无计可施,让他晚年所有的关注点都在我这!所以,到现在没对象,不结婚。那天我们聊了很久,这位兄弟决定把心里的感受坦诚的告诉爸爸。我知道,这是他拥抱自己的开始……


当然,我们不是说原生家庭带给我们的影响一定是负面的,充满伤害的。我们的善良、勇敢、才气,我们的懦弱、虚伪、自卑都是来自于它。它的影响悄无声息、潜移默化而又无时不在的持续。它的影响会悄然贯穿我们一生,所以需要我们知觉,改善。而知觉和改善要从了解和意识开始。


这不就在前几天,我收到那位兄弟的请柬,他结婚了。我祝福这位兄弟,但也深知原生家庭对他的影响不会止于此。因为从原生家庭走出来的我们,必然会带着原生家庭的模式走进新生家庭。

4

我的一位专门做婚姻咨询的朋友聊起一个笑话,说一对新婚夫妇,娇滴滴的妻子坚持牙膏要从底部开始挤:“我妈从小就是这么教我的,牙膏从底下挤,一直卷着卷儿直到用完。”丈夫没管那么多,从中间一捏,就把牙膏挤出来了。妻子感觉自己的建议没被接纳,以往的习惯也没有被尊重,于是瞬间娇滴滴变声河东狮吼:“牙膏本来就该从底下挤!你为什么不听我的!”,丈夫委屈的说:“你的本来和我的本来,本来就不一样啊……”


其实,这个笑话不全然是笑话,它道出了许多真实——其一,原生家庭对新生家庭影响的真实存在并且这种影响无处不在;其二,新生家庭风波不断的真实并且大部分是当局者迷,一直追问,为什么结了婚他(她)就不一样了呢?于是这样悄然的影响,这样感性的归因,造就了一幕幕婚姻的悲剧。


梁丽(化名)一位普通的妈妈,和大多数人一样,做着一份工作,养着一个孩子,有着一个家;她在父母研习社听到我讲的培养孩子好习惯和梳理孩子情绪的课,感觉很有帮助,最初找我咨询也是因为孩子的行为习惯问题。但在咨询过程中,我逐渐了解了这个家庭,用梁丽的话说:“好像孩子从生下来就是我一个人的,他爸爸天天忙,在家里就像空气一样。孩子的学习是我的,吃喝拉撒是我的,孩子出现的种种问题也是我的,他就一点也不管。”孩子今年7岁,一个安静的男孩子:“孩子只跟我亲,不跟他爸亲……感觉我和孩子是一伙,他爸爸一个人……我有时候很享受这种状态,感觉有个依靠;有时候又觉得很无助……”而爸爸对此是什么样的态度呢:“他觉得特别无所谓,没觉得有什么问题。幸好我婆婆没跟我们生活在一起,再累我也自己带孩子,回家过年那几天我就受不了,我老公都多大了啊,但一回到他家,他妈妈就和他粘在一起,当个小宝宝一样照顾我老公,而孩子的爷爷在家里就像空气一样!”


从梁丽的描述和跟她的交流中,我可以看到,上一代原生家庭的剧本又在下一代新家庭中重演:孩子的爸爸在他的原生家庭里和孩子的奶奶粘在一起,爷爷在家里像空气一样;孩子爸爸在自己的新家庭里像爷爷一样,同样在充当着那个没有存在感,像空气一样的爸爸;现在妈妈和孩子自然而然的组成了联盟,更加疏离爸爸……我不禁想问,这个7岁的男孩长大了,会有怎样的婚姻和生活呢?(爸爸在孩子教育过程中的缺位,以后我们专门讨论)


从这个案例中我们看到了许多中国家庭的影子,更看到了原生家庭对下一代新生家庭的影响。不论作为成长奋斗中的个体,还是作为新生家庭的缔造者,我们无时无刻不再接受来自原生家庭的影响——性格上,信念上,为人处事的模式,教育孩子的方式。不论正向积极的影响还是负向消极的影响,影响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它怎样发挥作用,仿佛它是暗处的一根线,牵引着我们前进的方向……生命的主导权在哪?沿着那条线,你能找到……那是原生家庭包裹下的自己。

5

我们说原生家庭,是想让更多人意识到原生家庭的存在和影响。有了意识才能改变,才能拥抱过去并在未来新生;有了这个意识,生活中许多不愉快、不理解才可以接纳和化解,那不是当事人有意要伤害谁,而是在受原生家庭的程序操控……所以我们一起追溯原生家庭,解读原生家庭,不是为了声讨,不是为了抱怨,而是为了医治与痊愈,在过去的伤痛处写下新的编码,打破原生家庭影响的轮回,完成自己,更好的拥抱我们内在的小孩!如果原生家庭的伤害和问题模式不处理,我们就像一台复印机,把无形的伤害通过代际传递的方式重新复印到孩子身上,那弱小的身躯不仅要面对成长中的问题,还要背负你未完成的伤痛,我们于心何忍……


有了对原生家庭的自我察觉的意识,下篇文章我们一起分享怎样和原生家庭和解,拥抱原生家庭的力量。


更多船长老师原创经典如下:

最需要“性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一)

最需要“性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二)

最需要“性教育”的不是孩子,而是你(三)

付出感,才是亲子关系的杀手(一)

付出感,才是亲子关系的杀手(二)

把话说进孩子心里的秘密—每一个行为背后

心理咨询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吗?(一)

心理咨询技术真的那么神奇吗?(二)

警惕!心理“问题疫苗”还在你身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