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常吃这些药,可能引发脑出血

 岚山1 2016-06-23

河南省人民医院专家:常吃这些药,可能引发脑出血

对于很多血液粘稠、甚至已形成血栓的患者来说,需要经常服用阿司匹林肠溶片这类抗血小板(抗栓)药物。因此,有不少患者担心,中老年人血管本来就很脆弱,如果血液粘稠度降低,虽然没血栓了,但流速增加,会不会冲破血管,引发脑出血呢?

河南省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副主任医师刘洪智表示,抗栓和抗凝药物吃了以后,确实有发生脑出血的风险,但发生风险的概率大大低于1%,而且要满足多种诱因才会产生脑出血。

抗凝和抗栓大不同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你不吃这个药,就有很大概率会发生心肌梗塞和脑梗塞。所以用不用这个药必须做好权衡,当然健康的人最好别吃。如果冠心病不严重,危险因素(肥胖、抽烟喝酒等)也不多,那就不需要吃了,如果已经有明显冠心病症状,或者是发生冠心病风险很高,就必须吃这个药。”

除上述抗血小板药物外,还有一类是抗凝药物,主要是防止纤维蛋白聚集凝固。因为血栓的形成,一部分是血小板激活,将血管壁上剥落的斑块误以为是皮肤破损,进行修补,进而堵塞血管,主要形成白色血栓,需要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用药物去对抗血小板的“修补”。另一类是凝血系统激活后,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形成血液凝块,进而产生红色血栓。

抗凝药物主要作用是抑制凝血系统,包括住院时皮下注射肝素等针剂。常规冠心病人使用较多的是抗栓药物,但如果患者合并有房颤、或者心房内长了血栓、心腔内有血栓、患了瓣膜病,合并有下肢静脉血栓或肺栓塞的话,就需要联合使用抗凝药物,主要使用法华林。

因为这些患者心腔、下肢动脉血栓等位置的血栓,是由低压力形成的,成因不是因为斑块剥落,而是血流过于缓慢,是红色血栓,服用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物基本无效,必须服用抗凝药物。抗凝药物并不能溶解血栓,而是为了减少红细胞聚集,使血栓不再长大,随后慢慢被身体代谢掉。用药对症的话,红色血栓几个月内就会被身体“消化”完毕。

防范脑出血

一个患者如果同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会使其诱发脑出血的概率进一步增加。所以需要在医院检测一个“国际标准化比值”,即inr。如果没有吃抗血小板药物,仅仅吃了法华林(单独瓣膜病、肺栓塞患者),那inr要控制在2~3之间,小于2,则表明抗凝控制的不好、可能再度形成血栓。大于3,就表明出血的风险会增加。

如果患者伴有冠心病,就需要同时吃阿司匹林、波立维这种抗栓药物。此时,患者的inr就要控制得低一点,最好能在2左右,最高不超过2.5,以免增大脑出血风险。一般来说,服用法华林的患者,3~5天左右就要检测一次inr,因为医生需要依据数值经常调整剂量,在调整期,必须坚持3~5天来检查一次。等到inr数值能一直稳定在2~3之间后,来医院复查的频率可以调整为一月一次。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