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2013-01-28 17:56阅读:9,439
何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天下求甄(七)
《道德经》第七章中有这样一句话: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这句话也是给老子带来诽谤的关键点。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解释的:遇到事,让别人站在前面,自己在后面,这样,自己反倒能够到了前面。遇事抽身在外,才能生存。所以,所有的都说这是典型的活命哲学。
我认为这样的理解不全面。原因是:没有准确的理解“后”和“先”的参照对象。只是把“后其身”所对的“先”,当成了众人,单纯对人而言;只是把“外”其身的内的对象限定在人的范围内。即:把他人推到前面,自己落在后面,把他人置入圈内,自己跳出圈外。这是何其的狭窄。
正确的理解应该是:后所对的先,外所应的内的对象有两个,一是,事物的运行。二是,道的功能。再回头解释此话为:(遇到事)后其身,不要先运用自己的身体,自己不要冲动。静观事物的发展,然后,按照“道”的要求去做。这样,你会占据主动,就能够让自己胜利,这样就站在前面。是自己不要冲动,别人也不要冲动。
理由是:一本章说的就是人与道的关系。说得是人如何遵从道。1、讲得是长久的问题。首先是长久的举例。天之长,地之久。天下,时间最长的是天,最久的是地。没有说圣人,也没有说众人。2、阐明“长久”的道理。为什么天会长,地会久?主要的答案就是:不自生。什么是不自生,自与他的对应物是什么?自生,是万物自身生。不自生,万物不自己另出新招,不别出心裁。注意:是万物,而非单指人类。“他生”是什么,就是道生。不自生,由谁生?由道生。遵从道。遵从道才能长,能久。老子在劝人类:要想长久,就要向天地“学习”,别自生。在这里,只是人与道的关系。并不是人与人的关系。3、接着是,圣人最懂得道,他们的做法是:后其身而身先。仍然是不自生,不妄为。仅此而己。
这一点,在现实生活中是非常重要,却又经常运用的处事方法。实事求是;调查研究;静观其变,等。数不数胜数。
其原理是,自然界也是有机的整体,各种现象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作用。也就是佛家讲的“缘起”。所以,人不能脱离客观条件而独立生存,独立做事。“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先后相随。”(第二章);“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赢,或培或堕。是以圣人去甚,去泰,去奢。”(第二十九章)。人,都应该自觉的将自己置身于自然的整体系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统之中,遵从道的原则行事。因为,“从事而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二十三章)。
过去人们的理解之所以片面,就是一种习惯性的思维在作怪。只要一提到人身的前后,就联想到是众人,联系到社会的现象。
另外就是思考的范围过于狭窄。一提到人身,便想到“身先士卒”,只想在战场上冲锋陷阵。忘记了这是针对“圣人”人而言,处在国家管理者的层面,是自己意识最终的体现。参照物是“道”。后其身是“进道如退”,先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再用身践行;外其身,是客观的,实事求是。不盲目。
老子是讲活命哲学吗?绝非如此。人们之所以这样说,都是因为没有真正理解老子的本义,没有看懂这本书。这样抵毁老子的人,除了以此为依据外,还有一个是第六十七章“不敢为天下先。”其错误的理解仍然是没有找准对应物。只停留在习惯的思维模式里。主要是对“天下”一词理解的不准确。把天下只当成人间,当成人类的社会。所以,人们一直将其解释为,不敢为人先,不敢为社会先。这样理解,不能说不对,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有道理的。但是,从老子本义说,这同样也是片面的。
天下,是宇宙,是指天下万物。不敢为天下先,首先要理解为,不敢为天下万物之先。其义思是:1、要天人合一。下雨了,天下的动物都躲避,你也别逞强。零下五下度的严寒里,天下的动物都找暖和地方呆着,你也别开这个先河。2、原先理解的偏见在于,只把眼睛放在社会上,就容易让人冲动。让人联想到,不敢创新,容易与懦弱联系起来。这样就会对这部书,对老子的思想产生抵触情绪。要知道,天下先,与社会先,世俗先,这是两回事,要求的程度也不同。天下先是绝对不能为的。为天下先,就是违背道的原则。而社会先,世俗先则不同。社会上的女人们都裹小脚,你敢放足,那没什么。很多的时候,敢为社会先,敢开人类之河,那是对“道”的维护,这是值得提倡的。有时候,你必须要敢为社会先;为百姓先。要敢为天下(百姓)先。
老子始终鼓励“担当”精神。
从全书来看,老子的哲学不但不是活命哲学,而且是提倡不怕死,要勇于担当,勇于献身。每每读来都非常感动。
第十三章,“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是何等的豪迈。同时,还将懦弱的根源挖出来,教人克服懦弱的心理调试方法。怎么能说老子怕死呢?接着,他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寄天下。”在这里,老子没有劝人们将天下之事推诿,而是勇于承担社会兴亡的责任。把天下的事看作是最有价值的事,达到为之献身的程度。那么,这样的人是可承担管理天下之重任的。他没有说,只有那些遇事往后靠的人可以管理天下。没这样说。而是鼓励人们以天下为己任。
现实社会也正是如此。只有那些一心为天下百姓做事,以天下苍为重,人们才重视,尊重,尊崇他。
如果看到敌人抓住了自己的爱妻,就不顾大局,动用手中的权利去营救,导致力量受到损失,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得到天下人信任的。
同样,在第78章里,老子更是号召人们一心为公。“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谓天下之王。”一语中的。准确回答了主和王的责任是什么?在古代,经常有这样的事情发生。皇帝的女儿,为了消除战祸,牺牲自己的幸福,去外邦结亲。同样,人人都梦想当社稷之主,人人都梦想当天下之王。什么样的人能够当主,什么样的人能够当王?只有那些有胆识,敢于为国为天下承担的人才能担此重任。这里,老子同样没有劝人向后退,向后缩。没有说皇帝的女儿“外其身可以身存”。因为,这与前面的“外其身而身存”,不是一个范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