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提高自我判断和辨别能力?

 羊之君子 2016-06-20


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非常缜密,正如张志俊老师所说的,宏观上老祖宗们没给我们留下什么空间,但在修炼方法上,前辈们倒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但在当今市场经济环境下,受金钱的驱使,太极拳界的“创新”现象越来越多:一是拳理“创新”。有人抓住先人说的某句话,断章取义,无限放大,故弄玄虚,致使部分习练者深受其害,张口闭口练“内气”,顶着两胯练“内功”;二是拳种和门派“创新”。有人将一个基本的无极桩,改头换面,吹得天花乱坠;东拉西扯一些拳式便创编一个套路,再起一个神乎其神的名字,新立一个门派做起了“掌门”;三是赚钱手法“创新”。什么“内功心法”培训,几天打通“大小周天”,各种形式的“大赛”遍地开花,冠军证书漫天飞,各种“证书”、“证件”就差做广告叫卖了。太极拳界的这些“创新”和乱象,花样繁多,使人眼花瞭乱,造成广大太极拳爱好者真假难辨,无所适从。本着提高广大爱好者判断和辨别能力的想法,特将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写出来,供大家参考。


一,正确把握拳理的适用性。太极拳经、拳论和拳谚,都是历代太极拳名家和当代有成者,对自己修炼体会的总结,是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是太极拳修炼心血和汗水的结晶,有的是穷其一生的探索结果,有的是几代人智慧的积淀。但是,除了身法的基本要领,适合太极拳初学者和初级阶段人群的拳经拳论则极少,这是太极拳界的一个遗憾。

太极拳修炼是一个从初级到中级再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太极拳家的拳论是对自己练拳不同阶段的总结,对于后学者来说,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修炼内容和规矩,绝不能把拳经、拳论等书上的东西同时都拿来体验,否则容易出现认知和感觉偏差,更练不出功夫。用拳论指导自己练拳,一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现状,明白自己处于什么阶段就强化什么内容。初级阶段需遵循修“形”、练松的规矩和方法,通过站桩,练基本功,盘套路,找对形体中正、节节放松、行拳连贯圆活的拳感,达到形正体柔的目的。此阶段不可同时掺杂练气、劲的方法修炼,即使在同一阶段,修炼的内容也应有先后和侧重,否则易出现外不正内不顺,欲速则不达。

当今,习练太极拳的绝大部分人是利用业余时间修炼,其中以中老年人居多,练一辈子或许只徘徊在 “塑形”的初级阶段,能进入“懂劲”阶段的人极少,既使专业拳师能进入中级阶段的人也为数不多。所以,不要将目标和预期定得过高,不要天天想那些不切实际的东西,正确掌握好每一个动作的要领,在“塑形和松柔”方面多下功夫,在健身的基础上练活两胯,这辈子就可以毕业了。否则,东倒西歪练“内气”,顶着两胯练“内功”,立身不正,周身不合,上下不随,弯路会越走越远。



 二,理清各要领之间的关联与因果关系。在练拳初级阶段重点是“塑形”,身法要领尤为重要,练拳首先要明理,理清各个要领之间的关系会有帮助。如“虚领顶劲”、“松肩沉肘”、“含胸塌腰”、“松胯圆裆”等,首先我们要认识到,这些要领是既矛盾又统一的一个整体,一个做不好也会影响到其它,要协调和统一好这些要领,又必须以“放松”为前提。

有些要领之间是因果关系,对这部分要领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定要从“因”入手。如“含胸拔背”就是一对因果关系,“含胸”做好了,“拔背”是自然的结果;“含胸塌腰”做好了,“束肋松腹”、“敛臀”、“尾闾中正”都是必然的结果。如果我们把精力放在“果”而不是“因”上,既找不到正确的方法,又会徒劳无功。

有些要领又是互为前提的,“塌腰”不如“松腰坐臀”好理解,要做好“松腰坐臀”,必须以“松胯”为前提;要做好“松胯”,又必须以腿劲为基础。脊背贯直不是将脊椎拉直,脊椎拉直三个生理弯曲没有了,人则无法直立行走,这不是我们练拳的目的。贯直脊背,上靠“虚领顶劲”,下靠“松腰坐臀”,上下对拉拔长。“圆裆”必须以“松胯”为前提。我们在理解这些要领时,如果忽略了前提条件,说什么都是空中楼阁。


三,如何判断某个拳势或说法是否合理。网上有关太极拳的文章繁多,“创新”的说法更是层出不穷,如何鉴别某个拳势或说法是否合理,我给大家提供三条经验:

1,是否自然和有利于放松。习练太极拳有三求:一求自然;二求松柔;三求静心。一个姿势和动作或一种练习方法,衡量其对错或是否合理,首先看其是否遵循自然和有利于放松的原则。例如“五趾抓地”,本是人的一种本能,在腿脚使劲蹬地或在泥地行走时,不用想五趾会自然抓地,有人却将它误导成站桩和练拳时,时时刻刻都要“五趾抓地”,这是违背自然和放松原则的,所谓“脚紧全身僵,足弓则周身滞”,说得非常有道理。又比如“命门后撑”,“命门”在中医里是穴位,在太极拳里泛指“腰”,站桩或练拳时应该自然放松,只有在蓄劲时,“身弓”两头卷,“命门”要后撑。有句话叫做“手起身落,手落身合”,其实讲的也是“命门后撑”,这里的“身落”指的是腰臀部,在向后撑的同时向下沉,目的是在“手起”时身体不上浮,保持底盘的稳定。如果站桩和练拳时一直保持“命门后撑”,全身便会僵滞,时间长了腰部还会练出毛病。

2,不能违背人体的生理结构和自然规律。要松肩先要做到不挑肩,挑肩的病根是架肘,架肘肩必挑;另外还要避免造成两肩“生理性紧张”,就是手臂向两侧打开时,不能超过两臂的“生理延长线”。两肩通过后背连起来是一条弧线,沿弧线的两端分别延长,就是手臂的“生理延长线”,手臂超出这条线以外肩会紧,超过越多肩越紧。练拳的人常说“手不过中线”,是因为手过中线劲会泄,这也是人的生理结构决定的。再比如人的膝关节,只能够前后屈伸不能左右拧转,这是很浅显的道理,但很多人练拳移动重心时,膝盖左右拧转,练久一定会伤膝。

练拳时一定要采用自然呼吸,人为控制呼吸与拳式相配合,迟早会出现问题,这早已被实践所证明。人在站立或练拳时深呼吸,吸气时小腹会内收,呼气时小腹会外鼓,如坐卧时深呼吸则正好相反,人的生理机能会自动调节,这就是自然规律。拳势里的发力,在蓄劲时吸气,小腹内收,命门自然后撑,发力时呼气,小腹外鼓,用不着大脑去思考和指挥,这是人的本能,顺其自然就是对的。

3,是否有利于攻防。太极拳的套路是技击技巧的集合,每个拳势均有一定的攻防含义,这也是判断一个动作正确与否的标准。比如,前后方向开步要遵循斜向45度的原则,目的是为了保持两脚之间的横向距离与肩同宽,距离过窄重心失稳,转换不灵,容易造成双重。又比如陈氏的单鞭,实腿(左)一侧要松胯合裆,虚腿(右)的胯也要放松下落,否则左手遇到外力,就无法到达右脚。任何时候,脚内侧离地喝风都是错误的,都是严重违背攻防原理的。


太极拳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充满哲理,既深奥又简单,我们要边看边练边悟,活到老学到老。以上是本人的一点体悟,供拳友们参考。
注:本文第一部分,参考了耿向林《学拳论悟拳论的体会》一文。

资料来源于悦太极拳友 

历史好文:6月3日  劝你练太极的人,都是你的贵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