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余姚虞氏 一个湮没在历史长河的豪门背影

 娇语无声 2016-06-14
虞世南画像 资料图片
1
虞世南画像 资料图片
虞氏宗谱 资料图片
1
虞氏宗谱 资料图片
兰亭序虞世南临本 资料图片


  从汉朝开始,这个家族就以自己文武兼修的方式影响着宁波、会稽乃至整个浙东地区,截至唐中期,这个家族在中国的历史舞台上活跃了800多年,人们称之为“江左豪门”,风光一时无二。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大家族,在唐朝后期却突然加速衰落,之后便退出了历史舞台,直到今天,连余姚当地都没有虞氏后人的存在—

  公元一世纪是一个动荡不安的时代,王莽建立新朝、西汉的灭亡,绿林军农民大起义以及刘秀建立东汉等,这一系列历史大事件的发生,都在短短的数十年间。当时虞氏家族还生活在离政治统治中心很近的中原(现河南省),为了躲避战乱,保全族人,虞氏一门在族长的带领下,扶老携幼渡过黄河,来到江南,在余姚定居下来。现属慈溪市观海卫镇鸣鹤场人。

  据宁波大学常年从事虞氏家族研究的唐燮军教授介绍,虞家最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的人物是东汉中叶的虞光,他担任的是零陵太守一职。可别小瞧了“太守”这个职务,在人口相对稀少的东汉,这个职位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省长,管辖着零陵地区一方百姓。虞光的儿子虞成和曾孙虞歆还分别当过平舆令和日南太守,不过他们在历史上都不出名,虞家真正闻名于世,甚至家喻户晓的,是东汉末年的虞翻。

  被《三国》误写的虞翻

  “曹丞相屯兵百万,对江夏虎视眈眈。请问孔明先生,你对自己渺茫的前景有何展望?军败于当阳,计穷于夏口,仓皇逃窜,几无容身之地。现只身过江,求救于我东吴竟然说不惧,真是大言欺人也,哈哈哈。”诸葛亮回答:“这不是虞翻,虞仲翔吗?”

  以上情节是94版电视剧《三国演义》第三十集中的一个情节。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用寥寥数语,一下子就让无数观众知道了东汉末年的会稽地区,还有一位叫做虞翻的大谋士。当然,《三国演义》毕竟是部小说,里面许多情节与真实的历史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比如说剧中诸葛亮责问虞翻先从太守王朗处投降孙策,后见曹操势大,又要劝孙权投降曹孟德,这些内容都是有失偏颇的。

  历史上的虞翻,其实是一个比较“直率”的名士。最初他追随会稽太守王朗时,一再告诫其不要和孙策开战,王朗不听,最终兵败逃亡。孙策觉得虞翻是个能人,于是不计前嫌继续命他做功曹,甚至还亲自登门探望过虞翻。

  孙权继位后,虞翻则继续为东吴效力,他先是帮助吕蒙白衣渡江,攻破关羽把守的荆州,立下战功,后又在公开场合数次斥责于禁和麋芳,说他们是投降将军和俘虏将军毫无气节,只会惺惺作态。这些言论和行为,让孙权非常反感。

  孙权当上吴王后,就把自己喝酒的爱好发挥到了极致,常常请臣工们一起宴饮,喝大发了还亲自给大臣倒酒。虞翻不想被灌醉,就假装不胜酒力,躺倒在桌子底下。孙权看到虞翻已经“醉”翻在地了,于是晃悠悠去给其他人灌酒。没想到,他偶然一回头,竟然看到虞翻好端端地坐在那里。居然敢驳自己的面子!孙权大恼,当即下令要诛杀虞翻,幸亏大家苦劝,虞翻才免去一死。

  由于得罪吴王的地方数不胜数,孙权实在无法忍受,最终把虞翻流放去了交州,后又再次将他流放到更远的苍梧郡。

  许多年过去了,某一天,孙权突然想起了虞翻,觉得这人还是蛮耿忠的,就准备派人把他接回建业。可惜晚了,此时的虞翻已是年老多病,未等回到建业,就客死他乡。

  投司马以桃得司马以李

  虞翻一生共生有11个儿子,其中老四虞汜、老五虞忠、老六虞耸、老八虞昺,都在东吴政权内先后担任过要职。司马家族南渡来到长江以南,建立起东晋政权后,土生土长的虞氏家族就利用自己家族在当地的影响力,积极帮助司马氏巩固政权。投桃报李,司马氏也没有亏待虞家,任用了不少虞氏子弟做官,由此,虞氏一门的声望达到历史顶峰。

  生于西晋初年的虞潭是虞翻的孙子,他的父亲是虞翻的第五子虞忠,他在西晋灭吴的战争中,战死沙场。虞潭既继承了父亲的英勇,又继承了爷爷的聪慧,成为辅佐司马王朝稳定江山的重要大臣。在他当将军的二十多年里,先后平定了陈敏之乱、王敦之乱、苏峻之乱,让初到江南的司马家族稳固了统治。

  “公元324年,虞潭本来因为生病要回余姚养病的,后来听说沈充跟着权臣王敦造反,马上就在当地招募宗族万余人,组织军队前去勤王。直到沈充兵败身亡,虞潭才罢兵而还。这里我们除了看到虞潭忠义,更能发现当时虞氏家族是何等的人丁兴旺,单独一姓就能招募到上万能打仗的精壮男丁,这实在罕见。虞潭晚年又任过卫将军、右光禄大夫等职,七十九岁时去世。”

  唐燮军教授说,虞家不仅有武将虞潭,更有天文大家虞喜。"岁差"这个重大的天文发现就是虞喜通过常年云系观察发现的。在儒学方面,虞喜更是当时的儒学大师。东晋政府在儒学方面有无法定论的问题,都会差人去请教虞喜,以他的说法为准。”

  不过,虞喜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不喜欢当官,他这一生只做过一次“功曹”,还是被当时会稽郡郡守强迫授予的。

  人家当官欢天喜地,虞喜当官心不甘情不愿,很快他就辞去职务,到四明山东北部,就是慈溪和余姚的交界处隐居了起来。后来,虞喜隐居的地方就被称为“大隐”,宁波大隐这个地名就是这样来的。

  划过历史夜空的最后流星

  公元589年,隋灭掉江南陈朝,不久便统一中国。隋朝一统南方之后,为了巩固地方政权,他们采取“零敲碎打”、“化整为零”的手段,将当地的众多豪门大族迁居到了当时的政治中心中原地区,甚至不让客死异乡的族人将尸骨运回家乡,达到削弱氏族门阀的目的。

  短命的隋朝过后就是盛世大唐,而唐朝的兴盛和繁荣则与余姚虞氏无关了,因为,这个家族即将无奈地退出历史的舞台。不过,在隋唐交替之际,虞世基、虞世南仍然为延续家族的荣光做了最后的努力。

  虞世基和弟弟虞世南在陈灭后,一起迁徙到了长安。当时还是晋王的杨广喜爱虞世基的才华,便封他做学士。虞世基则诗词歌赋样样精通,锦绣文章信手可来,加上善于钻营,竟然成了隋朝的一代权奸,名声差得人神共愤,最后被造反的禁军头目宇文化及杀死。

  虞世南跟哥哥的关系并不好,在政治上的敏感度也不高,所以他在隋朝并没有受到重用。倒是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对虞世南的书法异常喜爱,常常与他交流书法心得,讨教习字妙法。有一次唐太宗习字,一个“戬”刚写了左半边“晋”,正巧虞世南前来拜见,唐太宗就让他把“戈”字补齐,然后不动声色地拿给贤相魏征看,问他这个“戬”字是否有虞世南的真传。魏征一语道破天机:戈字颇为逼真。李世民叹息不已。

  “虞世南的书法厉害之处,在于他将南北派的风格融合起来。他本是江南人,用的是婉约的南派书法,到了长安后又将北派书法的刚毅融了进去,自成一体。不仅如此,虞世南在史学方面的贡献也很大,他在隋朝担任秘书郎时期编写的《北堂书钞》,就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类书。所谓类书,就是资料性书籍,相当于现在的"划重点",方便后人寻检、征引。到了唐初,虞世南又编纂《帝王略论》这样一部通史性著作,可惜的是,虞世南之后,虞氏家族再也没有了全国性的文化名人,家族的衰败无法抑制。”

  豪门背影渐渐湮没

  又是地方豪族,又有皇帝面前的红人,既能文还善武,既懂天文又晓地理的虞氏家族怎么就在唐中后期开始没落且自此消隐呢?

  唐燮军认为,导致虞姓家族衰落的原因非常多:政治上选择失误;放弃文武兼修,选择以文为主;家国大事不再上心,爱好烹调;九品官人法的改革和消亡等,这些都是导致虞家衰落的原因。尤其是尚武精神的缺失,科举制的普及,让虞家再也无法缓过劲来,因此盛况不再。

  “虞家影响力的降低,从两个故事就能比较出来。东晋时期会稽郡的太守想推行新政,就把虞喜以私藏人口的罪名给抓走了。这下虞家人不干了,大家四处奔走,直接将官司告到了京城。最后,在虞家人强大的干预下,虞喜无罪释放,会稽郡首无可奈何。后来,有个叫沈瑀的地方官来余姚任知县。这个沈瑀没当官之前在余姚做过些生意,还受过虞家的刁难,因此沈知县一来就颁布命令,申斥虞家安分守己,没事不要来衙门找门路,拉关系。对此,虞家只能忍气吞声。这两个故事一比较就能看出,虞家在当地的地位和影响力日益滑坡。”

  历史有情,亦无情,虞世南死后,虞氏家族还有一位叫做虞九皋的后人作为柳宗元的好友在文学作品中出现过,此后再无全国性名人出现。就此,虞世南成了一个符号,一个大家族最后荣光的见证者。曾经的左岸豪门,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消逝在历史长河中,让人嗟叹不已。

  据说,至今仍有许多与虞氏家族相关的古砖散落民间,或许它们就安静地躺在某个农家小院的围墙里,上面的文字虽历经百年却依旧生动。这些珍贵的文物一直都在等待,等待重见天日的那一天,然后再把虞氏的故事告诉世人…… 记者 朱立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