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难堪”的家长和“难为”的老师,矛盾如何解决?丨一位父亲的教子智慧之三,句句关乎孩子未来!

 昵称29948441 2016-06-22


作者:张宝贵(天津财经大学)

写这篇文章时,正值高考,社会弥漫着紧张气氛,连远在大洋彼岸的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也在鼓励考生“未来因你们而生”。其实,不仅高考,中小学生的任何一次考试都面临着压力。因为,承载超出教学反馈或学业评价功能的考试分数,也让家长和老师之间生出了一些矛盾,突出表现为“难堪”的家长和老师的“难为”。

我们先看看家长的 “难堪”。

家长因孩子在考试中的失败而“难堪”

以考试分数为学习成效的衡量标准,按考试分数对学生排名,使得在老师面前,绝大部分家长是“难堪”的。记得有一次,因为我儿子的数学试卷没有做好,接孩子放学时,老师把两份试卷拍到我面前,怒气冲冲地说:“你孩子上课总玩儿,一道题也没有做对!看看别的孩子的试卷!”让我感到:孩子一次考不好,比自己考不好还羞愧!从那时起,我就帮助老师监督孩子的作业情况。对于低年龄的小学生,没有家长的监督,很多时候的作业孩子很难完成的。

从孩子上小学起,几乎成为惯例,每次学校开家长会,都是在考试之后,家长会的主要内容或突出重点都是公布考试成绩或排名。考试分数不仅成为判定学生未来发展的依据,也决定了家长在老师心目中的类别。很多老师认为:对待孩子的学习上,三分之一家长积极行动,步步紧跟;三分之一家长虎头蛇尾,勉强应付;三分之一家长基本没有能力跟得上。而这,正是孩子成绩的及格、良好、优秀拉开档次的主要原因。其实,我更深的感触是:无论什么考试,学好并且考好的学生都是少数,绝大多数家长,只有“难堪”,因为,家长对孩子的考试没有信心,对孩子的未来也会没有信心,家长只能“难堪”。

家长因老师在教学中的权威而“难堪”

以考试分数为标准,试卷答案就是权威,率先知道答案的老师也就是权威。不仅如此,在孩子的道德判定以及未来发展空间和潜力方面,老师也是权威。记得孩子上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因为数学本没带,老师给家长写信,说我儿子在完成作业问题上“有撒谎的嫌疑”。正巧前一天是我与孩子共同完成的作业,我便到学校找老师说明情况。老师仍然坚持说孩子以前也有过撒谎的嫌疑。我考虑撒谎品质的定性,会对孩子造成心里阴影,没有把握尽量不要这样说孩子。我委婉地说:以前我不知道,但至少这次确实没有撒谎。没想到,老师竟然说这样的孩子,八年后高中毕业也考不上大学……当时,在老师信心十足的“预言”面前,我感到我学习的教育理论和研究技术是多么卑微,多年从事教育研究的科学态度是多么一文不值,考试分数涉及到的一切教学活动,分数的权威,不仅突出了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权威,也彰显了老师相对于家长在孩子品行判定上的权威地位。与老师的观点不一致,家长只有“难堪”。

标准化的培养,唯一正确答案的考试,显示分数的权威,出题者的权威,老师的权威。然而,作为家长,我一直坚持认为,教育最应当弘扬的权威是学生发展。学校是先进文化的“圣地”,无论考试的权威,还是品行判定的权威,都应服从学生“学习进步、健康成长”这个最大的“权威”。网上有人提出:家长是教师真正的“志同道合者”,“老师带的不是一个班,而是两个,一个是学生班,一个是家长班”。我看实质是“家长助教班”,这些助教只有一个职责:提高孩子考试分数。而且,老师监督我们家长做好助教的机制很简单:只要孩子考试成绩不好,家长只有“难堪”。

再说说老师的“难为”

以考试分数为教师教学工作成绩乃至学校教育质量的衡量标准,不仅老师让家长“难堪”,实际上也让教师“难为”,根本的表现是:分数扭曲了教师的工作态度、师生关系和教育信仰。

教师工作的目标是让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带领学生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引领学生成为社会合格的公民。总之,学生健康发展,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而现实中,考好分数,成为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着力点和落脚点。我现在还记得,我儿子刚上小学时的语文生字作业,每个生字写两行20个,并且,以前学的生字还要写10个,这样被成为“滚雪球”。看到孩子写的慢,我曾大发脾气,因为,孩子太累了!我当时就想:老师这样做,有理论依据和科研成果的支撑吗?现在,我想:短期内,孩子学习分数与练习数量成正相关,也就是说,练习次数越多,考试成绩越好!但是,机械的重复,往往会让孩子丧失学习的兴趣和乐趣。但是,老师们一定想到:教学中,机械代替学生主动,学生练习中,重复代替学生内省,这可能是提高学生考试成绩最为经济的办法。这使得评价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方法也极为简单,看老师所教的学生考试分数或有多少考入名牌大学、奥赛金牌等。

教师的语言表达和思维方式,也不是代表社会主流文化的平等、和谐、敬业等价值观。基本上每次与老师交流,都是以分数来衡量孩子的不足,以分数提高指出孩子的努力方向。与其说是与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不如说是与家长共同关注孩子的成绩。我常常听到老师对家长的“教育”:同样一个班的学生,×××学生考试100分,而你家孩子不及格。以至于每次想到老师教学所依据的这一理论观点,我都非常失落,慢慢地,我逐渐感到一点儿庆幸,那就是我孩子还没有笨到每次最后一名……我印象最深的一次家长会上,儿子的高中语文老师在家长会上指出:有的学生只为考试成绩而学习的功利思想,家长应重视和批评!现在想起这位老师,我的内心还充满敬意!因为,这位老师不仅让我看到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熟练程度或经验,更让我看到教师成为学生的“楷模”乃至“偶像”的根本——教育道德和人格魅力。而恰恰是这一点,不可能是“训练”和“表演”出来的,是强大信仰下修炼出来的。我感觉有些遗憾,现在的老师缺少这方面的修炼。

教师权威是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取决于教师的主导性,学生年龄越小,对教师主导性的依赖越强。如果说,师生关系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公平对待每位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个人关系等方面,依赖教学经验的丰富程度,那么,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把学生作为自己生命的延续和美好希望的寄托,完全依赖于对教育的信仰和生活的理念。
 
我也是老师,我对待学生的原则是:假如学生就是孩子时期的我,假如学生是我的孩子,我应该怎样教?因为学生和我的孩子一样,是我未来生命的载体和美好希望的寄托,我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和谐发展。我相信所有老师和我一样。

高校老师都忙于搞科研,做项目,发表论文,把科研作为“自家田”,把教学作为“公家地”。因为,学校管理的导向是这样的,评定职称按照发表论文数量、层次排队,与教学的结合、与生产的结合以及研究过程的态度,不去考核。因为,只有这样的科研项目评价,可以实现教育教学的“量化”管理。这样简单管理的经济学解释是:即使没有任何教育理论知识甚至不懂办学规律的人,也可以管理老师,也可以管理学校。再有,社会的人才选拔制度,主要是以知识掌握方面的考试量化分数作为衡量标准,忽视高尚道德约束和健全人格的形成性价值判定。

中小学通过考试分数,尤其是高考分数,管理教师队伍,使得考试像一根越长越高的横杆,提示着学生永远要向上跨越,直到身心疲惫、无法跨越为止,让每个学生都知道最后无法跨越的都是生活的失败者。而强调唯一标准答案,使得中小学生只局限在有限的教育内容中学习,巨大的潜力却没有在“最佳年龄期”内开发出来而浪费掉。而这样的考核管理办法,可以简单实现对教师教育教学的“量化”管理。这是家长与老师矛盾的根源所在,也是家长与老师矛盾的“症结”所在。

那么,这样的“症结”如何解决?

即使认识到家长和老师产生矛盾的症结所在,家长依然是无力改变这样的,但是,作为家长,可以调整自己的心态和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让孩子和老师的关系和谐,让家长与老师的矛盾统一,建设良好的家庭文化环境,为孩子的主体性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一)让孩子适应教师的教学

让孩子适应老师的教学,本质上是尊重教师的教学要求,以此作为家庭文化建设的基础,目的是让孩子的表达和思考接近老师的语言和思维方式,为更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奠定基础。

让孩子适应老师的教学,在知识掌握上要更加宽泛,要能够包容老师要求的学习内容。例如,自我儿子上小学开始,要求孩子:无论老师要求不要求,老师讲课内容重点、英语单词、生字生词、数学公式等,都要及时掌握。在知识掌握上要及时补短。初中二年级时,老师反映我儿子英语成绩退步,交谈中我发现,儿子背诵英语文章的时间和精力不够。于是,每天我俩在公交车上一起背诵课文,背诵中,我告诉儿子记忆的重点以及考试的考点。坚持一段时间后,学期末,孩子的成绩有了显著的提高。

让孩子适应教师的教学,要在方法上进一步开掘,要在更高层面掌握老师要求的学习方法。例如,小学三年级时,期中考试时,我儿子乘法口诀还没有背下来,我思考了两天,参考了很多资料,找到教育孩子背会乘法口诀的巧妙办法,让孩子在两个小时内全部背会。而且,数学公式在初二学习代数中,还可以成为应用代数公式的范例。我一直鼓励儿子像亚里士多德对待老师柏拉图和真理一样,以“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的情怀追求真理。

(二)让孩子尊重老师的权威地位

首先家长要把教育孩子尊敬老师最为家庭文化的组成部分。无论什么时候,无论孩子的老师大与小,我都把孩子的老师作为我自己的老师。即使面对我儿子老师认为孩子有撒谎的嫌疑,即使面对老师脱口预测我儿子未来考不上大学的过激言行,我也真诚地对老师说:您的意见很重要,我会按您的要求好好教育孩子。与儿子议论老师,都是就事论事。例如,当孩子抱怨老师只看考试成绩时,作为家长,我告诉孩子的是:必须让老师辛勤的付出结出果实——你良好的考试成绩。否则,即使老师理解你,家长也不会原谅你。

同时,教育孩子要体会老师之苦,勇于吃苦。孩子学习是苦的,苦试题,苦分数,还要苦老师的不关心,不理解,苦老师的不“公平”。因为,考试成绩好的老师,教学肯定是最为经济的,一般是树立成绩好的学生为标杆,关注重点辅导成绩相对较差的,以此带动全班成绩的提高。这样,使得大多数孩子苦上加苦。作为家长,要让孩子直面学习之苦,告诉孩子:刻苦是从精神上对苦的征服,战胜不了苦,就是真的苦,战胜了苦,就是刻苦,就像喝信阳“毛尖”茶一样,苦后有一种特殊的享受——“回甘”。人生要面对很多苦,不要惧怕,勇敢征服,学会从苦中体会“回甘”的滋味,更是人生的幸福。除此之外,还要体会老师讲课之苦。从小学起,作为家长,我们就鼓励孩子帮助同学一起完成作业,即使高三期间学习很忙,也支持孩子尽力帮助同学解决学习中的难题,并鼓励为班集体多做贡献。以此,体会老师讲课之苦,理解老师,尊重老师的劳动。

(三)创造条件与老师实行良性互动

家长是家庭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与老师交往中,要体现出良好的文化教养,至少要超越只看考试分数的“唯分数评价模式”,正确看待孩子的成长,在更高层面上与老师形成共识。在与孩子老师交流中,我注重的是孩子的成长和文化教养的养成教育的价值取向,相对于成绩,基本礼貌、组织纪律、拼搏精神等人格方面更重要;孩子为班集体做贡献,为班集体掌管开门钥匙、做卫生等,比取得好成绩更重要;全面发展的人,比奥赛奖牌、上名牌大学更重要。

要做到老师与家长相互照应,体现家庭文化与学校文化的统一,首先真诚配合老师工作。发现孩子问题,及时向老师了解情况;老师提出的孩子的问题,家长要认真对待,查找原因,及时解决,解决不了的,说明情况。学校交办的其他事情,作为家长全力以赴,让老师感到家长对学校事情的关心和重视。

我儿子上小学时,学校数学奥赛辅导班的老师,经常让我把课堂上的很多问题的解答提前写好,让他带给老师作为备课参考。我欣然接受,并工工整整写好问题答案,让孩子带给老师。我真正成为孩子老师的助教,与老师成为了朋友。

这样,以关心孩子成长的态度呼应老师的教育工作态度,以真诚付出的努力应对老师的辛勤汗水,以教育孩子的高贵情操映照老师的高尚人格,实现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统一,为孩子健康成长创造了条件。

下面我以一个故事结束今天的讨论。

在英国一所世界著名的学府里,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生正在上数学课,教授简单讲解后,在黑板上写下了五道题让同学们练习,并强调很难,不会做也不要紧,课下可以找老师一起研究。布置完后教授巡视学生们练习情况时,很快发现一位中国留学生看着黑板思考,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低头忙着做题。教授走过去,和蔼地对这位学生安慰说:“题很难,是吧?不要紧,有时间到我办公室,我俩一起研究”。当听到学生回答“我做完了”时,教授惊奇地拿起学生答案,看完后赞叹:中国大学的数学教得太棒了!这位学生却回答说:“不是!这些题我中学就会做”。这位学生的父亲听孩子讲到这里时,马上批评孩子在老师面前太骄傲了,会引起老师的反感。殊不知,教授喜欢上了这位中国学生,并录取他为自己的博士。那位留学生,就是我的儿子。我这里想说的是:有一天,教育制度和社会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使得老师都能以高度的责任感,认真对待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家长与老师,也就没有矛盾了。

这一天,很值得期待;这一天,应该会到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