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中文与坏翻译

 易良义 2016-06-16

前几个月读过一篇文章:《余光中:怎样改进英式中文》,今天又看到有人推荐《余光中谈翻译》一书,翻看过后,心有戚戚。


对于翻译,我的英语水平也只是四级,做翻译也不过是“汉化”而已。去年翻译了一篇长文《专注》,被简书改了一个名字《如何应对信息泛滥的当下》,发布到亚马逊和豆瓣,前两天居然出现在kindle官方微信里……真是汗颜。因为这些译文,大都依赖百度词典,有些词本没有切合的中文对应。回头看看,通篇都是被批评的西式中文,不过,也许互联网时代的读者已经习惯,对反复罗嗦的译文也能顺利接受。


我对白话文的历史了解不多,只是觉得通过比较,是能区分出“好中文”和“坏中文”的区别的。读的多了,译的多了,才会体会到优雅简洁的文字有多美好。大家在日常写作时,应该尽量避免英式中文的影子,不用繁复冗长的句子表达。希望中文能保有自己的特色,不要被西文影响太深,少了古诗词里那种绵延千百年的美感。


下面是一些笔记:



《余光中谈翻译》


摘录

  • 创作可以凭“才气”,批评却需要大量的学问合灼见。梁实秋先生曾说,我们能有“天才的作家”,但不能有“天才的批评家”。

  • 魔鬼是西方近代文学中最流行的主角。

  • 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翻译是译句,不是译字。

  • 30年代白话文西化之病,近三十年来在中国大陆愈演愈重,恐已积习难返,不是少数清明雅健的作家学者所能挽回的。


笔记

  • 西方文学来源于希腊神话和基督教,是神的文学,而中国则是人的文学。虽然中国也有神话,但远不及西方神话成体系,往往没有深意,故事性弱。

  • 中国文学的冲突往往是人臣、亲人之间,而西方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如果二者难分胜负,就成了十足的凡人。

  • 中国文学最高境界,是人与自然的契合,更常见的是人间的主题。

  • 应该避免把所有'ly'结尾的副词都翻译成“地”,比如悄悄、突然,都已经是副词。

  • 新闻报道类的文字,宜少用复杂的文言,避免滥用典故。

  • 英文用逗点是为了文法,中文用逗点是为了文气。

  • 傅斯年当年也撰文支持欧化国语,原因是当时环境,当年有中文功底的人,能容易的写出好的白话文。

  • 鲁迅认为白话文西化是必要的,因为西文比中文精确,而忠实不顺的直译也有助于西化。

  • 不少名篇为少年所做,但更多的是成年甚至晚年的作品。民国时期的文章多是文人年轻时所做,而到中年往往已不再提笔写作,转作学者,时代变迁,能保命已属不易。年轻人写的,如朱自清,虽被奉为佳作却实有瑕疵,比如西化严重。这些文章盘踞课本或文选数十年,真是怪现象。


翻译欧化病

来自《从西而不化到西而化之》一文:

  • 滥用代名词,如:你这件新衣服真漂亮,我很喜欢(它)。

  • and连词,不能都用和。如:一年有春、夏、秋和冬四季。译为“春夏秋冬四季”。

  • 系介词,“作为”可以简化成“做”。如:尽了作为女儿的责任,译为“做女儿的责任”。

  • do译为作出,应找到更合适的中文词汇。

  • 用们来表示复数有时多余,如:所有的伞兵(们)都以安全着陆。

  • 抽象名词不要直译,如:知名度就是有名,可读性就是好看。

  • 被动语态滥用。

  • 形容词或名词子句过长,用短句断开翻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