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906年的浸會神學院(滬江大學)——現上海理工大學

 還舊樓主. 2016-06-17
 
    1906年在北四川路北端开办了浸会神学院,1909年开设浸会大学堂,校长是美北浸礼会柏高德博士。1911年组建上海浸会大学,校长为美北浸礼会魏馥兰。1914年中文校名定为沪江大学并确定校训为“信、义、勤、爱”。刘湛恩1928.2-1938.4任第一任华人校长。1937年8月13日,日军侵入沪江大学,1945年8月日本投降。1949年5月上海解放。1951年2月沪江大学由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办。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改为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


军工路516号上海理工大学(原沪江大学)

    曾先后办过上海机械学院(1952-1996年)、上海机械高等专科学校(1948-1996年)、上海光学仪器研究所(1984-1999年)及上海理工大学(1997-)。


军工路516号原沪江大学建筑群介绍


沪江大学历史建筑石碑

    建国前,曾先后担任沪江大学校长的是:柏高德(1906-1911年)、魏馥兰(1911-1926年)、刘湛恩(1928-1938年4月7日)、樊正康(1939-1942年)、凌宪扬(1944-1949年)。


沪江大学首位华人校长刘湛恩雕像


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旧居介绍

    家属楼108号,建于1922年,为我国著名教育家、沪江大学首任华人校长刘湛恩博士故居,后改作沪江大学校友招待所。刘湛恩在1985年4月被国家民政部追认为革命烈士,其烈士证明书已由刘湛恩之女刘光坤捐赠给上海理工大学档案馆。


军工路108号刘湛恩旧居

    刘湛恩(1895-1938年)湖北阳新人。1918年赴美留学,先后入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22年回国,在南京东南大学、上海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执教,任中华基督教青年会全国协会教育总干事,1928年起任上海沪江大学校长。


刘湛恩在旧居前
    九一八事变后,被推为上海各界救亡协会主席。1938年南京伪维新政府成立,拒绝出任教育部部长,同年4月7日晨8时半携子出门,在南京西路南汇路口公共汽车站候车时,遭日伪暴徒狙击当即牺牲,终年43岁。

    其妻刘王立明(1896-1970年)安徽太湖人。1906年10岁时,进福音堂小学读书。1912年保送九江儒励书院,1916年毕业,留校当教员。同年获奖学金赴美留学,在芝加哥西北大学生物系获硕士学位后回国。民盟重要成员,中华妇女节制会主席,世界妇女节制会副主席。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1957年被划为“右派分子”。“文革”期间关进监狱,1970年4月15日含冤去世,终年74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昭雪,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上海理工大学日本文化中心还有美国、德国等文化中心


军工路516弄205号家属楼,建于1920年


军工路516弄206号家属楼,建于1921年


军工路516弄207号家属楼 207号,建于1921年

    沪江大学现存14幢独立式教员住宅,其中13幢建于1915-1925年间。均采用坡屋顶,设老虎窗,外墙用红砖或青、红两色砖混砌,采用预制混凝土花饰门窗套,窗多用花饰砖拱,室内多设有砖砌壁炉。教员住宅建筑式样各有不同,但还是体现了美国独立式住宅的风格特征。


思雷堂
 
    沪江大学附中(中学上院),落成于1922年,供中学三、四年级课室、寝室及中学部礼堂之用。系美国南浸礼会差会所拨,为纪念西差会总干部而名。现为第一办公楼。


思孟堂

    沪江大学附中(中学下院),落成于1920年,费用为美国人士捐助。原设有办公室、图书馆及课室,上为宿舍。现为第二办公楼。建筑风格与思雷堂相同,四层砖混结构,哥特式风格。红色清水砖墙,白色仿石线脚窗套。建筑入口设在中部,入口上方为凸窗,室内走道有尖券拱,晚期哥特风格明显。


沪江大学音乐堂

    原为中学礼堂,1935年10月落成。上层为礼堂,下层为办公室及理科实验室。后改作音乐堂,为沪江大学音乐系使用。现为学校办公楼。


沪江大学音乐堂

    砖混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门窗细部哥特风格明显,山墙门廊形成主入口,尖券窗有直棂分隔装饰,北立面有三联拱尖券,扶壁以小尖塔收头。


沪江大学体育馆


沪江大学体育馆,建于1917年

    沪江大学体育馆,建于1917年,1918年2月20日行开幕典礼。由美国波士顿城赫司开大佐独立捐造。现为学生活动中心。

    砖木结构,哥特式建筑风格。屋顶陡峭,外墙壁柱逐层收缩,主入口尖券门洞线脚层层缩进,外墙窗下墙上装饰有哥特式花纹,窗洞口两侧有齿形装饰线脚。


沪江大学医院

    沪江大学医院,落成于1917年。建筑费除国人捐助一千余元,其余由美国麦克来氏捐助。内设疗养室、诊察室、药室及校医办公室等。又名普济医院,兼为附近乡民诊治。现为家属楼211号。


科学馆(格致堂)

    建于1921年,由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厥特夫人捐赠。高四层并有地下室,全用钢筋水泥筑成,为沪江大学最有价值的建筑物之一。除用于物理学、化学、生物学各系课室、实验室外,还有科学演讲厅及陈列室等。1965年大修时尖顶改为平顶。现为理学院楼。

    红色清水砖墙,白色锯齿形窗框线脚,尖券门洞形成建筑主入口,体现出哥特建筑风格。


思福堂

    思福堂,女教职员宿舍,为纪念美国佛吉尼亚州夫人,建于1936年。现为国际交流中心。

    砖木结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开窗方正,白色仿石窗套与清水红砖墙形成色彩对比,南立面有浮雕式圆拱,卷草纹装饰的牛腿支撑阳台,三角形山墙外露名木框架。


思晏堂

    沪江大学第一座综合性大建筑,始建于1908年。堂名思晏,纪念浸会第一位到中国的传教师晏马太氏。原楼高三层,除图书馆、邮务处、庶务处、教务处、正副校长室及大礼堂外,悉为教室。1956年9月24日损毁于龙卷风,1957年5月15日重建完成,建筑上部已非原貌。现为现代化教学中心。

    原楼立面上的双联尖券、山墙玫瑰窗、凸出屋面的尖塔以及外墙的扶壁均带有明显的哥特构图元素,而南立面组合柱式形成的门廊及露台、立面上的圆弧拱门窗具有古典主义韵味,表现出折衷主义倾向。


思裴堂

    男生宿舍,落成于1915年。建筑费为美国密苏里省浸会所捐赠。堂名思裴,意在纪念该省差会第一任书记裴理克博士。楼高四层,1975年大修时将原坡屋顶改为平屋顶。现为第三学生宿舍。

    门洞及部分窗洞使用尖券,二三层窗洞以竖向线条统一,以增加垂直感,室内走廊以连续的尖券划分空间,表现出哥特式建筑风格;主入口八根科林斯柱式抬起的门廊、部分扁平圆弧拱表现出古典主义风格。


思伊堂

    男生宿舍,落成于1919年,建筑费系美国芝加哥伊文思登城第一浸礼会所捐建。1984年大修,将原坡屋顶改为平屋顶。现为第四学生宿舍。

    砖木结构,原楼屋顶陡峭,老虎窗林立,主入口四圆心尖券门洞线脚层层缩进,以方形花饰图案收头,主入口上有两层凸窗,窗下墙上有尖券装饰图案,走廊上以连续四圆心券划分空间,具有晚期哥特式建筑风格。


大礼堂与思魏堂

    沪江大学建校30周年纪念募建,落成于1937年5月。为大学礼堂与思魏堂的联体建筑。大学礼堂,上层为大会堂,可容一千两百余人,下层为会议室、同学会室、学生课外作业团体交谊会室等;思魏堂位于大学礼堂北侧,与大学礼堂联体,为纪念沪江大学第二任校长魏馥兰募建。上层为礼拜堂,下设教会办公室、教员休息室等。大礼堂整体为二层砖混结构房屋,建筑平面呈“L”形,是沪江大学标志性建筑之一。


沪江大学图书馆

    始成于1928年9月,建筑费大半由沪江大学教职员、学生及校友所募捐,余为美国西门基金会资助。1948年向东扩建,造对称的东翼连以塔式门厅并更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扩建费由沪江大学校友及师生在国内募成。现公共服务中心。

    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双坡红瓦屋顶,立面中部凸出平顶城堡式塔楼。晚期哥特风格。穿越式塔楼形成构图中心,尖券门洞形成建筑主入口,外墙壁柱逐层收缩,上有小尖塔,檐口有雉堞式装饰。


沪江大学水塔

    水塔建于1930年。水塔上部曾有弹孔为日军1937年8月侵沪时炮击所致。现为学生勤工助学中心。


上海理工大学湛恩纪念图书馆

    上海理工大学图书馆,除军工路主馆外,还有营口路校区、水丰路校区、南汇校区、复兴路校区和军工路南校区5个分馆。1982年,于原沪江大学图书馆的西南方新建成了图书馆,建筑面积达7547平方米。为纪念原沪江大学校长刘湛恩烈士,1991年11月,图书馆再度被命名为“湛恩纪念图书馆”。新的匾额由著名书法家、上海图书馆原馆长顾廷龙书写。2005年10月15日由上海市政府投资的图文信息中心大楼,举行了奠基典礼。2007年7月位于主楼的图书馆新馆启用。2009年12月8日“湛恩纪念图书馆”新址揭牌。

歡迎進入個人圖書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