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芨芨菜的故事

 隐士的书屋 2016-06-15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学名荠菜;也有的地方叫它地菜、地米菜、扩生草等。地域不同,叫法自然也就千差万别。但有一点,这是一种深受人们喜爱的野菜。在这一点上,是任何人也无法更改的。

芨芨菜多生长于田边地头或田野中,有时在路旁甚至花圃内也可见到。还有一种专乐意长在潮湿地方的,有时还会长在河边或水泡子的岸边以及浅水区;人们习惯叫它水芨芨菜。

开春之时,青草放绿,树木开始萌芽的时候,芨芨菜也会紧随婆婆丁之后,现身于田野之中。

此时漫步于田野之间,常会见到三五成群挖野菜的人。如果你好信儿,看看他们所挖野菜的主要种类,最多的可能是婆婆丁,再就应是这芨芨菜了。

芨芨菜多为群生,单棵独苗,很少有丛生的现象。即为群生,也就喜欢结伙儿凑趣;遇不上拉倒,遇上就会是一大片儿。挎上小筐,带上小铲,来到田边地头,只要肯哈哈腰,很快便会采上一小筐。

东北的芨芨菜多为散叶芨芨菜。肥嫩的芨芨菜,形如齿轮般的嫩嫩的、绿绿的叶片,一棵棵,连成一片儿,虽不规则,但看着就十分养眼与诱人。若是遇上,岂有不挖之理。除非是连腰都懒得哈下的懒蛋。

芨芨菜有着野菜所特有的浓郁的清香味。采回的芨芨菜,必须用开水焯过后方能入菜。凉拌、清炒,炖菜、煨汤,味道清新,食后留香。现猪肉制成馅料,包水饺、馄饨、包子,口感与营养上,都远超于纯肉馅料。难怪这芨芨菜的野菜包子或水饺,在一些中、高档饭店中,卖价都要高于纯肉的。

芨芨菜好吃的不光是茎与叶片;就连那菜根与其籽实,也给童年留下了许多的回忆。

芨芨菜纤细柔弱的小枝,很少有旁杈,在顶部先是开起一朵白色或淡黄色的小小的花,待到花落后,种子便也逐渐长大,形成一个先绿后黄的心形小袋,袋内装的便是芨芨菜的种子。当这种小袋袋还是绿的时候,摘下这小袋袋,放入口中细细品味,竟有一种类似于小辣椒的特殊味道。这种味道,也深深地保留在童年的记忆里。

而芨芨的主根,相比之下,也远比猫耳朵等菜的主根要粗得多。挖出芨芨菜那粗粗的主根,拨去外皮,里边露出白嫩的心,咬在口中,脆脆的,除了清香外,还略带一丝丝甜。小的时候,没少与小伙伴们吃过这芨芨的菜根,还有小白蒿的根。因二者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有一股甜丝丝的味道。

以前的人,钱虽不多,但却很少有吃野菜的。只有粮食不够吃的人家,在开春的时候才会用野菜去填补。

我小学的同学中,有位姓杨的同学,他家每到开春芨芨菜下来的时候,就常会蒸芨芨菜馅的野菜大包子,煮的稀稀的粥里,也有很多芨芨菜里。据我所知,他的母亲是“黑人”(农村户口),每月领的粮都吃不到月底。开春时的野菜,夏天时的干野菜,秋天与冬天时,土豆则成了最好的贴补食物。

别人家吃野菜,得偷着藏着的,生怕外人看见,让人笑话。而我与他家住得不远,也是要好的朋友。有一次,他从家偷带出半拉野菜包子,非让我尝尝味道。说实在的,那时做菜,根本不舍得往里多放油。象他家这种情况,就更舍不得多放油了。那野菜包子,苦森森的带着一点清香味;根本谈不上好吃。但我看我的同学一家,却也吃得津津有味。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人们总在寻找以前的感觉与味道,特别是上了点岁数的人。其实,在上篇博文中我已说过,今天所寻找到的,多种“失真”的感觉与味道。不信,让今天的孩子们再去弹溜溜、打瓦、摔泥娃娃;再拎上一小袋苞米粒,到街头找到爆米花的,给人家几毛钱,让这一小袋苞米粒变成一大袋苞米花,他们或她们,会寻找到一种真正的幸福感吗?!我想,他们得到的,不会幸福感,而只能是一种新鲜感。

若是今天,你再吃那油水很小,少有咸淡,根本见不着肉的炖野菜、炒野菜、野菜包子、野菜窝头,您真的会享受点了当时那种真实的味道吗?!那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答案自在每个人的心里。

都说岁月留痕,可留下的真的就是当时的情感与记忆吗,只能说,未必!因主观上,有的人有意无意地进行某种掩饰,有的人则在进行着某种变相的夸大;真正不“失真”的记忆,实在难找!!!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芨芨菜的故事——田野间的野菜10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