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性关节炎是全身性的免疫疾病,除了常见的侵犯关节滑膜,可能造成关节变形外,还可能侵犯全身的器官,骨质疏松是患者常见的问题,因为体内的发炎物质不断被活化,使骨质流失,再加上如果患者长期的服用类固醇,更容易加速骨质的流失,因此虽然暂时保住关节,却得面临麻烦的副作用-严重骨松。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的过多的发炎物质,本来就会使患者体内的造骨细胞受到抑制,再加上如果患者长期使用类固醇,更会加强骨质疏松的风险,一旦因严重骨松引发骨折,比类风湿性关节炎疾病本身对患者造成的伤害还大。 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的药物,主要有非类固醇消炎止痛剂、类固醇、疾病修饰药物及生物制剂,目前以疾病修饰药物及生物制剂为主流,疾病修饰药物及生物制剂能使疾病「安静」下来,症状趋于缓解,因为疾病修饰药物与生物制剂通常需要使用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一旦遇上病情严重爆发,多会以药效较快速的类固醇作为「桥梁」药物,及时减轻关节严重疼痛症状,但如长期使用副作用极高。 生物制剂主要是针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免疫异常机转,利用生物科技的方法,合成制作的标靶药物,在近年被广泛使用,这是因为生物制剂的多种特色,包括相较传统疾病修饰药物更具疗效,长期使用效果不减、也可减缓关节的腐蚀破坏。 目前国内医保报销的生物制剂共有三种,新一代「B细胞标靶」治疗的莫须瘤用药的频率对患者而言相当便利,一次疗程(静脉注射2次,相隔两周)药效可达6个月以上,而抗肿瘤坏死因子-复迈与恩博,施用频率分别为两周1次及一周2次,大约有三成的患者,使用抗肿瘤坏死因子的疗效不佳,而使用莫须瘤后,五成以上可达到良好治疗效果。 各项药物都有不等的副作用,因此医师常需在疗效及副作用中,取得平衡,让患者能够接受适切的治疗,以免治好关节,却反而被副作用给打败,而目前最新免疫标靶疗法-生物制剂,也带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进入新阶段。 素有美国仙丹之称的类固醇在快速降低发炎反应有相当不错的效果,但是由于长期的使用或不当的大量使用会对身体造成相当大的危害,因此医师在处方类固醇药物或注射时必须格外小心衡量利弊。 之前新闻报导的莆系医师为了塑造“药到病除”的形象,竟然不论大病小病都给予类固醇治疗。虽然表面上症状很快获得舒缓,但是实际上却对自身的免疫系统造成伤害。(这招是莆田系游医的惯用伎俩) 很多职业运动选手为了在短时间之内解除疼痛再度上场也会选择类固醇注射。局部的类固醇注射固然使的发炎的部分立即舒缓,但是却会让周边的肌肉韧带组织变得相对脆弱。在过度注射类固醇的后果可能会导致韧带肌(肉)腱过于脆弱而断裂。 然而多数患者在接受注射后却以为不痛就是痊愈了而忽略后续妥善复健的重要性,使得伤害重复产生。由于目前社会样样以“快速”为主要诉求,反而最符合医学伦理与搭配人体自愈力的方式往往被认为缓不济急,才会产生由病患市场主导医疗专业作为的情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