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威风凛凛的护背旗

 宁夏多雪的冬天 2016-06-15



名词解释:古代作战时,战士穿的铠甲,在京剧舞台上有专用名词,叫做靠。护背旗也叫靠旗。



靠   一般可分以下几种:硬靠、软靠和改良靠。 


硬靠,又叫作大靠。在靠背的背后绑着一个皮鞘,皮鞘里插着四面三角形的靠旗子。这种带靠旗的靠叫作大靠,或叫作硬靠。一般武将都穿大靠,再衬上四面靠旗,看上去特别显得威武、勇猛。如果舞台上站着四名或八名披着大靠的武将,每个人都张着胳膊把下边两片下甲提溜起来,昂首挺胸、威风凛凛,那么,给人的感觉就有千军万马之势了。这就是京剧服装所起的特殊作用。靠的形状采取这样的设计,主要为的是渲染气氛,便于舞蹈。 
靠旗是插在背后的三角形的四面旗子,又叫护背旗。旗上有用各种彩线绣的龙纹。每面旗上附有一条彩色飘带。动作时,旗子连同飘带飞扬招展,潇洒优美。




说法一、靠旗在实际生活中是没有的。很难想象穿着铁叶子做的铠甲,背后插着四面靠旗,那样怎么能够进行战斗呢?有人认为靠旗是从古代传令旗变化而来的,这只不过是一种猜想,没有任何根据。在舞台上我们可以看到,这四面旗子与发号施令没有任何联系。而且令旗只有一面,怎么发展也不会发展成四面。再说靠旗是插在背后,不是插在脖子里,也不能随时拔下来。因此,靠旗只是一种装饰性的舞蹈工具,是为了渲染武将的威风,显示表演者的技巧,增加舞蹈时的动态美,以此来帮助塑造人物的一种专用舞蹈工具。后来,由于一些京剧表演艺术家运用靠旗设计了一些高难度的技巧动作,把靠旗从一般的舞蹈服装装饰又发展了一步,变成了高难度技巧的一种辅助工具。




说法二、多数人都以为古代根本没这种玩意儿,只是为了增添戏剧的装饰效果,以彰显人物的威武形象而已,少数则认为具有“号旗”作用,或以颜色区分敌我。实际不然——艺术源于生活。护背旗应该早在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起码在隋、唐即非常流行,作用是阻挡后方射来的弓箭。



    

    靠的结构很复杂,全身共有绣片31块,其中有3块可移作它用;穿蟒或穿箭衣者围靠领,象征武将;单用两块靠腿者,象征丢盔卸甲的败将,几有符号意义。 其材质以丝绸或薄棉布为主,形状倒并不一定是三角的,也有长方形或方形的。千万不要小看薄薄的丝绸,其致密程度和韧性都非常高(现代防弹技术证明,多层丝绸叠加甚至可以阻挡子弹!),随风飘舞之时,更有衰竭弓箭杀伤力的作用。这种防具主要供骑兵使用,因为战马的飞奔正好可以增强旗帜的飘扬和舞动,对弓箭的扰动更强。后来,“护背旗”还传到了日本,并发展为“母衣众”,改进为用细竹枇支撑的半球状防具,也拖曳在骑兵身后,据测试可以抵挡70-80%的后方流矢。

日本武士使用的“母衣众”

       当然,“护背旗”或“母衣众”也存在其弊端,就是增加了空气阻力,影响马匹的奔跑速度(三角形的阻力最小,所以说京剧中的造型也许是非常尊重历史的),但跑得慢点,总比被利箭穿心,立马死翘要好的多。





云南的表演艺术家关肃霜,在打出手的时候,就运用靠旗杆的弹力,把对方的兵器弹回去。我们知道,通常打出手用手、用脚、用腿来进行一些动作。可是,关肃霜却利用靠旗杆的弹力来进行表演,这就加强了紧张、惊险的效果。又如,天津表演艺术家厉慧良,他在《金沙滩》这出戏中的一次下场以前,就把兵器——鞭,抛在半空中,然后,一转身恰好鞭就落在四面靠旗的夹缝里边,同时显示一个很威武的亮相。构成了一个很优美、予人以很精确感觉的造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