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安迪 ![]() 凯文.凯利(Kevin Kelly)在他的《必然》一书中曾阐释,在这个万维交错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事物将永远处于“形成(becoming)”状态,很多产品将永远以“流(the flows)”的形式存在。 ![]()
据此思路,以管窥豹,或许这其中最大的一个处于“形成”状态的“流”,要非“服务”莫属。迈克尔.波特(Michale Porter)在物联网理论中的预测,似乎确证着这一点,他断言:未来的一切产品都将以“服务”的形式存在。换句话说,服务将几乎成为“一切的产品”和“产品的一切”。
![]()
告别存量
当服务不再是一个专业领域,而是成为一个具有广泛性的产品载体。那么,似乎就有必要从一个概念的空间里来颠覆一下服务本身了。
对于服务的本质,很多人都做过言简意赅的解释,有人说“服务就是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过程”;有人说“服务就是为他人做事情”,这些诠释的一个普遍的共性就是:服务是因已有的需求而存在,是一个兑现“需求存量”的过程。
![]()
找增量的“流”
然而,如果我们把服务看做是一个涵盖“所有产品”的大维度,那服务的“流”或许正在向着一个新的方向去演变。我们买了一部Iphone,是因为有基础的通讯需求和额外的信息获取需求。而后,随着在 Apple Store里发现了计步软件,我们发现自己有了夜跑并分享成绩的需求。再而后,我们又看到Iwatch能够与Iphone互通,提供更好的运动辅助功能,于是我们又觉得我们需要Iwathch……我们不断的需求,是因为不断的有新体验被创造出来,并引领我们的需求。
这种新的“反向满足逻辑”正在席卷着所有人对于产品的“思维惯性”。若大胆推测,在未来,我们很可能会越来越不能容忍商家让我们去思考“我们到底想要什么”了。因为大多数人已经被那些源源不断的、层出不穷的、别出心裁的新体验模式硬生生的“宠坏”,我们已经不再愿意去想我们想要什么,而只会任性的去接收“你想让我要什么?”
正因如此,一切不能回答“你想让我要什么”的产品都即将变成“零服务”产品,它们会像产米油盐一样“基础”且“无聊”。如果这些产品能够在市场里存活,其原因大多不在于“竞争力”,而是因为它在某个层面上是一种“无情感”的必须品。
在此标线之上,一切需要被称作为服务的,且力求具备竞争力的产品都必须是能够创造某种“增量”的产品。它们必须是基于“反向满足逻辑”的,向它们的顾客不停的“推送”新体验的“产品流”。
![]()
“有流有增量”才“有服务有产品”
如今,你手机里的所有软件都会拼了命似的逼着你升级,不管你是不是有时会对此“火冒三丈”。这是互联网时代“服务产品”的一个标志性的“生存方式”—使尽浑身解数在用户的终端里形成“流”。“流”断了,你的产品就有可能被卸载,你的用户那儿就会有新的“流”顶进来,你的服务也就离“挂”不远了。
这种“生存方式”或许是在互联网相关行业中首先兴起的,但毋庸置疑它迅速蔓延到了其他行业,并以“泛服务”的形式改变着各个行业的竞争规则及盈利规则,最终让所有的产品都变成了服务,所有的服务都变成了产品。而无论是“产品服务”还是“服务产品”,“穿马甲脱马甲都是它”,都必须不断的创造“增量”才能形成“流”,才能按“流”的“生存方式”活下去,才能以“服务”的方式去参与竞争,赢得竞争。
总结:
互联网时代造就了的产品的“泛服务化”,当一切都成了“服务”,那些满足存量的传统服务方式便会被慢慢挤出服务的范畴。未来的一切服务或许都将是以“创造增量”为目的的“流”式过程,因为用户除了他们生活中那些“无情感”的“必须品”,已经被宠的不能再去想“他们想要什么”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