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文学史(4)——名词解释_浣萝歆

 请叫我godie 2016-06-20
台阁体: (P60)
台阁体是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形成的一个文学创作风格,代表作家是“三杨”:杨士奇、杨溥、杨荣。台阁体诗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描绘盛世祥瑞气象,多应制、题赠、酬应而作。题材多为“颂圣德,歌太平”,艺术上追求平正典丽,格调雅丽雍容,功能上是“施政教,适性情”。这种文风垄断了当时的文坛。
茶陵派: (P61)
明成化、弘治年间的一个诗歌流派。以李东阳为主,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等人。明成化之后,日见严重的社会弊病已与粉饰太平的台阁体不相容,于是以李为首的一派崛起,针对台阁体卑冗委琐的风气,他们强调宗法汉唐,重视诗歌的声律、法度等艺术表现,对当时的文坛产生较多影响。
前七子: (P67)
明弘治、正德年间的文学流派。成员包括李梦阳、何景明、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康海、王廷相,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他们反对当时流行的台阁体诗文,自觉肩负改造文风的历史使命,以复古求革新,主张“文必秦汉、诗必盛唐”,旨在拯救萎靡不振的诗风,借助复古手段达到变革的目的,是前七子文学复古的实质。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和创作实践都有现实意义,但由于过分强调复古,文学的创造性显得不足,给文坛带来新的流弊。
后七子: (P71)
明嘉靖、隆庆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成员还有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后七子继承前七子的文学主张,同样强调以汉魏、盛唐的诗文创作为楷模,他们复古拟古,主格调,讲法度,并且对于法度格调的讲究比前七子更趋于强化和具体化,把明代文学的复古倾向推向高潮。但是他们太强调效法古人,对于创作的法则又规定得太具体细密,必然会对个性、情感的自由表现和艺术创新造成束缚。
唐宋派: (P75)
明嘉靖年间的诗文创作流派。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和归有光等为代表,他们的基本观点是反对以“文采”取代“道统”,主张“文道合一”的传统。将前七子师法秦汉作为自己反拨的对象,提倡唐宋文风,强调文以明道。他们真正推崇的是宋理学而非文学。
明中期三大传奇: (P93)
即明中叶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署名王世贞的《鸣凤记》的三部传奇作品。它们分别是忠奸剧的定型、历史剧的新篇、时事剧的发轫,三大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明代传奇创作的新时期的到来。

临川派: (P102)
明万历年间出现的戏曲文学流派,因开创者汤显祖为临川人,故追随、效仿汤显祖较为明显并有所成就的剧作家被称为临川派,或者以汤显祖的室名称之为“玉茗堂派”。此派作家主要有孟称舜、吴炳、阮大铖等。以男女至情反对封建礼教,以奇幻之事承载浪漫风格,以绮词丽语体现无边文采,是临川派剧作家孜孜以求的重要方面。但他们往往忽略了汤显祖重视立意、以情反理的倾向。
临川四梦: (P116)
明代作家汤显祖的传奇有《紫钗记》 《牡丹亭》 《南柯记》《邯郸记》,代表了作者戏剧创作的全貌,其中又均与梦有关,故而合称“临川四梦”。“临川四梦”是作者以戏剧形式表现出自己对人性、人生极其意义的思考。汤显祖所重的情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真情”,二是“矫情”。“临川四梦”中的前二梦写的上男女青年的爱情,表现“真情”的力量;后二梦则写士人仕途生涯和宦海沉浮,意在劝戒世人超越对“矫情”的贪恋。《牡丹亭》是“临川四梦”影响最大的。
沈汤之争: (P100)
汤沈之争涉及到明代两大戏曲创作观念的争论,汤即指汤显祖,沈即指沈璟。其中汤显祖的戏曲创作观念影响较大。沈璟与汤显祖作为明代曲坛上的两大巨人,对戏曲格律与文辞的关系看法不同,汤显祖重格律,要求格律服从文辞,服从内容。沈璟则强调文辞服从格律,服从观众。两人持论相对,发生过碰撞文辞,并把同时的许多曲论家卷入其中参与讨论,这就是戏曲史上著名的“汤沈之争”。
所谓“沈汤之争”,说的是沈璟和汤显祖对戏曲创作有着截然不同的见解,其焦点在于如何处理曲“律”与曲“意”的关系:沈“强调音律”,甚至不惜“因律害意”。汤“推崇意趣”,甚至不惜“因意害 律”。
吴江派: (p101)
明代后期戏曲文学流派。其领袖人物是吴江人沈璟,属于此派的曲家有吕天成、叶宪祖、冯梦龙等。沈璟戏剧理论的主要内容是要求作曲“合律依腔”,语言“僻好本色”。此派作家认为传奇创作要严守音律,强调曲辞必须本色,比较注重舞台演出实践,作品大多以伦理教化或惩劝风世为主旨。对于扭转明初脱离舞台实际、崇尚案头剧的不良风气,起了积极的作用。
公安派: (p174)
明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代表人物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因为他们是湖北公安人,故称。“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他们在理论上提倡“独抒灵性,不拘格套”的创作原则,反对前后七子的拟古风气,意图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儒家思想对文学的束缚,在内容上,则有抒写闲情逸趣的倾向,在当时产生较大的影响。他们的诗歌脱离“理”的束缚能够自由地抒发个人真实性情和表现个人生活欲望,并具有诗人的艺术独创特征。其创作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清新活泼,自然率真,开拓了我国小品文的新领域。
竟陵派:(p177)
明代后期的一个文学流派,因其代表人物钟惺、谭元春为湖北竟陵人,故得名。其文学主张与公安派基本相同,要求抒写灵性,反对模拟,认为诗歌创作要抒发内心的真实感情,读古人作品,也要体察古人的真情实感。针对公安派的俚俗与浮浅之弊,希求通过幽深孤峭来加以矫正,以致出现艰涩之弊。
梅村体: (p221)
梅村体是吴伟业(号梅村)创作的一种七言歌行体,其有元、白歌行体,重在叙事之长,辅以初唐“四杰”的华艳词藻,温庭院、李商隐的风情韵味,融合明代传奇的曲折变化的戏剧性,创造了自成一体的“梅村体”。梅村体的题材、格式、语言情调、风格、韵味等具有相对稳定的规范,以怆怀故国和感慨身世荣辱为主,又突出叙事写人,多了情节的传奇化。它以人物命运浮沉为线索,叙写实事,映照兴衰。“梅村体”词有100余首,以《圆圆曲》为代表。
神韵说: (P227)
王士禛的诗论主张。所谓神韵,是要求诗歌具有含蓄深蕴、言尽而意不尽的特点。以此为宗旨,对清幽淡远、不可凑泊而富有诗情画意的诗特别推崇,加强诗歌消遣娱乐功能,以王维、孟浩然为诗歌创作的典范。“神韵说”并不只是重复司空图、严羽诸人的诗论,而是既包含了七子派对“格调”的讲求,也包含了公安派的“性灵”意味。
阳羡派: (p223)
以陈维崧为宗的词派。陈思想上尊崇词体,摒弃词为“小道”“艳科”的传统观念,继承《诗经》与白居易“新乐府”的精神,创作了不少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有“词史”之称。风格上,学习苏、辛以豪放为主,有《迦陵词》、《陈迦陵文集》等。该派主要成员有:万树、蒋景祁、吏唯园、陈维岳等。
浙西词派: (p224)
以朱彝尊为宗的词派。朱论词宗法南宋,崇高“清空”“醇雅”风格,主张向姜夔、张炎学习,认为张炎所说“清空”境界为作词的最高标准。比较注重词的格律和技巧,注重锻炼字句,讲求独出机杼。成员有龚翔麟、朱彝尊、李良年、李符、沈嗥日、沈岸登,有《浙西六家词》。其中期领袖为厉鹗。浙派词人取材的范围比较窄,对于意境的追求也较单一,又喜欢写咏物词以表现音律与辞藻之长,这些易造成内容与风格的重复,易走向枯寂、琐碎。
格调说: (p318)
沈德潜的诗论一般称为“格调说”。所谓“格调”,本意是指诗歌的格律、声调,同时也指由此表现出的高华雄壮,富于变化的美感。“格调说”,就是用唐诗的格调去表现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观念,实际上是让诗歌为封建政治和伦理道德服务。他力主恢复儒家“温柔敦厚”、“忠正和平”的诗教传统。这一学说本于明代七子,故沈德潜推崇七子而排斥公安、竟陵,论诗体格则宗唐黜宋。
肌理说: (p320)
清代翁方纲提出的诗论主张。他认为王士禛的“神韵说”的问题在于空泛,沈德潜的“格调说”毛病在于食古不化,所以提出“肌理说”。“肌理”是指诗中的义理和文理,义理为“言有物”,指以六经为代表的合乎儒家道德规范的思想和学问;文理为“言有序”,指诗律、结构、章法等作诗之法。同时,他认为宋诗的理路细腻为唐诗所不及,所以主张宗法宋诗。他用肌理给神韵、格调以新的解释,目的在于使复古诗论重振旗鼓。
性灵说: (p321)
袁枚的论诗主张。【它与神韵说、格调说、肌理说并为清代前期四大诗歌理论派别之一。】它是对明代以公安派为代表的“独抒性灵,不拘格套”诗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所谓“性灵”,包括性情、个性和诗才。强调诗歌创作应抒写性情,表达个性灵趣。提倡创写“有我”之旨是性灵说审美价值的核心。这一理论,冲破了传统与时代风尚,对格调模拟复古、肌理考据学问、神韵纤巧修饰等给予了有力的冲击,是晚明文艺思潮的隔代复兴。
性灵派: (p321)
清朝乾隆年间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诗派,接过公安派“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口号,认为写诗要抒发人的真性情。他们对清代以来的各种诗歌理论观点予以全面排斥。性灵派的成就主要为诗歌,其中七绝和七律尤佳,但有缺乏深刻社会内容的局限性。
常州词派: (p332)
清代的重要词派。由常州人张惠言开创,周济进一步加以发展而成,成员有张琦、董士锡、周之琦等。其论词反对浙西词派寄兴不高的词风,提出创作要依据儒家的“诗教”尊崇词体,强调词的“意内言外”、“比兴寄托”的作用以及“深美宏约”的审美特点。对其时平庸词风的扭转和词风的倡导起到积极作用,而其末流,又流于穿凿附会。
桐城派: (p325)
“桐城派”是清代中叶最大的散文流派。代表作家有方苞、刘大櫆、姚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故称“桐城派”。其散文理论的基本特征是:以程朱理学为思想基础,以为清王朝政权服务为目的,以先秦两汉和唐宋八大家的古文为楷模,在文章体制和作法上有细致规则的系统散文理论。语言则力求简明达意,条理清晰,“清真雅正”。
创始人方苞,提出“义法”理论,主张言之有物,言之有序;刘大櫆发展了方苞关于“法”的理论,提出了“因声求气”说;姚鼐集大成,强调“义理、考证、文章”三者合一。“桐城派”在清代文坛上影响极大。
义法说: (p325)
由方苞提出,他认为作文要言之有物而文有条理,分开来说,“义”指文章的内容,如意旨、论断、褒贬,“法”指文章的作法,包括形式、技巧问题,如布局、章法、文辞等。讲究文章作法,提倡用语“体要”和简洁,偏重文法。后来刘大櫆对此理论进行了丰富和拓展,讲究“神”、“气”、“音节”及其相互关系。
阳湖派: (p328)
童心说:
是晚明时期杰出思想家李贽的文学观念。他把文学作为宣扬其反传统、肯定个性精神的社会思想的有效工具,把代表人的赤子真心的“童心”作为文学创作和评价的最高准则。将那些儒学经典大胆斥为与“童心之言”相对立的伪道学的根据,这在当时的环境中自有它的进步性与深刻性。
苏州派
明末清初的一个现实主义戏剧流派,以李玉为首,成员有朱素臣、朱佐朝、张大复等,因都是苏州人,创作风格和创作倾向都有共同的特点,故称苏州派。其戏曲创作多采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题材上多描写重大政治斗争;讲求本色当行,注重舞台效果;语言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封建道德观念较为浓重,最著名的是李玉的《清忠谱》。
三言二拍: (P156)
明代中后期短篇小说,以冯梦龙的“三言”,凌蒙初的“二拍”为代表。“三言”是《喻世明言》 《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三部小说集的总称。为宋元明三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总集,标志古代短篇白话小说整理与创作高潮的到来。《二拍》是《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它是个人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专集,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一个新阶段。
四大奇书:
“四大奇书”,又称“明代四大长篇小说”,是指:《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水浒传》(作者:施耐庵)、《西游记》(作者:吴承恩)、《金瓶梅》(作者:兰陵笑笑生)。这四部小说被明末著名通俗文学家冯梦龙称为“四大奇书”,这一称谓一直沿用至今。它们分别开创了历史演义传统、英雄传奇传统、神魔小说传统和世情小说传统。长篇章回体小说以四大奇书为标志。
《一笠庵四种曲》 :
即清朝戏剧作家李玉写的《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其中《一捧雪》、《占花魁》的成就较高。这些作品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描写统治阶级丑恶的精神面貌相当深刻。表现的是社会下层的世态人情,着重讽刺鞭挞的是唯利是图、忘恩负义的卑劣行径,道德高尚者倒是出自微贱中人。
《牡丹亭》的艺术特色: [p115]
1、把浪漫主义手法引入传奇创作。首先,贯穿整个作品的是杜丽娘对理想的强烈追求。其次,艺术构思具有离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节离奇,曲折多变。再次,从“情”的理想高度来观察生活和表现人物。  
2、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发掘人物内心幽微细密的情感,使之形神毕露,从而赋予人物形象以鲜明的性格特征和深刻的文化内涵。  
3、语言浓丽华艳,意境深远。全剧采用抒情诗的笔法,倾泻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纤细的语言风格。这些特点向来深受肯定。一些唱词直至今日,仍然脍炙人口。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
《金瓶梅》与明代社会思潮的关系:
商业活动中社会各阶层对商业利润的趋之若骛,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传统四民关系的转变。
两性关系上人们打破了文化传统中那种社会性、伦理性对人的个体心性的禁锢,而表现出对非理性情感和欲求的渴望与追求。
1、在商业活动中,《金瓶梅》鲜明地反映了十六世纪中国社会的时代特征———社会各阶层对商业利润趋之若骛,商贾社会地位的提高,以及传统四民关系(士、农、工、商)的转变。
2、、在两性关系上,《金瓶梅》打破了我国文化传统中那种社会性、伦理性对人的个体心性的禁锢,反映出一种与社会的理性道德规范相抵牾的非理性的情感和欲求。
3、、在服饰上, 《金瓶梅》反映了明代中晚期一股“去朴从艳”、逾礼越制社会思潮。
拟话本与话本的区别: (了解)
①话本有口头文学的特点,语言质朴直率,风趣生动媚俗,有很多韵文,适合口头表演;拟话本是书面文学,语言流畅华美,韵文相对减少,文学色彩、书卷气浓,只适合案头阅读。
②话本多集体创作;拟话本是个人创作
③话本多源于现实,有浓厚的市民生活气息;拟话本主要从历史旧籍中挖掘材料加以改制,市民生活气息淡化,文人典雅情调开始注入。
④拟话本题材拓宽,情节趋于复杂,描写更具体细腻,说教成分增加。
纳兰性德词创作有何特点:
①论词主情,重比兴,崇高入微有致地表达感情。②作品多写离情别绪,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概,情调凄苦悲怨。③风格清淡朴素,不事雕琢。体裁以小令为主,近于南唐后主。
阳羡词派产生于明清易代之际,阳羡词人论词突出词的意格,强调感情的勃发,都与当时士人感情郁愤的心理状况不无关系。阳羡派的消沉也可从统治者的酷密文网,严格防范的重压中找出原因。因而,阳羡词派是特定时代的产物,其词学理论的意义已不限于文学观念本身。常州词派的形成和壮大与其地方词学尤其是阳羡词派的传统甚有关系。
公安派的主要文学观念
性灵说是公安派的理论核心。
①主张“独抒灵性,不拘格套” ②主张表现自然之“趣”“韵”
③推崇闾阎妇人孺子所唱“歌谣” ④反对盲目尊古,主张变通
⑤将“性灵”神秘化,有唯心倾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