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监生、贡生、廪生、庠生考

 神易图书馆 2016-06-18
zxhucv8@qq.com

 监生贡生、廪生、庠生考

白保迎

 

研究族谱时,经常碰到监生贡生、廪生、庠生等名词,使人似懂非懂。笔者特意查阅了《明史·选举志》,对以上名词才有了比较多的了解。

明朝平定天下之后,全国共有一百四十府、九十三州、一千一百三十八县,急需各种人才,充当管理庶务的官员,所以非常重视兴办学校,培养学生。朱元璋在未登极称帝的前三年就在南京建立了国子学,令品官子弟和京城士民中俊秀通文义者都到国子学读书,以延揽、培养人才。洪武十五年,国子学改名国子监。国子者,国家之子、国之骄子也;监(jiàn音见)则是官府机构名,诸如秘书监、钦天监等。在国子监读书的学生就叫监生,也有沿用旧称,叫他们太学生的。

洪武中对于监生的使用极为重视,《明史·选举志》称:“初以北方丧乱之余,人鲜知学,遣国子生林伯云等三百六十六人分教各郡。后乃推及他省,择其壮岁能文者为教谕等官。”当时监生出身而授官要职者甚多。 洪武二十六年,擢监生刘政、龙镡等六十四人为行省布政、按察两使及参政、参议、副使、佥事等官。都是省级、副省级官员。用为四方大吏者就更多了。大批的太学生出任官吏,相当程度上改变了明初官员缺乏的局面。太学生既然是日后即用的后备官员,因此对于在太学读书的学生,朝廷也便给予了极优厚的待遇:厚给廪饩,岁时赐布帛文绮、袭衣巾鞾。正旦元宵诸令节俱赏节钱。孝慈皇后积粮监中置红仓二十余舍,养诸生之妻子。监生被派往各部实习,担任小官,称为历事生。历事生未娶者,赐钱婚聘,及女衣二袭、月米二石。诸生在京师岁久,父母存,或父母亡而大父母(即祖父母)、伯叔父母存,皆遣归省,人赐衣一袭,钞五锭为道里费。一次,明太祖幸太学回宫后,马皇后问及“生徒几何?”太祖答:“数千。”马皇后道:“人才众矣。诸生有廪食,妻子将何所仰给?”于是立红板仓积粮赐其家。太学生家粮自此始。

国子监学生即监生主要由四部分组成:

1、举监。

举监即举人坐监之制,始于永乐中。当时会试下第的举人由翰林院录其优者送入国子监学习,以待下科会试并给教谕之俸。弘治中,朝廷竟然尽使落第举人入监。监生绝大部分都可当官,所以只要考取了举人,就可以称“老爷”了。但也不尽然,弘治间,,近万名监生等着吏部授官,有十余年不得官者。

2、贡监。贡监有四种贡法:

岁贡。岁贡又叫岁进士,因初以各儒学岁贡一人故名。其后贡例屡变,洪武二十一年(1388),定以府、州、县分别一、二、三年贡一名;二十五年(1392),改定府学岁贡二人,州学二岁三人,县学岁一人。永乐八年(1410),又定为州、县户不及五里者,州岁贡一人,县隔岁一人。后改依洪武二十一年例。宣德七年(1432)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正统中,改为府学每岁一人,州学每三岁二人,县学每二岁一人。直到弘治、嘉靖后再改用洪武二十五年例,遂成定制。岁贡生员到京后,要到翰林院考试,中式者方许入国子监,不中者罚充吏。洪武二十一年(1388),重申岁贡生员选择标准时定:“必资性淳厚、学问有成、年二十以上者方许充贡。”从而保证了生员来源的质量。但时间久了,贡生的质量就出现问题了。府州县贡献生员时,有意挑选当廪生多年、屡考不中的老学生应付差事,免得他们影响本地的科考成绩。科考成绩与地方官的薪俸、升降是挂钩的。

被选入国子监的贡生们入监后还要经过再考后分堂肄业,经过学习,达到国家规定标准才可授官。

选贡。选贡始于弘治中。南京祭酒章懋上言:“洪、永间国子生以数千计,今在监科贡共止六百余人……乞于常贡外,令提学行选贡之法。不分廪膳、增广生员通行考选,务求学行兼优、年富力强、累试优等者乃以充贡。通计天下之广约取五六百人。以后三、五年一行,则人才可渐及往年矣。”乃下部议而行。选贡施行后,对于岁贡冲击甚大。选贡多英才,入监后即为上等,拨诸司历事时亦显才干。相比之下,岁贡生员颇显颓老势绌,多不愿再入监读书,朝廷只得尽使落第举人入监。于是举人、选贡、岁贡更迭盛衰,国子监便出现了监生时多时少的情况。

恩贡。恩贡是指国家有庆典,或新皇帝登极,以特恩令当贡者即时充贡。因为属于特别选充,其地位往往高于岁贡。

纳贡。纳贡是指纳粟之例,始于景泰四年(1453)。凡纳粟之家得以入监。且不限出身资格,即使庶民亦可与生员同样入监,时称之为民生,亦称俊秀。

3、荫监(也可写作荫监)。荫读印,意为祖宗对子孙荫庇。荫监为官员之子以荫恩入监者。明初,定文官一至七品皆得荫一子,后渐限于三品京职方可请荫,其得入监读书者称官生以别于民生。亦有不限于官品而特恩入监者称之恩生。一般死节官员之子得为恩生:凡官员因公死亡的,照本官应升品级加增,并得送一子进国子监读书六月,期满录用,叫难荫。

4、例监。例监始于景泰元年(1450),时值“土木之变”后边事颇急,令天下纳粟马者入监读书,限以千人为止。行四年而罢。

 

以上是官办学校的最高学府国子监的学生--监生的有关知识,下边再谈谈地方官办学校的情况。

洪武二年(1369),朱元璋谕中书省臣曰:学校之教至元其弊极矣!使先王衣冠礼义之教,混为夷狄上下之间,波颓风靡,故学校之设名存实亡。况兵燹以来,人习于战斗,唯知干戈,莫识俎豆。朕恒谓治国之要教化为先,教化之道学校为本。今京师虽有太学而天下学校未兴,宜令郡县皆立学,礼延师儒,教授生徒,以讲论圣道,使人日渐月化,以复先王之旧,以革污染之习,此最急务,当行之。

又曰:古昔帝王育人材、正风俗,莫先于学校。自胡元入主中国,夷狄腥膻污染,华夏学校废弛,人纪荡然。加以兵乱以来,人习斗争,鲜知礼义。今朕一统天下,复我中国先王之治,宜大振华风,以兴治教。今虽内设国子监,恐不足以尽延天下之俊秀,其令天下郡县并建学校,以作养士类。其府学设教授一员,秩从九品,训导四员,生员四十人;州学设学正一员,训导三员,生员三十人;县学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生员二十人。师生月廪食米人六斗,有司给以鱼肉,学官月俸有差。学者专治一经,以礼、乐、射、御、书、数,设科分教,务求实才,顽不率者黜之。

 

以县学为例,洪武间规定县学生员二十人(即是学生又有员额限制,所以叫生员)。这二十名生员是由童生经过层层考试选拔进县学的,他们可以享受不服兵役、徭役的特权,可以不受笞刑,不受刑讯逼供,吃国家皇粮,叫廪膳生员,省称廪生(廪即米仓)。后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读书的人越来越多,要求进学的就越来越多。于是国家又在定额之外增广生员人数。到宣德以后又确定了增广的数额:两京府学增六十人,在外府学增四十人,州学增三十人,县学增二十人。这些增广的生员出现以后,为与初设的食廪生员相区别,于是称原设生员为廪膳生员,称增广者为增广生员,省称增生。其后读书人数一增再增,又于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为附学生员,省称附生。于是明代的府、州、县儒学生员中便有三种不同的生员:廪膳生员、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由于廪膳生员和增广生员都有固定的数额,而附学生员没有数额的限制,所以后来凡是初入儒学的生员,统统作为附学生员,然后再经过考试去补充廪生与增生。

除了廪生、增生、附生外,有时还有例生,即通过向国家捐赠钱粮取得生员资格者。

增广生员和附学生员都无廪米。

那么,庠生是怎么回事呢?庠(xiáng音祥),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别称。 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