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汗法之理法及方药02

 博学多思写 2016-06-21


经方古籍
讲述经典的故事......
续上期
4
小汗三法
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被称为小汗三法。统而言之,三证均有表郁不解的病机,均有发热恶寒,热多寒少,或呈阵发性之特点,治疗方药皆为桂枝汤与麻黄汤的合用或近似,但细微处又各有分别,虽皆云为小汗之法但桂枝二越婢一汤实非汗法,因其方中明言“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本文沿袭传统,故仍将该方归于此篇。分述于下。
4.1
桂枝麻黄各半汤
有似疟之寒热往来但一同二三次发者,如桂枝麻黄各半汤。《伤寒论》第23条云:“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此证与疟证的区别主要在一日二三次发而不是一日一发;而且其特点是热多寒少;其区别之三:不是里证,因其“不呕,清便欲自可'。病机为日久邪微,表郁不解,治宜桂枝麻黄各半汤小发其汗。
4.2
桂枝二麻黄一汤
如表郁邪微,表郁较轻,桂枝二麻黄一汤可用。《伤寒论》第25条云:“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 
此证为太阳病经发汗治疗后,大邪已去,余邪犹存,肌腠复闭,正邪相争所致。与桂枝麻黄各半汤证的“如疟状,一日二三度发”机理相似而病情较轻,属表郁证之轻者。因而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而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发汗之力更小,以防汗之太过。
4.3
桂枝二越婢一汤
对于表邪微郁,兼有里热者,宜桂枝二越婢一汤。《伤寒论》第27条云:“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此条较上两条,文字简约,后世多有争论,方有执在《伤寒论条辨》中对此方解释最为可从,他说:“名虽越婢之辅桂枝,实则桂枝麻黄之合剂,乃大青龙以芍药易杏仁之变制耳,去杏仁者,恶其从阳而主气也,用芍药者,以其走阴而酸收也,以此易彼而日桂枝二,则主之以不发汗可知,而越婢一者,乃麻黄石膏之二物,则是寓微发于不发之中也。亦可识也。'


5
温经发汗
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为少阴病兼太阳表之发热——应为低热或上比下热,可称为温法兼汗法,也可称为汗法兼温法。一药有一药之用,一方有一方之能。麻黄者,表药;附子者,里药。麻黄与附子同用则治表里证,审表里证之多少,调节麻黄附子之配比。但此二方是以温里为主,发表为辅。太阳主表,内合于少阴;少阴主里,而外合于太阳。少阴病而得太阳之发热表证,少阴标寒而本热,太阳标热而本寒,今反发热为少阴得太阳标热之化,虽得太阳之标,而仍陷少阴之里。《伤寒论》论第301条论曰:“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以此方使少阴,太阳交和于内外则愈。 
另有第302条云:“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皆为同理。 
二方同为少阴兼表证,用药不同,方义也大有分别。李培生等人认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证势稍急,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则证势稍缓。郭炳新认为二者皆为正气不足,但有程度的差别。
6
蠲饮发汗
表证用麻黄汤,兼里水则发表兼涤饮。《伤寒论》第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此证为太阳表寒,又兼水气为患。水气为病,变证繁杂,盖因水性变动不拘,诚如水无定形,其致病也现叵测之状,与烧灰存性是一个道理,即取类比象理论客观实在性的根基。反过来讲,见动荡不拘之症,亦应多做水气为病来理解。所以小青龙汤证或渴者,非为里热,乃水蓄而津不行也;或利,非里寒之三阴证,乃水渍肠间也:或噎,乃水逆于上故也:或小便不利,少腹满,非下焦阳虚,乃水气留而不行也。《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故以干姜,细辛,半夏暖水散寒,而散心下水气,又藉麻黄之力,宣通肺气而走表,则里水得消,外寒得散,内外之症顷刻间豁然若失——消失于无何有之乡。 
此为治水气之专方,清朝名医徐大椿在《伤寒论类方》中评价说:“此方专治水气。盖汗为水类,肺为水源,邪汗未尽,必停于肺胃之间。病属有形,非一味发散所能除,此方无微不到,真神剂也。
7
开郁发汗
又有表实证而兼烦躁者,如《伤寒论》第38条云:“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
 
此证较麻黄汤证多一烦躁,为邪热不能外出(不汗出)而内扰致不安烦躁,与少阴证的烦躁不同。为防误用,紧随其后特别指出“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此为逆也'以及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少阴证的烦躁必伴有少阴证的脉证,其脉微弱或微细,其证汗出烦躁为亡阳,不汗出之烦躁为少阴水火分离之象。
经方古籍 ID:jinfangguji
经典 | 传承 | 交流 | 分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