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lztiandi 2016-06-22

通用技术教学方法研究

徐徐

通用技术课课程的开设使学生在课堂上学到了很多知识技能,提高了学生的技术素养,能够逐步学会用技术的眼光去看待周边的事物,探讨人机关系的合理性等等。如何使这门课受到学生的欢迎,得到学校和社会的认可,当前还是个比较棘手的难题。开课几年来一直在探索哪些教学方法是适应这门新兴学科的,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方法学生比较欢迎?教学实践中发现了以下比较成功的通用技术课的教学方法。

一、 “新”是课的灵魂

我首先要求自己把课开得轻松有趣,在紧扣书本的同时,出新出奇把课讲活,吸引学生提高他们的兴趣,让学生的心留在通用技术的课堂上。几年的教学证明学生都很喜欢这门课,我也极少为组织课堂教学费力。这门课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的一个制胜法宝就是我总是及时的把最新的实例带入课堂,并从全新的角度剖析案例来诠释技术理念,来引导学生的关注方向,做到润物细无声。

例如07年9月开课时,就先后介绍了“小人物大作为”的一汽大众工人王洪军,现代的“庖丁”刘建波,“刀具大王”芦聚才等人的各种绝活,他们都是07年“五一”推出的全国劳动榜样;讲“节能环保改造自然”的内容时介绍了当地一家风力设备公司去年底成立今年秋天就把产品出口到了美国;讲“技术的创新性”就介绍了我市一个民营小厂成长为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机叶片生产厂的经历;讲“技术的专利”时引入了本市一家制药公司拥有的66项专利位居全国医药行业第一的事例。这些案例都是学生们身边的,平日里关注不多,通过教师的引领,使他们看到了案例里的“技术”,进而主动的去关心技术,学好技术。

在08年的教学中,就及时的以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为例,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在唐家山堰塞湖抢险时,一位将军腰绑背包带下到泄流槽里手工排除堵塞河道里的漂浮物,无功而返还差点被水冲走。从通用技术的角度看,将军下河排障根本不值得宣扬,只能说明整个民族的技术素养亟待提高。将军手下的工兵呢?军队的手榴弹呢?为什么不用技术来解决问题呢?第二天还是爆破专家利用技术来解决问题的,用了炸药炸开巨石使泄流槽的流量迅速达到了理想流量。什么是技术素养?什么是创新?能成功的运用新技术、新方法来解决问题就是创新,就是技术素养高。如果通用技术课能早开,开好,技术素养高了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伤亡,抗震救灾的效率会更高、效果会更好。

10年开课时,分析刚刚发生的8.24伊春空难,讲述飞机的安全门设计,学习飞机的逃生常识,阐述“技术无处不在”。伊春空难飞机坠地后到起火爆炸有7分钟的自救时间,由于整个民族的技术素养低,坠地后有的乘客还堵住通道找行李而不是迅速撤离;起飞前没有对坐在安全门边的乘客演练安全门的打开方法,所以很多人轮番上阵也打不开安全门,延误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最终后舱有40多人因没能及时逃出而遇难。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09年美国客机发生故障时机长凭着娴熟的驾驶技巧成功迫降在纽约哈德逊河,接着机上乘客镇静有序自救,妇幼先行迅速撤离无一人伤亡。两者比较可以看出技术素养的高低在关键时刻就意味着更多的生命得以存活。

与此同时还在课堂上连续数月介绍智力铜矿的矿难进程,完备的井下避难装备,使得他们有吃有喝信心百倍的在700米深的地下等待升井,地面上先进的救援设施,有序的救援进程使33名矿工顺利获救,依托技术创造的救援奇迹令世界惊叹。而王家岭矿难的矿工是喝尿吃煤度过了9天,巨大的技术反差也使学生看到了中国在救援技术方面的差距,思索着应该为采矿的安全做些什么。

今年带到课堂的是7.23动车追尾事故,这些实例从全国到地方,大都是他们平时没注意到的,要挖掘出新意,并和书上的知识点融合到一起。充分利用学生求新求变的心理,使他们始终对通用技术这门课程兴趣盎然。

二、以小见大阐述技术的原理

为了打破技术的神秘感,选的案例尽量贴近生活。选取的案例从学生宿舍的床到上课的课桌座椅,从每天骑车经过的路到教室多媒体设备的安装方案等等,都是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实例,很容易激发起学习兴趣,引起学生的共鸣。

平时我喜欢把身边触手可及的案例带到课堂,即使在参加江苏省通用技术优秀课评比时也是如此。当时的课是在常州北郊中学上的,我利用头一天的空余时间一直在捕捉北郊中学可用的素材,第二天的课堂就用了北郊中学的停车位、草坪的排水、割草机、校园里仁爱路的园林化路障等案例。这些案例的使用不仅是对授课内容的补充,也是教会同学们要善于从司空见惯的事物中发现创新,会用设计的一般原则来评价这些事物,逐步提高技术素养。这节课得到很多人的肯定重要一点应该是所选的案例紧贴实际,让学生于平凡处见技术。

为了用好例子,备课上是还要下功夫的。例如在北郊中学的几个例子中,比较得意颇有成就感的是发现新式割草机的“刀头”竟然是软软的尼龙绳,更为令人惊叹的是自动出“刀头”的设计,使用简单,轻轻一转就伸出5厘米,十分精妙。怎样才能使学生对它过目不忘呢?思索了一天也没有好的主意。很晚才睡下睡梦里还在想这个割草机它的特点究竟是什么?凌晨突发灵感,给它命名为“吃软不吃硬的割草机”,凸显了它的性能特点令人过目不忘,讲授时学生反映不错。

三、积极动手制作教具

好的教具可以把复杂的设备提炼的很简单,把难以理解的结构展示的十分清晰。由于这是门新学科,从演示到分组的实验器材都是空白,为了上好课,我利用时间,动手制作各类教具。

在讲“设计的一般原则”这节时,我反复的研究书中的洗衣机发展史,看看如何能用教具把洗衣机从原始的“搅拌器”到复杂的套缸给“串”起来。最后,想出了在不透明的酸奶盒上打很多孔做甩干桶,用透明的巧克力包装盒做洗涤缸,这样演示工作原理时可以看清内部的结构。签字笔的笔芯做波轮的轴,这波轮轴插到了用笔杆做成的甩干机空心轴里,演示波轮正反转动时候是拧笔芯,衣物需要甩干的时候是拧笔杆;这个洗衣机教具把它立起来,就成了滚筒洗衣机。借助这套最简单自制教具,在短短的5分钟内形象的演示6类洗衣机的工作原理。把复杂的工作原理通过教具演示体现了化繁为简,形象的向学生们表述了创新并不是高不可攀的道理。

书中有一个“案例分析”是来研究纸张的结构造型与强度的关系,在讲解中我又扩充了瓦楞纸的结构。为了方便学生观察,我把包装箱裁了一块,放一半在水里浸泡后把它分解开来。上课时,先把一张白纸放在并拢的两手之上,随着两手的水平分开,白纸下弯落地,演示表明这纸连自身的重量都不能承受。再把纸折叠成折扇状,再演示表明承重力增大了。再进一步演示如果把这折扇状的一面粘上一层白纸,显然承重力更大了;如果另一面再粘白纸,这就是瓦楞纸的结构造型,演示过程也就揭示了瓦楞纸的发明过程。为进一步显示结构造型和强度的关系,我又把纸做的茶叶盒放在地上,我单脚站立在上面,视频展台镜头对着茶叶盒,这样前后排的学生都看得见试验的过程,茶叶盒子承受了一个人的重量完好无损出乎了学生们的预料,对这样形象的演示都很兴奋常常报以掌声。白纸、包装箱、茶叶盒这些简单的教具通过精心准备将教学演示变得生动有趣,结构设计的魅力不言而喻。

不起眼的节能灯包装盒也被我用在课堂上。首先通过盒上的技术指标来普及节能灯的省电常识和选购技巧,接着比较印刷精美的“飞利浦”和素面朝天的“宜家”各自不同的设计理念,再让学生看哪款的设计更方便顾客挑选,成本更低更环保。

几年来制作的很多教具都很实用,花钱不多,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效率,关键是打破了技术的神秘感,拉近了学生和技术设计的距离,为他们学好通用技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积极添置硬件积累素材丰富课堂教学

课堂上使用的照片,很多是自己平时拍摄的素材。06年一开课,我就花了3000元,买了一台数码相机,用自己的眼光来看身边的事物,拍了几千幅图片供备课使用。如今,为了通用技术课已经买了第二台相机了。在讲公共设施的设计时,展示的照片中有北京天安门显而易见的“中国第一厕”,也有深藏不露的我市花果山上的公厕;既有北京长安街体贴入微的过街标识又有连云港开发区路口永远过不去的红绿灯等等,这些照片都是平时留心拍下的,上课需要时信手拈来。这种注意积累的习惯影响了不少学生,他们发现新的设施产品也会用手机拍下和我交流,我也经常把他们的图片资料搬到课上。

五、借助多媒体设备把课上得精彩

为提高课堂的容量我充分利用教学设备,借助多媒体来开课。每节课都精心准备了很多的素材,去粗取精,结合课的内容来制作PPT,使课的容量很大。音响的使用,使得在播放视频的时候,全班的学生都能听得清。另外视频展台的运用也为通用技术课增色不少。很多的试验就是在展台下面做的,通过投影机把大画面展示到学生的面前。当学生上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时,就把展台的镜头直接转向学生现场直播,使课堂气氛十分活跃。讲解第一台电动洗衣机“托尔”的时候,我直接把书放到展台下,指着各个部件讲解,无需把图翻拍成照片,省事的很。在介绍创新产品“自发光耳扒”的时候,精心设计在耳朵内的绿豆大的小字通过展台投放到大屏幕上,这个发光的耳扒子的实用性大家欣然接受。

六、精雕细琢用好PPT

对于课堂的PPT课件,做到看得清——拍摄大画面,记得牢——声画并茂,提炼精品——保证学习效果。

在阐述“设计要以人为本”的理念时,我用了北京“宜家家居”的三张洗手间标识照片,分别给每张照片加了一句词——“抬头可见”、“低头可寻”、“无处不在”,既是对单张照片的注释,连在一起又是对设计思想的最好诠释。每组词在进入画面时根据词意的特点,分别用从下往上升起、自天蜿蜒而下、旋转飞出的特效与之对应,精心制作的三幅画面把设计者的设计理念全面展示了出来。

在讲述“技术的目的性”一节的时候,选用了山东考生潘立群发明了能使色障患者看清的红绿灯这个案例。我把两张在同一角度拍摄的路口红绿灯的照片放在同一幅幻灯片里,这两张照片中的直行信号灯显示的时间都是8秒,只是一个是红灯,一个是绿灯。为了模拟色障患者眼里的世界,把幻灯片处理成黑白的图像展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们无法清晰辨别是通行还是等待。再运用PPT的色彩渐变特效,还原成彩色图像,学生们就可直观看到红绿灯的颜色,从而使学生对全国6500万色障患者的不便有亲身感受,让学生知道设计产品要站在使用者的立场去解决问题才能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七、因陋就简动手实践

通用技术开设以来,遇到的普遍问题就是没有专门的试验室,遇到动手制作时往往无处可去,一味的等、靠、要是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我在教学中没有停步不前,而是想方设法,通过改变材料、工艺、结构等方法,让学生动手实践。以书中的制作小板凳为例,先把材料改为纸箱板。这样处理的好处是取材容易,加工方便。学生制作的积极性超出了我的预料。特别是设计的方案真的令人惊叹,学生的创新潜能通过制作得到了展现。

为了鼓励学生们积极动手,我把自己的一些DIY作品介绍给他们,通过这些例子,以小见大,充分认识到技术可以改变世界。手机充电器的改造利用宣传了环保的理念;对电子体重称电源的改造,简单实用;用塑料小夹子做的转换头,把手机的耳麦巧妙的连到了笔记本电脑上成了上课时的优质麦克风。通过这些小制作教给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他们课后也积极动手,在家庭搞些小革新,增加生活情趣,在学校里把班级的电视信号连接到投影机投到大屏幕上,充分挖掘了设备潜能,提高了观看质量。

八、运用多种方式评价学生,鼓励他们学好通用技术

通用技术这门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变化最大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评价方式,一改传统学习的评价方式——纸笔测验,引入过程性评价,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面对通用技术课程的这一独特性,出什么样的试卷才能全面评测学生的学习情况,是所有技术老师面临的问题。

及时地把学生们的点滴成绩在课堂进行宣传。学生们用废纸板做的小板凳模型,用牛奶包装箱的提把作班级门上的把手,可调插袋式座位表,招贴画做的窗帘等,都被我随手拍下及时的在课上展示,既是对学生作品的肯定,又是树立榜样,鼓励大家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

通用技术在每个学期都要进行期末考试,阅卷时寻找每张试卷的闪光点,把这个班级的优秀试卷集中起来,再努力挖掘学生答案背后的知识积累的方式方法,试卷批阅结束后,采取和学生面对面的方式课堂讲评。这样就可以把同学的观察、解决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大家。还通过学生自己介绍答题过程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荣誉感,效果很好。为了使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参与,把优秀试卷放到视频展台下逐一放映,对于文笔好的学生,还可当堂朗读自己的试题设计,课堂效果相当好。

通用技术是一门全新的学科,无论是课程理论、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式,还是学生学习的评价都体现了新。相信经过大家的努力和不断探索,一定会使这门学科的教学逐步走向正轨,让学生受益终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