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说,这家店开业还不到一个月 半个杭州的温州人都跑来这里吃了 只为一碗记忆中的糯米饭 小时候,你的早饭钱是几块?反正我妈每次都会给我准备2块硬币,一碗糯米饭配一碗甜豆浆,刚刚好。呐,如果你跟一样,那么恭喜,八成是个温州人… 这些年,即使离了家,习惯也还是在的。我来杭州的时间不算短,都没有找到地道的糯米饭。不过,千万别小瞧了一颗吃货的心,他总能把好吃的给翻出来,譬如这家名叫“绮食”的小馆子。 糯米饭配紫菜汤 热乎热乎地大吃一口,别提多满足 本以为是一家普通的街头小铺子 三五张桌子,不起眼的门面 没想到,居然是书卷气息的两层精致小阁楼 “绮食”在温州话里就是“吃饭” 店不大,但是每一处都力求完美 干净整洁,配上绿植 仿佛某个朋友的家宴 乡愁这个东西真的很神奇 有一种可以瞬间让陌生的人感到亲切的魔力 譬如墙上的这幅画 简直和小时候的早餐摊子一模一样 有时候,上学忘了带红领巾 叔叔还会慷慨的借我一块钱,江湖救急 “到现在,做过最疯狂的事,大概就是绮食了。”老板居然是四个80后工科生,他们当中有人放弃了丰厚的年薪,有人拒绝了上海大公司的offer,四面八方赶回杭州,只为了一碗当年的酱油肉焖饭。 刚上大学那会儿,小陈在寝室用电饭煲偷偷自创的酱油肉焖饭,让他几乎成了整个寝室楼最暖的男生。 右一就是小陈同学 “不就是做碗饭嘛,难道比数理化更难?!”而现实是,才营业一个月,订单、运输原料、做账、做菜、试菜、调整…几个人都瘦了十来斤。但这几个年轻人却乐在其中:“在不疯狂,我们就要老啦!” 他们的绮食就静静地躲在建国北路,被周围的发廊抢了不少风头。 “但我们回头率100%!”亲自掌勺的小陈得意地说。 既然要开最正宗的温州小吃 怎能不会做最地道的牛肉炒糯米饭? 小陈就跑回老家 跟做了十几年糯米饭的老师傅学 师傅却轻描淡写地说: “我也不清楚蒸饭加多少水…” (阿姨,你在逗我吗?) 小陈也不反驳,就待在边上看着学 用小本子记录着,手机拍着 蒸饭的时候加多少水,肉和油的比例是多少..... 然后回家亲自尝试 蒸糯米用的时间短了,米会硬 蒸的时间长了,米会太粘 要粒粒分明,就要在蒸的时候不断地加水 这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蒸出最好的效果 腌制牛肉要加几勺糖,要加几滴油 下锅的时候用什么火候 米里面的味道是够糯了,外面又太粘了… 尝了多少次?连小陈自己也不清了 他这才明白老师傅说的话 厨房的事儿,都是十几年的习惯 哪是三言两语讲得清楚? 就这样,他把如何做好一碗糯米饭 写成了事无巨细的固定公式 跟着步骤,一定能够走到老底子的味道
好吧,果然是工科生 当我吃到这碗“千锤百炼”的糯米饭时 米粒颗颗饱满,夹杂着香浓的牛肉粒 带着浓郁的汤汁,和脆脆的油条 拿起铁勺往嘴里送的一瞬间,简直感动到哭 久违了,家乡的味道! 终于明白为什么大家扎堆来这里打卡了… 他们顺便还发挥了下自己的优势 传统的糯米饭蒸完之后就用铁桶加热水保温 饭香会流失的很快 所以他们就自己创新了个热蒸汽保温 在保留传统香味的同时又延长了美味 乘饭用的木勺木碗 做温州小吃太简单了,才几个步骤 手艺靠的是对食料比例的把控 最重要的还是要料好 现在吃的糯米饭、炒粉干... 里面最不起眼的酱油肉 都是在连云港经商的老爸给晒好运来的
晒出来的腊肉比江浙一带更好 至于从奶奶那儿学来的炒粉干 光说不练假把式 颠锅什么的都是小case 吃粉干最忌讳的就是佗一团 完全不入味 冷水浸泡加秘制配料 每个星期从老家运回来的细粉干 一个老奶奶,经常中午来吃 老伴离开之后搬来杭州和儿子一起住 一个人时候就喜欢吃炒粉干 细香细香的和家里的味道差不多 吃完后再在附近走走 不知道为什么觉得日子都热闹起来 吧台上的鱿鱼丝,闻着就有家乡的味道 当年,每次看超级女声都可以吃下一整袋
开业短短一个月 我朋友圈一半在杭州的温州人都来打过卡了 还有当年的老同学带着外企的老外慕名而来 点名只要一碗酱油肉焖饭 更有意思的还是老乡们 一进门,就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样子 点起来菜来,比店员还门儿清 人多的时候,还会不自觉的当起主人推荐一下 上次碰上同所高中毕业的学妹 吃了一口小陈烧的面,脱口而出 “好想哭,简直是我妈做的” 小陈挠挠脑袋开心的回了句:“是吗?” (笨蛋!这个时候应该打个折嘛讨学妹开心嘛!) 每次和身边的人提起温州人 大家都会吐槽鬼畜般的方言 “你们隔条街讲话都不一样啊” 然而,一旦讲到美食,就算是隔座山 糯米饭,都是我们的早饭首选 一碗糯米饭,就是家的味道 愿同在外努力生活的你们 都能感受到家乡的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