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汉文字干支》序言与后记 (语文出版社--语文工具书)

 变通致久 2016-06-22
陈 序
  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记录语言的符号,都是语言的书面表现形式。但与拉丁字母、基里尔字母等只表音不表义的文字不同,汉文字既表音,又表义,每一个字都有其固定的读音和特定的含义。
  汉文字发明至今,至少已有 5000 年的历史。曾经与之比肩的古文字——北非的圣书字、西亚的楔形字、北美的玛雅文,都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独中国的汉文字,至今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
  在当今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文字,当非汉文字莫属。除了中国的13.7亿人口(包括汉族和少数民族)外,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也在使用汉文字。截止到 2011年,世界总人口为 68 亿,而直接使用或借用汉文字的人口竟然高达 16 亿,约占 23%!换言之,全世界总人口的近四分之一都在使用汉文字!汉文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可谓独树一帜,具有拼音文字无法比拟的沟通能力。
  汉文字可以跨越时间,跨越空间;更为神奇的是,汉文字可以跨越语言,不但能跨越汉语方言,还能跨越不同民族的语言。这是西方语言文字学家难以理解的。
  然而,千百年来,汉文字给人的印象却是难学、难认、难记、难写……尤其在西方人眼里,汉文字简直就是一群面目可憎、爬满纸面、张牙舞爪的小黑蜘蛛。即便是中国人,不花上三年五载的时间认真学习,也是难以达到顺利地阅读和书写的程度的。
  正因如此,90多年前的一代精英,就曾把中国的落后归罪于汉文字,喊出“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在新中国建立之初,也曾做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的决定。直到上世纪 80 年代,还有权威人士坚持认为“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
  汉文字果真是落后的、过时的文字吗?答案无疑是否定的。
  尽管到目前为止,汉文字体系的科学性还不被一些人(其中不乏专业权威人士)
  承认,汉文字的一些最基础的知识、最基本的概念还没有公认的结论,汉文字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即其认知规律还没有哪个人、哪部书做出系统的阐述,但实践总是超越理论而先行一步。据可靠资料,在联合国通用的 6 种语言文字中,同样一份文件,汉文字的篇幅最小,阅读用时最短,输入计算机最快。汉语文件表达意思最精准,发生歧义的几率几乎为零。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汉文字真的难认、难写、难记、难学吗?如果真如此,那么优胜劣汰,人们也许早就抛弃了它。汉文字当今的境遇,只能说明我们现在还没有真正认识它,没有找到它的认知规律。认识任何事物都有个过程,特别是对于字数多、字形繁、结构复杂、内涵丰富的汉文字体系,认识其规律的过程就更加漫长和艰难。
  对于汉文字的误解,我们不能苛求前辈。对于历史已经充分证明了的汉文字的巨大优势和神奇魅力,我们却不能视而不见,更不能蓄意否定。
  事实上,汉文字有着神圣的不可战胜的力量。这力量来自于它本身,来自于它的科学性,来自于它“因形见义”的本质特色,来自于它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即它的认知规律。只是这些东西还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还没被我们所认识。我们的先人发明了汉文字,光大了汉文字;我们当代人就应当也一定能够揭开它的面纱,正确地去认识它,继承它,发扬它。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正是基于这样一种认识,基于这样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一位做过40多年汉语文教学工作的蒙古族教师,毅然决然地踏上了一条艰辛而曲折的探求之路。
  他坚信,古人造字必有其理据和法则,而找到这个理据和法则当是通往汉文字认知殿堂的捷径,当是解决汉文字认知难题的金钥匙。沿着这一思路,他以“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舍身求法。在没有任何经费资助,不被他人理解,参考资料十分难寻的条件下,呕心沥血,格物穷理,穷源溯流,在前人足迹罕至的领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爬梳剔抉,深稽博考,析疑匡谬,披沙拣金。在长达20年的漫长岁月里,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隐忍常人难以承受的艰辛,终于找出了那条通往汉文字认知殿堂的最佳路径,找到了打开这座神圣殿堂之门的金钥匙,独自编撰出近 100 万字的汉字学鸿篇巨制——《汉文字干支》。
  通观全部书稿,《汉文字干支》有四大首创:第一,提出并论证了“汉文字体系是一个科学的完整的文字体系”这一重大命题。以汉文字为中华民族和全人类做出的贡献,这样一个命题的提出和论证,本来是早就该有的,也是理所当然的。遗憾的是,到现在为止,还有很多人对这一命题抱有怀疑,甚至持否定态度。有的人即使承认这一命题,也羞羞答答,理不直气不壮。还有的人则刻意回避。《汉文字干支》这部书,不但明确地响亮地提出这一命题,还用严谨的结构、翔实的证据,以及对每一个文字的严肃的解析,论证了这一命题。
  第二,提出汉文字体系存在认知规律并揭示出这一规律。汉文字作为一个体系,存在认知规律,应该是无人能否认的。但是这个规律究竟是什么样的?迄今为止还没人能说得清。汉文字的成员真是太多了。每个字又都表义兼表音,甚至多义又多音。构字理据又不尽相同。从这样的体系中抽丝剥茧,探索、揭示其认知规律,当然是难上加难。《汉文字干支》敢于这样做,而且开了个好头。规律就应该简明。基于汉文字体系以上特点,其认知规律也不可能用一两句话即可说清,所以就有了层次。规律就应该经得起检验。这部书的编著就是对认知规律的运用,当然还需要进一步实践、深化和完善。
  第三,根据汉文字体系固有特点创造出一个全新的汉语辞书编排体例。一部字典的编排体例,应该从该文字的本质特点出发,反映该文字体系的整体面貌和内在规律。拼音文字只表音,所以要按音序排列。汉字既表义又表音,本质特点是“因形见义”。汉文字之间,形、义、音,都有干支、主从关系,《汉文字干支》遵照这种逻辑关系编排,就为认知汉文字提供了方便。
  第四,首次提出了“形符字”的概念,完善了汉文字造字理论。汉文字的造字理论,应能覆盖整个体系,解析每一个文字;应简单明了,便于掌握。《汉文字干支》对“六书说”进行了大胆而合理的修正,提出了“形符字”这一概念,形成了以“象形字”“形符字”为“文”、以“会意字”“形声字”为“字”、以“文”为“干”、以“字”为“支”的汉文字体系,形成了以“形”为经、以“声”为纬的汉文字知识网络。
  以上四项,每一项都是重大突破,每一项都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这部书还对120多个文字的形义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匡正了多年来流传的讹误和泛滥的谬论。
  文化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而文字是语言、文化的最重要的载体和传媒。这部书的编撰和出版发行,将使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昭示天下,将展示汉文字的神奇魅力,引领人们走出教授和学习汉文字的误区,给人们指出一条学习、掌握汉文字的快捷通道;人们将借此更加清醒地认识汉文字,使用汉文字,发展汉文字;教师将自觉地改进汉文字识字教学,变汉文字难学为易学,变学习汉文字的枯燥乏味为趣味盎然;国人必将为汉文字而骄傲,必将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外国人也必将对汉文字和中华文化刮目相看。这对我们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的软实力,必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此外,本书的出版发行,对于新加坡、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等汉字文化圈的人们,学习汉文字或理解其民族语言中汉字词语的来源、含义,也会提供较大帮助和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加坡人口中近 80%是华裔,直接使用汉语和汉文字;而日本、韩国、越南、朝鲜的语言中,汉字词均占65%以上。历史上,这些国家都曾经直接使用汉文字。直到目前,日本文部省规定的常用汉字还有2500个,而且还在呈增长趋势。韩国文化部指定的常用汉字也有 1800 个。朝鲜和越南虽然废弃了汉字,但其语言中 65%以上的汉字词(越南称之为汉越词),是永远都无法废弃的。《汉文字干支》的出版发行,必将促使这些国度的人们,重新认识自己的文化渊源,同时对其社会文化、价值观念和民族心理,产生深刻的影响。
  对于这部书,编著者很自信。他相信这部书一定会得到社会的承认,会得到语言文字学界的认可。他认为,自己这一生,能为民族、为国家的文化建设出一份力,贡献一份才智,值了!
  陈龙山
  (作者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自 序

  汉文字是值得我们尊重、敬畏的文字。刚记事的时候,父母就告诫我们,有文字的纸片,是不许丢在地上、踩在脚下的。古人早就有“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淮南子 · 本经训》)之说,并传说造字的仓颉是有四只眼睛的圣人。数千年来,汉文字在国人的眼中,一直是神圣的。秦始皇灭六国,首先把“书同文”作为统一天下的大政。东汉许慎编著的《说文解字》,被后世奉为经典。历代统治者,包括鲜卑族的北魏孝文帝、满洲族的清康熙大帝,都把学汉文、编字典当作国策。百年来的“文字改革”
  也未能撼动汉文字的根基。西方人发明的电子计算机不但未能成为“方块字”的掘墓人,反而成为它畅游世界的最便捷的工具。汉文字不光是我们中国人交流思想的工具,还是中华民族灵魂的寄托、精神的象征、文明的载体。汉文字的用弃,是同民族的盛衰、国家的兴亡关联在一起的。


  一

  在联合国确定的 6 种国际通用语言文字中,汉文字发明最早,使用人数最多,而且,口头表达用时间最短,书面表达占空间最少。历史上的契丹人、女真人、西夏人等,都曾仿造汉字型文字。当今的日本人、韩国人,还在借用汉文字。这说明,汉文字体系一定有其合理性、科学性、优越性。
  汉文字的本质特征是“因形见义”。作为符号,它既表音又表义。这一特征的优越之处,是操不同语言的人都能读懂;它的另一面是字形繁多,给初学者造成麻烦。
  好在汉文字字形的构成是有理据的,字形与字义之间有必然的联系,这就为认知提供了线索。
  人们认识汉字,大多有这样的体验:开始学字,是需要别人教的;学到一定数目,就会感觉到有认知规律的存在,就会自动运用这个规律。“字不离母”,“秀才识字认半边”,就是人们对这一规律的模糊认识。但是,这个规律就像“雾里看花”,有时会悟对,有时也会蒙错。
  汉文字的认知规律,早在1900年前东汉时期的许慎就注意到了,并做了开创性的归纳、提取,“分别部居”,奠定了汉字学的基础。汉字从古文字到今文字的“隶变”和“楷化”、简化,把一些文字的形义关系隐蔽起来,也增加了这一规律的模糊性。但是,这不是说汉文字的认知规律就消失了;只要汉文字“因形见义”的本质特征不变,它的认知规律就不会消失。
  越到后来,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越被淡化了、忽视了。这给学习使用汉文字增加了难度,又给取缔消灭汉文字找到了借口。
  多少年来,在识字教学中,有些知识,有些老师说不清了。汉文字以合体字居多。有的合体字,是会意字、还是形声字?有的形声字,哪边是形旁,哪边是声旁?有一些部首,譬如“攵、彳、辶、廴、卩、阝、厂、广、廾、夂、癶、隹”等,都表什么义,读什么音?就连一些最常用的汉语文工具书,也没把这些偏旁的义和音告诉读者。在有的词典中,分别称它们“反文儿、双立人儿、走之儿、建之儿、单耳刀儿、双耳刀儿(左耳刀儿、右耳刀儿)、偏厂儿、广字旁儿、弄字底儿、折文儿、登字头儿”等,这应该是它们的俗名,离它们的本义、读音已相距甚远。这些名称,对认识有这些偏旁的字,不但没有帮助,反而会添乱。不可否认,这些工具书自身的定位是普及汉文字,是扫除文盲;并且发挥了广泛的作用,建树了历史的功勋。但是,它们所忽略的却也是汉文字最基本的知识。
  多年来,有识之士都认为识字教学“(识字)少、(进度)慢、(效果)差、(用时)费”,必须改革。新的教学方法出现几十种,都曾有效,但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其症结就在于施教者“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这就像让不谙四季、不识五谷的人去种地;让不明生理、不知药性的人去治病。这种现象不改变,识字教学只从方法上改革,就只能是事倍功半。
  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而且不神秘、不虚玄。只要认真探索,肯下功夫,就可以揭示出来。
  这就是我编著《汉文字干支》这部书的缘起。


  二

  《汉文字干支》是以 3500 个常用汉字为研究对象,来探索汉文字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即其认知规律的。这些字虽不是汉字的全部,却也形成了汉文字体系的基本框架。其认知规律也可在这一基本框架中揭示出来。这部书还收录了 428 个非常用汉字,因为这些字要做常用字的偏旁(譬如:卩、勹、攵、辶、艹、佥、尧、奂、夆、昜)。这部书字头用规范字、简化字,对与其对应的 1200 多个异体字、繁体字,也都做了解析。
  《汉文字干支》这部书是怎样揭示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的呢?
  我们认为,汉文字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文字体系。在汉文字体系中,“文”与“字”的位置是不一样的。“文”是“干”,“字”是“支”;“文”是“母”,“字”是“子”。所有的“字”都是“文”生出来的。“文”多是独体字,“字”多是合体字。
  本书提出,“文”包括象形字和形符字。
  象形字是描摹实物形状形成的字。例如:人、女、心、口、手、日、山、木、鸟、牛、米、衣、刀、车、几。
  5形符字是在象形字上增加符号形成的字。例如:身、长、元、天、立、母、眉、肩、旦、昔、石、州、本、果、雷。
  象形字本身就是原始符号,形符字中也含有原始符号,它们囊括了汉文字所有的原始符号。象形字和形符字都各有形,既能表义,又能表音,把符号的作用发挥到了极致。它们作为“干”,作为“母”,繁衍生息,形成了汉文字体系的庞大家族。要了解汉文字体系,就必须从认识象形字和形符字开始。掌握了这些象形字和形符字,就掌握了所有汉文字形、义、音各方面的全部信息。在3500个常用汉字和428个非常用汉字中,共有255个象形字,324个形符字。这579个“文”,就是解读3500个常用汉字形、义、音的全部密码,是汉文字体系的主干。
  “文”是怎样生出“字”的呢?两个或两个以上“文”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产生一个新的“字”。就像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结合,生出孩子。在这个新的“字”中,“文”就成了偏旁。表义时是形旁,表音时是声旁。
  本书提出,“字”包括会意字、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字。
  形旁同形旁结合在一起,组成会意字。例如:从、众、比、北、休、体、明、阳、歪、社、尖、名、灾、初、信。
  形旁同声旁组合在一起,组成形声字。例如:们、伟、扬、胆、防、湖、近、妈、惊、宇、铜、理、芝、廊、到。
  形旁可兼表音,或声旁可兼表义,组成会意兼形声字。例如:伍、暮、溢、燃、神、伙、胞、陷、汽、箕、骑、谜、盒、经、围。
  “文”可以做“字”的偏旁,“字”也可以做“字”的偏旁。常见的可做形旁的会意字有“辵(辶)、疒、食、走、廾、见、髟、光、步、舛、癶、男、香”等。形声字有“放”。会意兼形声字有“骨”。可做声旁的“字”是很多的。《元素周期表》上新发现命名的元素,这些字都是形声字。它们的声旁有象形字、形符字,也有会意字和形声字。
  本书共解析会意字 710 个(其中常用字 545 个),形声字 2010 个(其中常用字 1939个),会意兼形声字629个(其中常用字615个)。这些会意字、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字,就是汉文字体系的分支。它们同象形字、形符字一起,形成了完整的科学的汉文字体系。在这部书中,你可以弄清每一个象形字、形符字会滋生出哪些会意字、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字,也可以弄清每一个会意字、形声字、会意兼形声字来自于哪个象形字、形符字。
  与拼音文字每个字母只表音,顶多还可以做序号用不同,汉文字的每一个“文”或“字”,除极少数只能组成联绵词的以外,都可以表示一个概念,都是一个词。这些文或字,都有其本义,多数都有引申义,有的还有假借义。两个或两个以上文字又可组成若干复音词。复音词的词义都从字义衍生而来,理解字义也就基本上理解了词义。音译自外来语的复音词当然例外。例如:胡同,源于蒙古语,本义是“井”,后延伸为井周围的街巷。胡同二字,只是蒙古语的音译,字义与词义无关。这种现象只出现在音译的外来词汇中。汉文字由字义而理解词义,这是拼音文字不可比的优势。
  《汉文字干支》探索、揭示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反映出汉文字体系的概貌,反映出每一个常用字在体系中的位置,反映出汉文字这一家族的辈分关系。这是一项探索性的工作,为汉文字的研究打开一个新的思路。


  三

  《汉文字干支》这部书有四大特色。
  1. 有一个独创的来自于汉文字体系固有特点的编排体例。
  汉文字体系的本质特点是“因形见义”。汉文字符号“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所以,汉文字的编排体例(这里说的不是检字),不应该是笔画的由少到多,更不应该是拉丁字母的从 A 到 Z。许慎撰《说文解字》,第一次分析字形,追述字义,分别部首,有系统地排列汉文字,总体上却又“始一终亥”,未能摆脱道统的窠臼。这部书始终以“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为主线,文字编排从“自身”始,续之“环境”“生存”。这就使人们认识汉文字的过程,由身及物、由近及远、由感性到理性、由具象到抽象、由个体到系统,与认识客观世界的过程同步。认识汉文字,就是在观察、对照、思考、归纳、解析、描摹、反映这个客观世界。这为学习、使用汉文字的人,全面地正确地轻松地认识汉文字,找到一条捷径,提供一套教材。
  2. 提出并论证了“汉文字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文字体系”这一命题。
  汉文字自成体系是毋庸置疑的。但是,汉文字体系的科学性却屡遭诟病。
  许慎在《说文解字 · 叙》中说:“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之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汉文字干支》这部书,秉承许慎这一思想,以“文”为干、为母,以“字”为支、为子,以3500个常用字为研究对象,分清哪些是“文”,哪些是“字”;“文”作为干,分出哪些支,孳乳出哪些“字”;“文”与“字”、“文”与“文”、“字”与“字”之间都有哪些联系。还原汉文字体系的固有序列,揭示汉文字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地总结出其认知规律。这项工作证明了“汉文字体系是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文字体系”这一命题。
  3. 探索性地提出汉文字体系存在认知规律并力图揭示这一规律。
  本书认为,汉文字虽然字数众多,但它们不是零散的、杂乱的存在,而是有秩序、有层次地组成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每一个字都有其自己的位置,都处在固有的序列之中。字与字之间都有相应的联系。而这些,就是汉文字体系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这就为我们认知汉文字的整体和它的每一个成员,提供了合乎逻辑的思维方式。这部书就是从汉文字的整体着眼,从一个一个字入手,揭示出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的。从成千上万个汉文字中梳理出这些规律,需要清晰的思辨和艰苦的劳动。
  4. 第一次提出“形符字”这个概念。
  许慎撰《说文解字》,创“六书说”,为汉文字的构字理据打下基础。但是早就有人指出,“六书”中,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可称为造字法,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在具7体实践中,“六书说”却又难以解析每一个成员,不便于操作。对一个字的归属,往往众说纷纭。这部书在“六书”中,取象形、会意、形声,舍指事、假借、转注,提出“形符字”这一概念,使象形字和会意字、形声字之间的衔接更完善,使“文”与“字”的划分更清晰,使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更完整,更有条理、有层次、有逻辑,更便于表述、便于理解、便于掌握。


  四

  《汉文字干支》的编著、出版、发行,会有什么意义呢?
  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的今天,汉文字学的研究迎来前所未有的新气象。
  研究者们从汉文字本身的特点出发,继往开来,深入探讨,各抒己见。今释《说文解字》,浅说文字源流,分析汉字形义关系,细说汉字及其部首,通解字理、汉字部件,剖析汉字密码,著述日见其多,可谓各有见地,异彩纷呈。这部书把汉文字当作一个完整的科学的体系,探索其内部机构和内在联系,揭示其认知规律,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这部书的问世,将给汉文字的识字教学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我们的施教者掌握了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识字教学的方法就会信手拈来,左右逢源。识字教学的成效才会事半功倍。这部书将会影响到汉语文教材,特别是识字教材的编写,影响到汉语文工具书的编写,给与此相关的文化产业带来新的商机。
  这部书的问世,将给每一位学习使用汉文字的人提供一部参考书。学习使用汉文字的人,不光有国内的汉民族,还有国内的少数民族,东南亚、世界各地的华侨。借鉴使用的还有日本和韩国。世界各地、各民族学习使用汉文字的人越来越多。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将给汉文字的传播插上翅膀。
  这部书的问世,可让更多的人了解汉文字的过去,更好地探索、挖掘和利用中华文化宝库。汉文字从产生,发展到现在,形、义、音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给我们读古籍、学经典造成了很多困难。这部书虽然主要面对的是3500个现代常用字,但对这些字从甲骨文到简化字的书体演变,对这些字的初文、本字、古文,对这些字的通假字、异体字,都做了相应的介绍。学习古文、古诗词,学书法,看看这部书,都可以获益。
  这部书的问世,对汉文字的未来发展有可能产生良性影响。现代汉文字是规范的,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字会产生,有些字会死亡,有些字形会简化,有些字义会衍生,有些字音会嬗变。在诸多变化中,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就是检验正误、决定取舍的准则。在这一规律指导下的演变,才不会走弯路。
  这部书的问世,必将影响人们对汉文字的看法,纠正人们对汉文字的偏见,让国人更加热爱汉文字,热爱中华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强全民族的文化创造活力。


  五

  编著这部书,是我用去 13 年的业余时间和退休后的 6 年时间,在没有科研立项、没有经费、没有协作的情况下,牺牲健康,耗费生命,独立完成的。之所以如此义无反顾,因为我相信,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是客观存在的,发现和揭示它,对于汉文字的远布久传,对于中华文化的发扬光大,意义重大而深远。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被人们发现、揭示出来,也是必然的,只是时间早晚和谁来做的问题。我们不能留待后人,更不能让外国人走在我们的前面。以一己之力完成如此浩繁工程,疏漏和舛误在所难免。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关注它,研究它,完善它,推广它。这将是作者的幸事,更是民族的幸事。


  陈亦民
  2012.12.24


  后 记

  我是一名教过小学,也教过中学的退休教师。在 40 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对汉文字情有独钟。耳鬓厮磨中蒙眬地感觉到:汉文字应该是一个完整、科学的体系。它的内部结构和内在联系,也就是它的认知规律,可以也应该用文字表述出来。从 1993 年开始,我把目标锁定在 3500 个常用汉字上。在10多年的时间里,我尽可能多地搜集、阅读汉字学方面的书刊,加以比较、鉴别、整理,积累了大量的资料。从 2006 年 3 月退休的那一天开始,我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编著这部书上。到2008年10月底,近100万字的初稿完成。这部书中涉及的一些偏旁、部首,一些异体字,电脑打不出来。每个字的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等多种书体,字库中也难找到。我又用去 20 个月的时间,把全部书稿一个字一个字地手书出来,让长子雪松帮忙,扫描入电脑,完成制版,做出样书。当这套样书摆在我面前的时候,我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我终于把一件想做的事完成了。
  研究汉文字体系的认知规律,前人做了许多工作,但也留下一些不足和欠缺,留待我们去进一步探索钻研。我做这件事,也不光是凭兴趣;更主要的是我知道这件事的价值。汉文字能承载和传播中华文明,也能承载和传播全人类的文明。汉文字将走向世界,走向未来。帮助每一位学习使用汉文字的人解除些困惑,帮助每一位教授汉文字的教师备一备课,是我应该做也可以做到的。我有几十年学习、教授汉文字的实践经验;我享受中学高级教师退休金,生活上不愁温饱;身体没啥大病,精力也还够用;妻贤子孝,没有闹心事;退休以后又有了足够的时间。特别是无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汉文字都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我觉得,做这件事,是老天赏赐我的机遇。
  我以逾花甲之年,启动这件事,工作之庞杂、艰巨、繁琐,还是我始料未及的。哪怕是很小一件事——落实一个设想,弄清一个疑问,核定一个数据,都会耗去你几天甚至几周的时间,都会让你头晕眼花、心烦气躁。到这时我才明白,编著这类图书,为什么要建立编委会,组建写作班子。在几年时间里,我的花镜从二百度增到三百度,血压从正常升至偏高,握笔的左手(右手伤残)臂肘僵弯,再也伸不直。但我还是庆幸,在有生之年,我还是编著完了这部书。
  更让我始料未及的是出版这部书遇到的挫折。几家知名出版社说作者知名度不够,难以纳入计划。写给权威人士的信件,犹如石沉大海。一家民营出版机构,承诺用国内正规书号合作出书,于2011年4月初,送来一千套“书”,不但印刷装帧质量低劣,更无法容忍的是未使用国内正规书号。我的几十年的心血,变成了一堆没有版权的、不能正当发行的非法出版物。这一严重打击把我送进了医院。
  这件事对于我,是坏事,也是好事。它让我更清醒地认识自己,认识这部书,认识周围的社会。
  我一定要让这部书重见天日。我把编著这部书的主导思想,撰写成论文《科学地对待汉文字之我见》,发表在《社会科学战线》2011 年第 10 期上。
  我又让孩子们帮忙,把全部书稿打印出来。打印的书稿,不仅页面清晰,而且增加容量,编排做了适当调整,还发现并纠正了原手书稿的一些错处。
  在“附录”中增收《现代汉语通用文字体系》,把7000个通用字都纳入体系之中。女儿、儿子、儿媳,都参与打印书稿。活计做得最多的还是雪松。电脑字库中没有的字,是他一个个做出来的。字头下的各种书体,是他从书稿中扫描下来,再一个个嵌入的。这一工作枯燥乏味、琐碎繁杂。让一个对汉文字本不感兴趣的人做这一工作,无异是一种折磨。但是,为了父亲的事业,他承受了,圆满地完成了。这部书能出版,有孩子们的辛劳。
  编著这部书,历经多年,始终得到社会的关注、亲友的帮助。兄长陈龙山(吉林省东北亚研究中心原秘书长)从长春选购、邮寄来汉文字学书籍。
  诗友高竣昆(乌兰浩特电视台原台长)、学生康宁(兴安盟财政局原副局长),到外地遇到汉字学书籍,也买回来送我。诗友韩志亭(兴安盟卫生局原纪检组长)把我的样书送给有关领导,并带回赠书。诗友刘成鸣(兴安盟委政法委综治办原主任)帮我筹集大部分出书经费。朋友孟宪平(兴安盟文化产业办公室原主任)亲自帮我联系有资质的出版社。兴安职业技术学院安排《汉文字体系认知规律》专题讲座,副书记通拉嘎亲自部署并亲临讲堂。《内蒙古晨报·兴安新闻》《内蒙古科技报·有机农业报》《商务时报》《兴安日报》《兴安电视报》《科尔沁报》等都多次载文,介绍这部书和作者。兴安电视台多次制作播出关于我和这部书的电视节目。老师倪向阳(《内蒙古科技报·有机农业报》总编、《内蒙古晨报·兴安新闻》主编)亲自动笔写《〈汉文字干支〉赋解》,并首倡建立《汉文字干支》研究会。资深记者董一鸣(《兴安日报·生活导刊》总编)、老领导丁国文(兴安盟教育局原副局长)、老作家胡砚(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都亲自撰文,对这部书给予很高的评价。还有诗友倪向阳、陈书方、刘璟元、教勤章、纪明、王玉庆、潘雨春、律桂霞、李向君、杜宏艳、刘志广、侯世勤等,纷纷赋诗填词,抒发读这部书的感怀。最让人感动的是年逾古稀的刘成礼老先生,竟不辍寒暑,几经增删,写出近两千字的《〈汉文字干支〉赋》,希望这部书能“彪炳汗青,光耀华夏”。在筹划正式出版、发行中,堂弟陈栋志(兴安盟经委副书记)、表弟刘国华(兴安盟国税局党办主任)等也都鼎力相助,帮了大忙。
  这部书能由语文出版社出版,是我编著之初就曾企盼的。我要特别感谢许嘉璐先生和王增力先生的帮助,特别感谢语文出版社王旭明社长、李守业副总编和编辑同志为出版这部书所做的工作,最终让我的梦想得以成真。
  借《汉文字干支》这部书正式出版发行的机会,我要向上述诸位,向所有关心、帮助过我的人,由衷地郑重地道一声:谢谢了!
  最后,我还是想对同胞们说:汉文字是中华瑰宝,我们一定要善待它。

  陈亦民
  2013.9.24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