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至日,天地阴阳之气如何变化?

 秦皮 2020-03-02

今天是夏之日,农历五月十七。夏至到了,人体之气如何变化?

其实,这个问题在《黄帝内经》之中多有提及。



1

《素问 脉要精微论》说:【岐伯曰:请言其与天运转大也。万物之外,六合之内,天地之变,阴阳之应,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中矩,秋应中衡,冬应中权。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有时,与脉为期,期而相失,知脉所分。

这里讲的是人体的脉象阴阳变化,即人身之阴阳与天地之阴阳相应,如果脉与天地不相应,也就是这个脉与四时不相应的时候,就知道阴阳出现的问题在哪里了!夏之日之后四十五日这个时间段,阴气微微上行,阳气微微下行。而阴阳二气的走向会反映在脉上。

2

《素问 至真要大论》提到:【歧伯曰:……明知胜复,为万民式,天之道毕矣。帝曰:胜复之变,早晏何如?岐伯曰:夫所胜者,胜至已病,病已愠,愠而复已萌也。夫所复者,胜尽而起,得位而甚,胜有微甚,复有少多,胜和而和,胜虚而虚,天之常也。帝曰:胜复之作,动不当位,或后时而至,其故何也?岐伯曰:夫气之生,与其化,衰盛异也。寒暑温凉,盛衰之用,其在四维。故阳之动,始于温,盛于暑;阴之动,始于清,盛于寒;春夏秋冬,各差其分。故《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此之谓也。帝曰:差有数乎?岐伯曰:又凡三十度也。帝曰:其脉应皆何如?岐伯曰:差同正法,待时而去也。《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故曰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夫阴阳之气,清净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此之谓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帝曰:分至何如?岐伯曰: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至则气同,分则气异,所谓天地之正纪也。帝曰:夫子言春秋气始于前,冬夏气始于后,余已知之矣。……

这里提到的分至,就是指的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四个节气。这里有四句话和《脉要精微论》提到的四句话是相同的,即“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这四句的意思就是说春夏秋冬四季轮回,是一个慢慢变化的过程。过了春分之后,天地之气就与春分前的气有质的区别了,春分之前是阴主之,春分之后则是阳主之。同样,秋分之前阳主之,秋分之后阴主之。所以这里讲分则气异,也就是春分和秋分是天地阴阳之气的一个分割线,同样也是我们养生时需要注意的时间节点。

那么还有一句话叫做至则气同。也就是说冬至和夏至日这两个节点的前后,天地之间的阴阳之气,不发生变化,只是达到了一个极点而已。

3

所以夏至的意思是什么呢?就是阳气从春分以后开始升发,到了夏之日到达了一个极点,正所谓盛极而衰,所以我们说“夏至一阴生”。然而阳气在这个时间段依然处于主导地位,所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还都处于长的状态。

而这个时候,我们人体内的阳气与天地相应,也在向外生长,可是大多数人每天都在吹空调,把这个升发的阳气硬生生的给压回到体内,这种做法属于逆天地之道而行,这个阳气是没有办法逆行的,只能郁积于体表。好多人的身体因为被外行的阳气给堵住了,所以热散布出去,最终引发高烧。有的人因为吹空调导致这个寒气堵塞体表,也就是热气没有散发出来就被寒气给堵住了,就会导致卫气无法正常运转,抵抗力下降,出现感冒的症状。夏季感冒最难受,因为内热外行,寒气阻滞,所以你想想看是什么样的状态,那个难受只有体会过的人才知道。

什么叫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这就又回到了五运六气。如果要想把五运六气讲清楚,就需要了解五运六气之中的一之气从何时开始算起。

《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说:【夫六气者,行有次,止有位,故常以正月朔日平旦视之,覩其位而知其所在矣。运有余,其至先;运不及,其至后。此天之道,气之常也。运非有余,非不足,是谓正岁,其至当其时也。

这里说是以正月朔日平旦开始望气。如果想深刻了解正月朔日的具体时间,还要了解古人的立法体系。那么古人的历法体系是怎么来的呢?就是参照天地运转的规律来定的。

4

《伤寒论》透露的秘密

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惊蛰二月节指甲,春分二月中指卯,

清明三月节指乙,谷雨三月中指辰,

立夏四月节指巽,小满四月中指巳,

芒种五月节指丙,夏至五月中指午,

小暑六月节指丁,大暑六月中指未,

立秋七月节指坤,处暑七月中指申,

白露八月节指庚,秋分八月中指酉,

寒露九月节指辛,霜降九月中指戌,

立冬十月节指乾,小雪十月中指亥,

大雪十一月节指壬,冬至十一月中指子,

小寒十二月节指癸,大寒十二月中指丑。


在伤寒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其实这其中就包含了中国的历法。我国古人的智慧不得不令人佩服,因为仅仅在历法这一块,就已经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古人的历法很有趣,并不像我们今天使用的历法,只是用来计算每一天,古代的历法包含了星相、占卜、气候......所以,这其中就包含了天地之气运行的时间。而正月朔日平旦望气,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而天运行所参照的标准,与地运行所参照的标准是不同的。天气运行以北斗七星的运转为准;而地气的运行以太阳为准。所以,才有了古人所谓的十二辰和十二次。

北斗七星运转一周为360度,根据天的变化,划分为十二节气【小寒、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

而太阳周天为365度,根据地的变化,划分为十二中气【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

为何我们有天道左旋,地道右转一说呢?就是因为这个参照标准不同。北斗七星转动方向围绕北极星是逆时针,而地球则是顺时针转。所以这个一顺一逆,都是来自于古人对天地的观察。天开于子,地辟于丑,人生于寅。虽然《皇极经世》中没有这样的说法,但是邵康节却这样推演,并且说了这样一段话:寅上生物,是到寅上方有人物也,有三元、十二会、三十运、十二世。十二万九千六百年为一元。而后被吴承恩引用到《西游记》中。

5

斗建

即以北斗七星运转一周360度,将周天以十二节气划分为十二宫,分别是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丑,又称其为十二辰,是顺时针运行。这个起始点就是立春,所以立春过后的第一个中气就是雨水。所以才有了伤寒论的提出的四时八节二十四气七十二候决病法。

立春正月节斗指艮,雨水正月中指寅


太阳周天365度,以12中气划分12宫【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逆时针运行,这个起始点就是冬至一阳生,也就是太阳从直射南回归线后再返回去,需要以一年的时间。所以,冬至这个点一过,第一个中气就是大寒。

法天的“正月朔日平旦”是从立春开始计算。

法地的“正月朔日平旦”是从大寒开始计算。

有何区别?就是法地的是周而复始,而法天则会出现超接的情况。所以六气之中的客气以及五运都应该从大寒算起。而这个主气每年固定不变,从立春开始,所以把主气的”一之气“放在大寒的位置,就生成了客气的六气。

6

气至之谓至,气分之谓分。

二十四节在六步气的分布中,春分一过,上半年阳气当令时,阳气鼎盛的极点是夏至;秋分一过,下半年阴气当令时,阴气鼎盛的极点是冬至。夏至和冬至分别为阴气生长和阳气生长的起点,说明“至”是阴阳气到了极点。这叫做“气至之谓至”。至点不在第三步气和第六步气的最后,而居于中间,这表示了这两步气是阴阳二气由小至极而又返还的标志点。

如果从卦象的角度,以及国外黄道十二宫,就可以推演出中国的算命数以及国外的十二星座等有意思的话题。

有点跑题,不过这其中的学问真的深不可测。通过一部《黄帝内经》,我们可以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通人事,这就是古人的智慧,全都集中在这一部书之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