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案049回| 药不暝眩,厥疾不廖

 369蓝田书院 2016-06-22
小编说:
本周,来说点儿新鲜的,对,就是“暝眩”。
听说过没?一般中医看病若辨证准确,常效如桴鼓,但其实,有时即使辨证、用药精准,症状却会猝然加剧,此时,您还胸有成竹么?
咱们一起来学习吧,先来看一案~

049

病案
一寡妇年三十许,自初冬患腹满,渐膨大,经水不通,诸医多方治其腹满,均无效。至冬季,加以腹痛,乍作乍休,困苦殆极。至是乞治。其腹诊紧满,而腹中如症瘕,出没甚频,或乍横梗如臂,或乍磊砢如块,上下往来,时出时没,出则痛作,没则痛止,似大四七汤证。又常腹中雷鸣,痛作则歇,痛止又必雷,其声如倾水,口舌干燥颇甚,二便秘极,又似己椒苈黄丸证,但出没痛苦,心下最甚,频渴引饮,不论温冷,饮则必温温欲吐。前医用气剂则渴益甚,用芒硝、大黄则痛剧增,服驱蛔药,无效亦无害。
脉数,舌上有白苔。
处方:
                                --  省庵案《皇汉医学》



解析


辨证:必先治心下之饮,与茯苓泽泻汤
四五日,痛减渴缓,腹满稍宽。又连进十五六日,小便通利,病势减十之七八,唯小腹依然胀满。一夜忽暴泻如倾,翌日又泻如前,两次约下水四五升,满气顿失如忘。未几,经水亦通利,而后强健如前。
 
此方之证为水湿阻格,胃气不降之证。
水湿阻格则气化不利,故反渴欲饮水,然既非真缺水,而有停水,所以“水入则吐”。与五苓散之渴,原理类似。苓泽白朮以泄水湿,生姜、炙草降胃止吐,桂枝助阳化气以行小便,使湿从小便去。此于苓桂术甘汤减桂枝量,倍茯苓用量,加泽泻、生姜,较苓桂术甘汤大大加强了逐饮利尿的作用。

看点1:
主要症状:腹满、经水不通、口渴甚、腹中雷鸣、饮水则吐,二便秘。首先腹满,常考虑气滞、水停、症瘕积聚、积滞、虫症等,然“气剂则渴益甚,用芒硝、大黄则痛剧增,服驱蛔药,无效亦无害。”故可见,均非正治。
腹中雷鸣、渴欲饮水,水入则吐,其“饮停”证明显,饮停日久则腹满;饮阻气机,则气化功能失常,则口渴欲饮水,而体内本有停水,则饮入则吐;气机不畅,则二便秘。水停日久则病及血分,经水不通,血、水同病,此处与当归芍药散病机略有相似处。故综合来看,从温阳化饮角度,先去饮,饮去而诸症自安。
 
看点2:
本来辨证准确,腹满饮阻滞,用茯苓泽泻汤本属对证,为何突然暴泻?日本汉方学者汤本求真注:此为药之暝眩。瞑眩一词最早来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就是说,如果用药后不发生暝眩反应,其病就不会痊愈。
实际,临床上,床上虽不是非常见,但一旦发生,对于医生能力的考验却十分严峻。它常猝然发生,临床表现激烈、多样,且发作常呈一过性,并且,暝眩发生后,疾病常迅速痊愈,因此,暝眩当属治疗有效的反应,临床千万不要乱了阵脚。
《正韵》谓“暝眩,剧也,又馈乱也。”其表现更是多种多样,或者原有症状增剧,或者出现与药物作用相反的反应,更多的则是出现一系列与原疾病和用药情况貌似无关的症状。例如,有本以当归芍药散治疗头痛,服药后反而头痛更剧,持续数日,而后豁然清爽的,有重症恶阻,本欲降逆止呕,用半夏厚朴汤后呕吐更甚,须臾吐止,欣然进食的;有时令病人服大承气汤后不下反得利尿而愈的,有服小青龙汤后发生子宫出血,久年的哮喘也随之若失的。更有甚者,可呈一时性假死状态,移时方苏。以上诸种暝眩反应,大都比较激剧,不惟病家因此恐慌不安,有时连医生也疑惑难释。
当暝眩来临时,若不能正确判断是药物使用不当,还是暝眩反应,对于判断未来用药和保持良好医患关系都是不利的,因此,除了辨证精准外,还要多读书,勤思考,思路才能开阔,才能临证不乱。


回归
经典
【方源记载】
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纳泽泻,再煮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歌】
苓桂术甘加泽姜,温阳化饮健脾良,
渴欲饮水反呕吐,胃反泄利此方襄。
(PS:薄荷自己写的,一片苦心,大家一定要好好背下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