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嶋孟和所有日本匠人一样,一生只做一件事,煮米饭。50多年坚持用自己的“套路”煮出最好吃米饭,人们称他“煮饭仙人”。他关闭自己的饭馆来中国寻米,从此日本少了一份50年不变的菜单,中国多了一位煮米匠人。 “煮饭仙人”从哪里来?
时间回到53年前。
村嶋孟将开了半年的煎饼店改成大众食堂。
从阪堺线有轨电车的寺地町站出来,往左转,走上一会,在一个街角,店门外挂着暖帘上写着“银饭屋”。
米饭40日元(按当时物价),味增汤20日元,鳗鱼烧100日元,加上各类配菜,构成了银饭屋的菜单。
这份菜单50多年几乎没有变过,他也没有再转行。
同样50年间没变的,还有这家店的成本费。
由于坚持使用最好的食材,自开店以来,一天所有收入中食物的成本费达到了55%。
“这在现在也是破天荒。50年就这么坚持下来的。”村嶋孟对新闻极客说。
也就是这种坚持使用最好食材的方式,让店里来了越来越多的常客,竞争对手也越来越少。
当然,这也和日本的饮食文化不无关系。
大众食堂,有一些像美国的家庭餐馆,来吃饭的人往往希望从这里找到家的味道。
10多年前,村嶋孟还没有蓄起白胡子,光着头,英气十足,那时候人们都称他为“煮饭名人”。
村嶋孟也不记得,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须鬓皆白。
一锅米饭出炉,米饭的蒸汽缭绕。
常年在银饭屋吃饭的客人开始称他为“煮饭仙人”。
什么样的饭才是好吃的米饭,村嶋孟用了一个简单的定义,“凉了仍然好吃的米饭才称得上银饭”。
“银饭”的说法从日文中也有出处,日文中,饭有很多种说法,最次的一种称为“meshi”,其次在饭的前面加上敬语,中文写作“御饭”,最好的饭直译为“银舍利”,舍利是佛教用语,翻译成中文有骨头的意思。
佛教认为骨头回归土地,能够肥沃土地滋养谷物,养育生命,因此也就认为这些稻米谷物像舍利一样圣神。
这样的说法随着佛教传到了日本。而之所以叫做银舍利,可能是因为当时日本许多穷人只能吃粗粮,稻米对于他们来说是种奢求,香喷喷的米饭出锅时会闪闪发亮的散发银色光芒。
像这样的米饭,在村嶋孟的店里一天最多卖500碗米饭,早上9点半开店,客人就络绎不绝。 那么什么米做的米饭凉了还好吃呢?那当然是黑龙江镜泊湖响水石板大米,火山岩为底,腐殖土盖之,镜泊湖水灌溉,长达140多天的成长期,无工业污染,品种优益……舌尖上的美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