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易医针灸学

 并不hy 2016-06-19


易医针灸学

简介

易医针灸学,乃胡逸玄先生所创。得承道家:“无为自化”思想;以“形、气、神”三阶为旨,以《易经》之“象数”为用,不定经穴,自成体系。

针刺之法,重在“得气”。是(经)有言:“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

什么是“得气”。指施术者通过一定方式使患者“身心”获得“气至”的现象。这种现象,我们称之谓“感应现象”。“此种现象”,历来诸家虽有言及,但均停留在“热或寒”等粗浅现象上。古医传针,以寒用烧山火,热用透天凉为境界,虽有言及手法,然历来诸贤,得之者饥若游蛙。

到了后世,能通过针刺而达到感应现象的更是凤毛麟角。趋而在形在求形,穴外寻穴,于是创造发现诸多“特效穴、奇穴、痛疼反应点”等等。

为了更好的传习古法针刺“得气”的奥妙,简化妙思,以易经“象数”作为施术指导,以道家“无为自化”为思想为载体,以“形、气、神”三阶为旨。而作“易医针灸学”。

易医针灸学,把人体分为九部,即:头部、前臂部、后臂部、手掌部、胸腹部,腰背部,大腿部,小腿部,脚部。每部皆分为:太极象、阴位象、阳位象。全身共二十四种生命象,每部皆有其“数”。诊治以“取数”、“取数”的方式进行针刺。

易医针灸学承袭古法易经之理,以八卦之数为八,八八六十又四,故而创:“六十四卦针法”。每套针法为六针,操作之时分为“动针、静针”。动针静针之中又分为:虚动、虚静,实动、实静,使后学依壶操作。

易医针灸学通过“诊之所在,治之所在,效之所在”而达到调形、调气、调气,使诸功能态平衡统一,自然,人文,生理,心灵等诸多层面协调共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