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 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再小的手艺,也有自己的价值 让世界看见你 无限可能 来源:匠人志 微信号:C5_JRZ备前堂:bizen-tang 提供图文图文版权归属原作者,仅限交流学习以下为图文 - 前言 - 伊部三人众”是备前烧重新走向繁盛的关键人物,评论家们费尽心思地为三人冠以美名,以便对他们进行概括和区分。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华丽之陶阳”、“豪放之启”以及“温雅之陶秀”这一说法。
▼ 备前 柑子口花入 高25.4cm 经11.3cm “温雅之陶秀”、“陶秀乃当代之小堀远州”、“陶钧圣手”等美称看似荣耀,却鲜有人知山本陶秀的辛酸与苦闷。与金重陶阳、藤原启不同,山本陶秀的陶艺风格更加严谨、内敛。虽然制陶技艺超群,陶钧的使用更是出神入化,但陶秀仍然时刻提醒自己不能急功近利,流于技巧而忽视作品的内在。所以,陶秀在如何提高作品的内涵和韵味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所得成果在他七十岁高龄时集中问世,陶秀本人也在当年被认定为“人间国宝”。 备前 三方花入 高20.8cm 经9.2cm 备前 手桶花入 高33.8cm 经13.1cm 备前 流胡麻茶入 高7.4cm 经7.7cm 备前 大海茶入 高5.9cm 经9.2cm ▼ —成长与修行— 备前 窑变花入 高25.4cm 经13cm 1920年,年仅15岁的山本政雄正式进入窑户“黄薇堂”4学习制陶,陶艺之路也由此开启。开始学习制陶之后,政雄与生俱来的灵巧与天赋被完全激发。当时,黄薇堂内共有五名陶工,其中三人与政雄年纪相仿,四人时常比赛制陶,最晚入门的政雄反而往往做得最快、最好。晚年时的陶秀在回忆起少年这段拼搏岁月时感叹道:“制陶必须比拼,一个人默默地做很难有大的长进,我的竞争心远远高于其他人。” 备前 窑变花入 高24.7cm 经11cm 1923年,山本政雄转投“桃溪堂”5门下,以“乐友”为号,继续学习制陶,并于1933年建窑,开始独立烧制。从这时开始,在原为冈山藩士6、现为陶商尾关音太郎的鼓励下,政雄改名为“陶秀”,意为立志做一名优“秀”的“陶”工。 备前 水指 高19cm 经16.1cm 1938年,山本陶秀为了能够顺利参加“文展”,带着妻子与年仅三岁的长子山本雄一前往京都,并在陶工铃木黄哉的劝说下,与其一同拜入当时著名的陶艺家楠部弥弌7门下修行。 备前 茶入 高8cm 经7cm 我们虽不能断言京都的施釉陶修行经历,为山本陶秀的陶艺生涯增添了多少光彩,但这无疑开阔了陶秀的眼界,增长了他对陶艺的见识。 备前 茶入 高8.2cm 经7.6cm ▼ —“陶钧圣手”的功与过— 备前 绯襷肩衝茶入 高8.1cm 经7.3cm 备前 流胡麻水指 高20.4cm 经19.1cm 备前 绯襷水指 高14.8cm 经16.5cm 备前 水指 高20.1cm 经14.5cm 备前 水注 高19.6cm 横21.5cm 但是,关于“深度”这一点,美术评论家今泉笃男8则认为:“在审美上,日本陶艺界素来对力度较弱的作品不太青睐。虽然是不同领域的比较,但松尾芭蕉9在晚年的俳谐10中十分注重作品的‘轻快’感。陶艺的‘轻快’与俳谐的‘轻快’虽不能完全等同,但有的评论家认为陶秀作品中的‘淡然轻快是因为深度不够,意蕴欠缺所致‘,对此我不敢苟同。用‘轻快’来描述过于浅显,我认为陶秀的作品体现的乃是‘淡泊’。” 备前 水注 高15.7cm 横16.9cm 备前 茶碗 高8cm 经10.6cm 备前 绯襷茶碗 高7.6cm 经13cm 备前 茶碗 高7.6cm 经12.9cm 备前 鸠置物 高14.9cm 横21.9cm 备前 狮子置物 高22.3cm 横27.1cm 备前 香炉 高9.9cm 经9cm 备前 多宝塔香炉 高25.3cm 横12.3cm 备前 德利 高13.9cm 经8.8cm 备前 钓灯笼 高26.3cm 横17.4cm 功绩卓著的备前烧研究学者桂又三郎将山本陶秀喻为小堀远州,因为远州的喜好、茶风与千利休、古田织部截然不同,陶秀亦是如此。在回归“桃山备前”的风潮中,世间的作品往往大同小异。而山本陶秀从一开始所追求的就是全新的备前,自我的备前,从这个角度重新审视就会发现,他的作品风格凛然,品质极佳,温雅淡泊,可谓世间罕有。 备前堂 提供图文 ( 微信号:bizen-tang ) 手艺门掌门人私人微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