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基础乒乓训练十二式(下)

 xuebws 2016-06-24

基础乒乓训练十二式(九)

当我们掌握了弧圈球技术以后,对上旋球已经有很清晰的认识。通常我们拉弧圈球是作为一种进攻手段,毕竟在进攻过程中,加强对球的摩擦可以提高回球的稳定性,还可以增大回球的威胁。但是当对方拉弧圈球的时候,我们应该如何防守呢?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首先应该练习近台的防守技术。近台挡弧圈球是最常见的一种防守方式。也是比较稳健的一种防守方式。

近台挡弧圈球的技术动作十分简单,无论是正手还是反手挡弧圈,都与我们之前讲过的正手攻、反手攻的技术动作有相同之处。很多业余爱好者在防守时的技术动作总是走极端,要么动作过大,过于松散;要么动作过紧,全身僵硬。这些都会造成防守失误。其实防守真正的要诀就是:身体放松、重心稳定、判断旋转、调整拍形、找准击球点。要想提高防守的命中率,必须要多加练习,体会克服来球旋转的感觉,提高制造旋转、控制旋转的能力。

横板反手平挡弧圈球

这一次我们重点说说反手平档弧圈球,由于在比赛中,大多的相持球都集中在反手半台,尤其是对方的进攻多盯住自己的反手位,因此,提高反手第一板防守的命中率极其重要。对业余爱好者来说,防守技术是基本技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所以必须加强防守技术的训练。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应当提高自己的击球手感,了解回球的弧线原理,要保证回球的弧线低平,落点合理,尽量遏制对方的连续进攻,自己的反攻创造机会。

准备姿势

反手平挡弧圈球时的准备姿势与反手快拨的准备姿势几乎一致。首先要将身体重心放低,站位可以稍稍靠后,两脚的宽度稍宽,左脚在前,右脚在后,上身略微前倾,如图B1中所示,两腿微微弯曲,以两脚的前脚掌内侧支撑住身体,使身体重心更为稳定。在击球前,前臂自然抬起,大臂自然贴近身体,右肩充分放松。

反手平挡弧圈球注重于借对方来球的力量球,因此身体重心的稳定性极为重要,整个身体就好像“炮台” 一样,这样才可以顶住来球,保证手臂动作的稳定性,并且还可以提高回球的速度。

引拍

反手平挡弧圈球时的技术动作相对稳定,其引拍的动作相对较小,由于对方进攻时的速度较快,还具有一定的上旋,因此在防守时一定要抓住来球的上升期,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减小引拍的幅度。在进行防守之前,首先要精确地判断来球的具体落点,通过步法的调节,先将身体移动到最佳位置。如图B2中所示,当来球即将落台时,前臂向怀中稍稍内收,前臂的位置几乎与球台端线平行,此时的大臂依然保持稳定,球拍正对来球。业余爱好者需要注意,当对方进攻出手时,要先将身体重心稍稍压低,增大两腿弯曲的幅度,并且将上半身略微前倾,这样就完成了整个引拍过程。

击球

初学者在练习反手平挡弧圈球时,可以先体会借力的感觉,并且要找到手脚动作协调一致的方法,当来球即将落台时,我们通常运用跨步来调节准确的站位,此时应注意身体重心的高度不能过于上下起伏,上半身必须保持稳定,手臂依然保持内收状态,不能急于出手迎球,当来球落台弹起后,将前臂向右前方慢慢展开,来球的上升期触球。此时的拍形保持下压状态,手腕稍稍内收,并没有明显的外展动作。如图B3-B4中所示,在击球过程中,身体重心会自下向上抬高,但两腿依然保持弯曲的状态。在触球瞬间,右肩以及大臂有稍稍向前送出的动作,前臂向外展开的幅度很小,手腕也相对稳定,因此整个上半身的击球动作是极为稳定的。

很多业余爱好者在反手平挡弧圈球时,整个手臂的动作过大,因此会错过来球的上升期,使击球点过晚,被来球顶住,过大的手臂动作会导致回球极不稳定。还有些爱好者在防守时站位离球台过远,因此总会将手臂尽力向前伸,这样会导致手臂与身体脱节,还会导致手臂肌肉过于僵硬,在击球时,手臂失去了“弹簧”的作用,无法缓冲来球的力量,因此根本体会不到控制球的过程。

由于来球具有一定程度的上旋,因此我们要调节好拍形,用来克服对方的旋转,控制好回球的弧线高度。如果来球的上旋较为强烈,我们应当压低拍形;如果来球的旋转并不十分强烈,我们可以将拍形稍稍立起。下压拍形可以直接克服来球的上旋。但是很多爱好者在防守时明明调整了拍形,为什么还总是失误呢?在这里我们提到另一个防守的要点—击球点。通常我们在防守上旋球时都在来球的上升期,来球的旋转越强,击球点就越早。如果来球的上旋极强,我们应该在来球刚刚跳起时击球,同时还要尽量压低拍形,这是防守加转弧圈的秘诀。

还原

在防守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还原,因为防守不是最重要的得分手段,我们应该养成防守转攻的意识,因此在击球后,应该先将手臂还原、放松、右肩也要同时还原。身体重心要快速降低,还原到进攻的状态。

在防守过程中,我们要随时观察对方的动态,一旦出现机会,要毫不犹豫地占据主动。所以我们每防守一板球,都要快速还原,做好随时进攻的准备。要注意两脚的位置,保证左脚在前,右脚在后。

业余爱好者在练习时,可以循序渐进,先小幅度转腰,主要靠借力回球。防守时,一定要注意身体重心的调节,跟反手推挡相同,也要有重心交换,重心从右脚转向左脚,身体向前迎球。在防守时,应该水平向前发力,甚至有一点从上向下发力的动作,前臂向前送出的动作很小,整体的动作感觉十分紧凑。

如图所示,在击球时肘部的位置比较靠前,整个前臂端平,保持在身体前方。此时,身体相当于一个稳定的“炮台”,可以很容易地顶住来球。业余爱好者一定要注意前臂的位置,很多爱好者习惯于将手臂向后拉,前臂只有一小部分在身体前面,因此手与身体的间距过近,失去了手臂动作调节的空间。只有将整个前臂放在身体前面,才可以起到“弹簧”的作用,当来球力量很大的时候,可通过前臂的收缩来进行缓冲。

反手平挡弧圈球的注意事项

很多业余爱好者在练习反手防守技术时,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重心不稳,脚下没“根”,总是通过手臂的动作去“撞”球。

引拍动作过大,导致击球点太晚。

身体离球台过远,在来球的下降期或最高点击球。

对来球的旋转强度判断失误,拍形调整出现问题。

手臂离身体太近,失去了动作调节空间。

发力方向过于向上,导致回球出界。

示意图提示:业余爱好者的动作示范中存在了一些问题,比如,身体重心过高,右肩在引拍时抬起,起手位置过低,发力方向过于向上,前臂送出的距离过大。这些都是业余爱好者容易出现的问题,希望大家在训练中多加注意。

基础乒乓训练十二式(十)

通过平时的训练,我们已经掌握了大部分的基本技术。在技术训练中,巩固技术动作是一方面,培养击球手感,掌握摩擦、调整弧线的技能更为重要。在学会单项技术之后,我们需要掌握如何将各项技术组合到一起,这就是我们说的衔接技术。

衔接技术需要我们通过合理的步法跑动,将各项技术进行组合,使击球更加流畅。在这里我们着重强调步法的重要性,很多业余爱好者的单项技术都练得不错,但是一打比赛,总感觉所有的技术都用不出来,甚至出现技术动作变形的情况,这都是因为步法跑动不合理造成的。之前我们练习单项技术的时候也涉及到步法,基本掌握了在跑动中击球的方法。为了实现多板击球的连续性,在步法跑动的同时进行引拍,这是跑动中击球的重要技巧。

练习正反手定点摆速

定点摆速是指用正反手有规律地交替击球,这是业余爱好者巩固正反手技术动作,并体会步法的重要训练内容。其实在相持阶段,我们就是在比拼摆速的能力,只不过实战中的摆速包含更多的技术组合,在击球窨上更为开阔,而且对选手的战术思路也有更高的要求。

定点摆速是基本技术的一部分,对于这项技术组合的要求是:正反手在击球时,技术动作要稳定、合理;步法跑动要迅速,跑位要精准;腿、腰、手三者之间要协调,不能脱节;在击球时要学会节奏调节,学会控制弧线和回球落点。

准备姿势

打摆速的准备姿势很简单,与反手拨(推)、正手攻的准备姿势相同。在开始的训练阶段,由于球速较慢,我们可以适当将身体重心提高一点,两脚的间距可以略微小一些,保持身体稳定性即可。放慢球速有助于使身体移动到位,并且可以充分完成击球动作,对初学者很有帮助。但是为什么球速慢的时候要将身体重心提高一点呢?之前我们一直要求在击球时应该压低身体重心,这岂不是自相矛盾了?其实我们在击球时的身体重心是随时调节的。当球速慢的时候,如果我们的重心过低,所有的力量就容易集中在下盘(双腿上),一旦跑动起来,力量就会向下沉,大腿的肌肉会过于紧张,小腿会失去“弹簧”的作用,因此会导致上半身的动作与下半身脱节。

很多初学者在练习时总会过于注重脚下的跑动,重心压得很低,以至于跑动时整个脚掌都在接触地面,产生“咚咚”的声音,这说明下盘承压过重,必然会影响跑动速度,还会使腰部失去传递力量的作用。因此我们练习时,可以适当提高重心,上半身稍稍前倾就好,用两脚的前脚掌来支撑地面,起到“弹簧”的作用。

在跑动中引拍

在跑动中引拍是一个难点。很多爱好者在最初的训练中并没有打好基础,由于无法在跑动中完成引拍过程,从而形成直接用手臂够球的动作,长期下来,连脚下的步法都忽略掉了,这是一个恶性循环。在开始练习的时候,我们可以将跑动击球的动作分解成两步来进行—首先跑动到位;然后再引拍,准备击球。当球速较慢的时候,采用分步跑动、击球的方式完全可以将击球动作做完整,这个阶段可以培养大家先动脚、再出手的习惯。然后我们慢慢加快球速,提高跑动速度,当球速快到一定程度时,就会感到击球吃力,总会错过击球点。此时就需要我们“提前”引拍了。

如图A2-A4所示,反手击球后向正手位跑动,先将右脚跨出一小步(图A2);然后采用并步的方式右移,移动的同时开始转腰(图A3);移动到位、右脚落地的同时完成转腰引拍(图A4)。可以看出引拍过程与跑动是同步进行的,只要跑动到位,就可以直接进行击球。练习跑动中引拍可以先采用徒手跑动的方式,关键在于腿和腰部转动之间的关系,一旦找到了跑动引拍的感觉,快速衔接就会水到渠成。

击球

我们在击球时需要注意尽量将身体正对来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要“包住球”。击球时,步法到位是前提,提前引拍是击球的保证。击球时必须保证击球空间,但是要避免大幅度拉手的现象。

通常打摆速都集中在近台,正反手多以击打为主,因此在击球时,拍形要调节好,尽量将球拍立起。正反手的击球动作来控制回球弧线。在正反手转换的过程中,握拍需要注意:有些爱好者在正反手交替击球时会出现“换握”,也就是球拍在手中会转动,用来调整拍形。这种握拍的方式并不算错误,只是在换握时要注意球拍转动不宜过大,否则在连续转换时会出现球拍不稳定的现象。还有些爱好者在正反手交替时依靠手腕的调节来调整拍形,这种方式也很合理,提高了击球动作的稳定性。

跑动中击球也有重心交换。当在正手位击球时,在引拍过程就要先将重心放在右脚上,击球时再将重心交换到两脚之间;移动到反手位时,重心先放在左脚上,然后身体向前迎球,进行重心交换。

训练提示

在击球跑动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步法的“轻盈”,也就是在击球的同时,脚下不要用力下踏,当跑到适当位置的时候要注意急停,以便能够快速还原。

要用并步进行横向大范围跑动,尽量不要使用跨步。

跑动过程中,尽量减小身体重心上下起伏的幅度,保证身体的稳定性,否则会错过击球点,还会导致击球不稳定。

击球时可以适当增加摩擦,提高回球的威胁。

练习不定点摆速的技巧

不定点摆速是最实战的训练内容。很多业余爱好者在练习时感觉难度很高,无法判断来球的具体落点,因此会手忙脚乱。其实在练习不定点摆速时,首先要稳住心态,脚下要先站得住。通常在打不定点的时候,自己要有一个“基准位置”,也就是反手位。毕竟在相持中,大多数落点都集中在反手位。先守住反手位,盯住来球,一旦来球到了正手位,迅速用并步移动、击球,然后立刻还原至反手位。还原的过程很重要,如果对方连续回球正手位的时候,自己在第一板正手击球后的还原过程中,要立刻急停,然后再次起动,移动到正手位击球。

不定点摆速时,我们应该把60%以上的注意力集中在反手位,在进行反手相持时,身体重心不要有大幅度地晃动。有些爱好者总觉得盯不住球,一旦来球到正手位之后会反应不及。这里告诉大家一个盯球的技巧:盯球时,不能死死盯着对方的球拍,再强的高手看着对方的球拍也会头晕眼花。我们应该盯住球的弧线。当对方击球时,由于球速很快,球在空中会形成一条“白线”,我们通过这条白线的角度和轨迹就能够判断出来球的落点,但是通过训练,我们可以在“白线”刚刚形成一小段的时候就能判断出来球的落点。

对落点的判断能力与脚下起动速度相辅相成。当我们判断出来球的落点后,必须要快速起动,如果腿部力量不足,或者重心不稳定,即使知道来球的落点,也无法及时移动到位。因此我们说不定点摆速是对综合技术能力的考验。

防守中的摆速

在实战中,当对方进攻后打起相持时,自己总是处于比较被动的状况。因为对方的进攻有一定威胁,在速度、旋转或力量上占有一定优势,所以自己的心态总会有些波动。其实防守不一定就会失分,在防守时一定要有良好的心态,要有所准备。如果能在防守时注意落点和节奏的变化,很容易让对方造成失误。

通常在防守对方弧圈球的时候,我们可以采用正、反手平挡的技术,站位一定不能离球台过远。当对方进攻时,正、反手的防守都要主动迎前,尽量减小上半身动作的幅度,尤其是手臂动作要小,靠前臂的小幅收缩控制回球弧线。正反手防守时要注意腰部的运用,通过转腰来迎球,顶住来球。防守时要尽量避免向后退,一旦退到中台就会极其被动。在近台防守可以通过落点的变化给对方施加压力,比如打对方追身球,或者利用大角度调动对方,使对方的衔接出现失误,以此寻找反攻的机会。

防守技术本身难度很高,再加上是全台防守,难度会更高。因此我特别强调防守的心态要稳定,只要能把球回到对方的台面上,对方就有可能失误,自己就有反攻的机会。

进攻后的摆速

进攻后打相持是比较主动的衔接技术。进攻之后的摆速要根据第一板进攻的质量来调节。对于业余爱好者来说,第一板进攻通常不具备很大的杀伤力,所以进攻后要迅速做好两面相持的准备。进攻后,要抓住对方的弱点,使对方的防守出现失误。

进攻后的相持中,不要一味用正手连续进攻,虽然正手进攻的威胁很大,但是当自己位置调整不当的时候,也可以适当过渡,或者用反手进攻。在相持的时候,站位不要离球台太近,可以稍稍后退;击球要注重旋转,正手可以快带,反手可以快撕,要体现出速度优势。

进攻后的摆速要充分体现自身的特长技术,在击球节奏和落点上要多加变化,力争把球打“活”。

全方位技术组合时的摆速

全方位技术组合时的相持可以说是攻防相互转换的一个过程。这要求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合理地运用各项技术。在从反手位向正手位跑动时,要注意身体的姿势,要尽量正对来球,这样在正手击球的时候才能“包住”球。此时我们还要注意,由于跑位时是向后退的,因此对方来球的角度会越来越大,所以跑动时要多跑出半步,否则击球点离身体过远,会影响击球动作和击球质量。

横板选手在相持时,可以尽量将身体平于球台端线,要将平挡、快撕、发力拉三种技术灵活运用。横板相持的优势在于击球质量较高,正反手比较均衡,因此不必像直板选手那样大范围跑动,无形中提高了衔接的流畅性。

业余爱好者在练习时,要有信心进行这些难度较高的训练,毕竟这些贴近实战的训练内容可以真正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每个爱好者可以根据自身的技术风格制订训练计划,无论是防守还是进攻,都要稳步提高。

基础乒乓训练十二式(十一)

下旋球的进攻技术是最重要的基本技术之一。在实战中,几乎所有的进攻套路都是从下旋球开始的。很多爱好者为了可以早日投入比赛,在初学阶段就迫不及待地练习拉下旋球,但是过早地进行难度较高的技术训练并不容易掌握技术动作的稳定性,或者说只能学到表面的技术,而无法掌握此项技术的核心。

我一直强调击球动作的协调性,即腿、腰、手三者的统一,而拉弧圈球对身体各个部位的协调性有很高的要求。之前我们几乎都在练习上旋球的技术,包括简单的相持技术。练习这些技术的目的不仅仅是掌握技术动作,同时我们对击球点、弧线控制有了很深的认识,并且在步法跑动上有了很大的提高。最初我们只是练习单项技术,然后通过步法将各种单项技术结合起来,接着我们再通过制造摩擦、弧线等方式提高击球质量,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进攻下旋球是前三板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技术动作上看,拉下旋球与拉上旋球的原理相同,动作差别不大,因此掌握起来相对容易。拉下旋球通常不是作为单一技术而存在的,进攻后的衔接技术才是真正得分的要点。

练习正手拉下旋球

我们在以前的杂志中已经介绍了很多有关拉下旋球的技术文章,而且针对不同技术打法,我们列举了很多优秀运动员的拉球方法。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打法,拉球的原理都要符合腿、腰、手三者的协调发力原则,都要求充分摩擦和制造良好的弧线。

有些人拉球时用大臂比较多;有些人拉球用手腕调节比较多;还有些人拉球的撞击成份比较多;这些都与本人的技术风格有关,我们在学习时不要过于注重动作外形的模仿,而是要在这些运动员身上找到共同点,发现拉球的技巧。在这里,我们不再详细说明技术动作,而是给大家一些拉球的提示,以便找到练习拉下旋球的“捷径”。

关于摩擦

练习拉球要先学会摩擦,之前我们学习拉上旋球的时候撞击成份比较多,因为我们只需要一点点摩擦就可以制造足够过网的弧线,剩下的就是发力了。而在拉下旋球时,我们需要克服来球的旋转,因此摩擦要更加充分,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接触球体的部位,改变发力方向,改变击球点。

与拉上旋球相比,拉下旋球的触球部位更加靠下。示意图1为拉上旋球的触球部位,如果把乒乓球比作“地球”,可以看出接触点在“北回归线”上方;示意图2 为拉下旋球的触球部位,接触点在“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两幅示意图中的接触点不同,不过这仅仅是常规状态下的一种体现。针对来球不同的旋转,如果我们都在同一个触球点击球是否可以呢?这种情况也是可能的。假设来球的下旋不太强烈,我们在发力时并不需要太大力量,只要能制造出够用的旋转即可成功回球;如果来球的下旋稍强,我们可以增大发力的程度,制造出更强的旋转,也同样可以成功回球。可见,在同一个触球点回击不同旋转的球,要充分控制好摩擦的程度,对来球的旋转强度要有准确的判断,对击球的力量要有精确的控制,而这些要求对一个业余爱好者来说,难度着实太高了!

通常,业余爱好者在练习拉下旋球时,可以根据来球的旋转强度改变触球部位,对不太转的来球,可以将触球点上移,对比较转的来球,可以将触球点下移,这样拉球更为轻松。

我们在摩擦发力的时候,应该体会力量逐渐释放的过程。虽然拉球时的爆发力比较强,但是我们要尽量让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时间稍长一些,这样才可以制造出足够的旋转。很多爱好者为了加强摩擦,在击球时总是瞬间收紧前臂,靠“抖动”的那种力量来击球,这样反而会造成摩擦不充分,刚碰到球拍就被弹出了,而且无法制造弧线。在拉下旋球的时候,我们可以延长爆发力释放的时间,尽量将球“挂住”,以此充分摩擦。

关于击球点、发力方向

拉下旋球时,击球点会比拉上旋球晚一些,稍晚的击球点能让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完成一整套击球动作,可以使发力更为流畅。在下降期击球有利于我们找到精确的触球点。由于来球为下旋,落台后球会下沉,因此我们必须制造出一条可以过网的抛物线。在发力方向上,我们应该多向上发一些力,使回球先达到过网的高度,然后再向前发力。

拉下旋球时,发力更多依靠腿和腰部的力量,由于拉球的击球点比较晚,因此在引拍时要更大幅度地将腿部弯曲,将身体重心放低,加大腰部向后转动的幅度,这样可以积蓄更大的力量。在击球时,右脚蹬地,同时右脚要跟随腰部动作转动,使右脚尖的方向从指向右侧转换到指向前方。拉球时,手臂动作是跟随转腰来完成的,前臂收缩和手腕自下向上的转动都起到加强摩擦、控制弧线的作用,手臂的发力是次要的,真正的力量要从腰部发出。

在实际练习过程中,很多爱好者总是找不准击球点,多数都会被来球顶住。在这里大家应该注意:下旋来球的速度虽然比上旋稍慢,但是不代表我们可以缓慢地做动作。当我们引拍时应尽量提前,并将来球让到身体的右侧前方,这样更容易发力。击球时的站位不能离球台太近,初学者不必着急赶时间去击球,先让开击球空间是最重要的。

拉下旋球的训练方法

初练拉下旋球最好的方法就是多球训练。在练习时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发力上,主要是腿、腰的配合,其次才是手上动作。发力的方向可以多向上,体会充分摩擦的感觉。开始练习时,我们对弧线并没有太高的要求,只要能把球拉到对方的台面上即可。

当我们掌握基本动作后,可以练习拉两条线,即正、反手两个大角,此时我们应该注意手臂发力方向的变化。很多爱好者习惯用手腕来控制回球落点,这种方式难度太大,很难保证摩擦,一旦击球点出现偏差,就会被来球顶住,从而无法发力。在变线的时候,我们可以调整转腰的幅度和前臂收缩的幅度,通过这种方法来改变回球的线路。

多球练习时,喂过来的球在旋转上会与实战中有所差别,旋转会相对强烈一些。在初学阶段,我们可以要求发球一方适当减弱旋转,在拉球时要注意手腕的运用,开始阶段可以不加入手腕动作,随着来球旋转的加强,我们可以自下而上地转动手腕,用来辅助摩擦,增强爆发力。

反手搓后侧身拉

反手搓球后侧身拉下旋是最常用的简单战术套路。这个套路的要求是:第一板搓球要尽量搓低搓短,避免对方直接上手。当对方劈长时,要迅速侧身进攻,保证进攻的质量。

反手搓后侧身拉主要应用在前三板技术中,在这里我着重说明一下这个套路的步法和身体动作。我们在搓球的时候,通常是上右腿,在近台摆短,此时身体离球台很近,而且身体重心压向了台面,为了实现快速衔接,要求我们必须迅速还原。有很多爱好者的战术意识很强,为了快速还原,往往忽视了搓球环节,直接用手腕轻轻一点,这就导致回球质量过低,很容易造成失误。因此我们要养成一种意识,虽然是打套路,但球必须一板一板打,要保证每个回球的质量。摆短后,将右腿后撤,这步后撤应该使身体离球台稍远,当右腿后撤时,左腿应该随着身体稍稍向后撤一点,同时还要保证上半身前倾,保持身体重心稳定。

接着最重要的一步就是侧身了。通常我们都会采用并步侧身,侧身时应该有一种围着台子角转的感觉,即右腿向左侧移动,左脚从球台左边线外侧向前插入,这样才能使身体完全到位,并且将球让到身体右侧。此外,将左脚向前插入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在移动时自然沉右肩,同时转腰引拍。很多爱好者都掌握不好这个步法,容易出现的问题有三个:

第一,采用跳步来侧身。即搓球后,两脚起跳,然后在空中击球。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这种跳步是搏杀的一种方式,必须一招制敌,因为采用跳步击球几乎无法及时还原,身体重心会过于下沉。

第二,侧身时平行于球台端线水平移动,左脚没有向前插入的动作,这是最常见的错误之一。由于来球是逼向反手大角的,如果只是沿球台端线水平移动,很容易被来球顶住,即使我们的步法很好,移动速度很快,可以让出击球空间,依然会出现难以转腰的问题。因此,很多爱好者都会采用手臂的动作击球,摩擦、发力都不会到位。

第三,手臂与身体脱节,重心后仰。手臂与身体脱节的主要原因是跑位不够精准,如果侧身不到位,球与身体的距离过近,在拉球时手臂会被挤住,就算身体的力量用得再好,也无法控制住回球弧线。如果跑位过大,球离身体过远,就会出现用胳膊“抡”球的现象,手臂失去了稳定性,击球就很容易失误。此外,很多爱好者侧身进攻时喜欢暴冲,或者喜欢靠手腕动作去撇拉,这两种击球方式都容易让我们过于注重手臂的动作,腿部蹬地和腰部转动往往会不到位,而且暴冲的动作幅度比较大,稍不注意就会错过击球点,导致手臂与身体脱节。

从下列组图中,我们可以看到示范者拉球后的身体重心有点向下坐(图13-15),这其实是每个人的一种自然反应—-在手臂向上发力的时候,身体会向下坐,形成一种支撑。但是这样的“下坐”动作并不利于下一板的衔接,会影响还原的速度。我们说拉球的时候,身体重心应该是从下向上提起的一种感觉,因为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利用身体的力量,使回球具备更大的向上、向前的力量。在侧身进攻的时候也是同样道理,因为我们引拍时身体的重心较低,所以击球时,身体应该迎球向前、向上,然后用左腿支撑身体,再蹬地还原。这样做可以保证全身流畅地发力,保证击球的质量。

仔细观察组图A,示范者还存在一个问题。当他搓球后,左腿没有充分还原,而是右腿在前的情况下,开始蹬地、侧身,因此他侧身的过程中身体后撤,这种后撤很容易出现跑位不精准的现象。假设对方的回搓并不是到我们的侧身位,而是劈长到正手位,此时左腿的位置过于靠前,我们无法合理地移动到正手位,更不要说顺畅的击球了。因此,我们练习时虽然知道对方的回球线路,但也不能省略动作。我们练习的每一步都要适合实战,要保证在各种情况下顺利完成击球动作。

组图A中,示范者采取了侧身暴冲的击球方式。但是他的击球点离身体有点远,因此手臂向外侧伸出得较多,这样会使手臂动作过大,导致手臂与身体脱节,容易造成失误。

反手搓后全台进攻的移动方法

反手搓球后,对方回球线路的变化较多,只要对方搓长,我们就会有进攻的机会。搓球后,我们要有敏锐的判断力,并且要做好进攻的准备。搓球后,将身体后撤,稍稍远离球台。我们在搓完球还原的时候,身体应该保持侧身的姿态,并且后撤一步,这样我们才能有充分的时间完成进攻环节。搓球后的重要,毕竟我们无法预知对方的回球线路,既然想要进攻,我们可以站在偏侧身位的位置,这个位置以一个单跨步能够到正手大角的位置为标准。

用单跨步的方式来进攻

如果对方劈长的角度不大,我们可以用简单的单跨步移动身体。右脚或左脚蹬地,以另一条腿支撑身体,同时快速转腰引拍。此时我们注意无论向哪个方向移动,右肩都应该稍稍下沉。用单跨步移动的优点是速度快,可以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最高点击球,体现出了进攻的突然性。而缺点是无法充分运用腰部,缺乏进攻力量。

用并步的方式来进攻

并步是最常用的步法,当对方劈长的角度较大时,用并步移动最合理。由于并步的步幅稍大,因此移动起来感觉速度比较慢。在侧身的时候,移动范围相对较小,因此只要起动速度够快,就可以抓住最好的击球时机。而在向正手位移动时,如果来球的速度较慢,我们可以利用并步移动,并且可以充分运用腰部转动,提高进攻质量。一旦来球的速度较快,我们向正手位移动就会略显迟缓,这是并步的一个不足之处。

用交叉步的方式来进攻

交叉步通常是扑正手大角时才用到的步法。因为使用交叉步时,脚下蹬地的力量很大,身体在腾空的同时还能够充分转腰,因此这个步法的优势就是跑动范围大,可以提高击球的力量。此外,当对方快速劈长我们的正手大角时,也可以用交叉步快速移动,完成进攻。

我们运用交叉步的时候,尽量将右脚向右前方跨出,这样可以减小跑动的距离,抓住击球点。在运用交叉步时,我们的身体和手臂动作都比较大,在步法跑到位之后,右腿要承受很大的压力,因此这种步法的还原较慢,不利于快速衔接。

正手搓后侧身拉

这是一套难度更大的常用套路。在实战中,这个套路运用的几率十分高。当我们上步到正手位搓球时,反手位是一个大空当,对方通常都会劈长这个反手大角。如果是横板打法的选手,可以很轻易地采用反手直接进攻,而传统直板打法的选手就要面临一个大问题,是回搓还是侧身进攻?由于对方回球的落点几乎固定,所以我们完全可以提前作好侧身进攻的准备。

正手搓后侧身进攻的难度在于:它对步法跑动的要求很高,首先我们要保证快速、大范围跑动,而且还要跑位精准;侧身后,身体重心会向左侧大幅倾斜,所以要利用好左腿进行支撑,同时保证击球动作不变形,充分利用腰部力量,提高击球质量。

与反手搓后侧身拉相比,第一板搓球同样要求质量。通常我们会采取摆短的方式,因为摆短后,对方很难高质量的上手。从对方的心理角度来分析,直接挑打的风险要大,而采用劈长反手大角的方式更为稳妥,而且不失威胁。那我们可否在上步搓球时直接劈长呢?其实这要根据对方来球的质量和站位来决定—通常对方发我们正手位短球的时候都会作好进攻的准备,如果我们直接劈长,对方多数会直接进攻,即使对方不进攻而采用回搓的方式,那么他的搓球质量不会太低,至少速度较快,因此我们采用上步劈长的方式会稍显被动。如果我们直接摆短,对方劈长的时候不容易借力,劈长的速度会稍稍偏慢,并且我们摆短的旋转通常不够强烈,对方一旦用力过大或拍形掌握不好,他的劈长还会直接失误。因此从稳妥的方面考虑,直接摆短有利于下一板衔接。

运用这个套路的时候,我们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第一,上步搓球,脚下要到位。很多爱好者在上步搓球时,害怕对方劈长自己的反手空当,因此总是伸直胳膊去够球,然后轻轻把球碰过去,此时他的身体重心是压向左腿的,右半身几乎没有支撑点,因此回球十分容易冒高。我们上步搓球的目的是为了控制对方,为自己下一板侧身创造良好的机会。这板搓球如果可以采用快摆短的方式会更好,在来球的上升初期击球,力量稍轻,可以轻轻一点,使球不向前走这样对方在劈长的时候就会有些困难。摆短时,上步到位是前提,但要注意身体不要过于压向球台,否则会造成还原缓慢,我们只需要将身体稍稍前倾即可,手腕在触球时有一个从上向下突然的爆发力,把球控制短。

第二,侧身时脚下蹬地要有力。快速移动的重点是腿部要有爆发力,从正手位向侧身位移动不仅仅是右脚发力蹬地,左脚也要配合蹬地,此时身体有一种腾空的感觉。很多爱好者蹬地时会过多地向上发力,这样身体腾空过高,反而无法将身体移动到位。我们蹬地的时候,尽量平行于地面用力,保持身体重心的高度不要有太大的起伏。在身体移动的过程中,将右肩沉低,同时向右转腰引拍。当我们移动到侧身位时,左脚一定要急停,将身体重心控制稳定,最佳的动作是身体能够稍稍向右侧倾斜,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腰部转动的力量来击球。

第三,击球时身体尽量前倾,减小身体向左侧倾斜的幅度。多数情况,我们在侧身后会采用暴冲的方式来进攻,但这一板球并不是搏杀,我们还要考虑后续的衔接。因此在进攻的时候,要控制好身体的重心,既要保证进攻的质量,还要为还原留出余地。进攻时,我们应该多注重腰部的转动,并且要运用好身体自下向上的力量,发力时,手臂的动作要稳定,前臂的收缩要迅速。很多爱好者在侧身暴冲时,重心都会完全压向左脚,此时腰部的转动幅度很小,几乎都是侧向拉伸。如果身体向左侧倾斜得过于严重,在击球瞬间,我们很容易错过最佳的击球点。而且,我们在击球后身体的晃动幅度过大,重心还原需要较长的时间,根本无法满足下一板的快速衔接。因此在练习时,我们击球的瞬间应该将左脚向前稍稍跨出,保证身体向前倾,这样既可以保证击球质量,还能够迅速调整重心。

第四,步法跑动时的轨迹为一个弧形。简单的说,我们是把球台当作中心点,身体围着球台跑动,移动之前,右脚在前;移动之后,左脚在前。在跑动中调整身体的形态是一个难点,因为我们很容易被来球影响,很多爱好者害怕来不及侧身,从而直接向左后方移动,虽然跑动的范围很大,但还是被来球顶住了。为了找到合适的击球点,我们应该在跑动中走出一道弧形,使身体形成侧身的姿态,让出击球空间,这样才能清楚地找到击球点。

从组图B中,我们看到示范者的上步搓球还是很到位的,他在侧身时采用了并步,同时将右脚向后撤一步,将身体转到侧身的姿态,然后将左脚向前跨出。但我们发现他在击球时,身体过于向左侧倾斜,将重心完全压向了左脚,这是他的不足之处。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在向侧身位移动时,右脚蹬地的力量不足,第一步移动的步幅比较小,所以当左脚跨出的时候,他只能尽量向左侧转,用来让出击球空间,这导致他不得不在拉球时出现左倾的现象。

基础乒乓训练十二式(十二)

反手直接拉下旋是非常重要的进攻技术。在弧圈球发展过程中,反手拉球的技术有了很大变化。从前,我们通过反手拉下旋的方式直接上手,目的只是为了能抓住先机,然后在相持阶段找到得分的机会,而反手拉球几乎都是高吊弧圈为主,重在“稳”、“准”。如今反手拉球与正手拉球具有同样的地位和作用,我们不但要保证进攻的稳定性,还要努力提高击球的威胁性,即使在击球点较晚的情况下,也要保证击球的旋转、速度和力量。

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我们没有必要按照国家队选手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在初学阶段,一定要先掌握摩擦、发力的方法,保证击球的稳定性,然后再进一步提高击球的质量。我们在学习反手快撕的时候,已经基本掌握了摩擦和制造弧线的技巧。在反手拉下旋球时,击球原理与反手快撕基本相同,只需要在发力方向和击球部位上进行调整即可。

横板反手拉下旋

横板选手在练习反手拉下旋球时应该循序渐进,根据反手快撕的技术动作进行调整。改变发力方向,体会动用身体力量的感觉。很多爱好者在反手拉球时,感觉力量已经很大了,而且也发力摩擦了,但是回球还是下网,这基本上都是没有用好腰腹力量的原因,无法将身体与手臂、手腕的力量同时作用在球体上,导致爆发力不够集中,摩擦不够充分。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反手拉下旋球的一些要点。

摩擦球体的中部偏上位置

与反手快撕相比,反手拉下旋球的时候,球拍与球体的接触点更靠近中部位置,这样才更容易向上摩擦,制造足够的旋转。很多业余选手在改变触球点时会出现问题,明明接触了球体中部偏上的位置,为什么还是拉球下网,难道是摩擦不够充分?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引拍的方向不正确。我们知道,在拉球时,除了要发力摩擦制造旋转外,还要给球一个向前的力量,让回球足以过网的力量。多数爱好者在引拍时,起手位置过低,发力方向几乎是从下垂直向上的一条轨迹,这样只能增加向上的力量,而失去了向前的力量,摩擦虽然足够充分,但是弧线很高,导致下网。在引拍时,我们要根据来球的弧线高度和长度调整起手的位置。通常下旋球时的引拍位置比较低,这是为了将身体重心压低,从而积蓄足够的力量,加强对球的摩擦。但是引拍位置到底应该多低才算合理呢?在击球前,我们要保证能够运用身体的力量,还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借用来球的力量。从发力方向上,要保证给球合理的向上的力量以及向前的力量。所谓合理的向上的力量,就是通过摩擦、通过发力,使球达到过网的高度。当来球落台后,我们要根据来球的下降轨迹来调整引拍的位置。如果把来球下降的轨迹看作一条直线,我们引拍的位置应该稍稍低于来球,使挥拍的方向与来球的轨迹相重合,这样可以很容易地借力。为了提高回球的质量,我们可以适当注重向前的力量,压低回球弧线,加快回球速度。从示意图1、2中,我们可以看出引拍起手位置的一种原则:

腿部、腹部是发力的根源

业余爱好者在练习反手拉下旋时,经常感觉到发力不顺畅,而且可以明显感觉身体的力量根本用不出来,手臂与身体是脱节的。尤其在开始练习阶段,大多数爱好者都是先靠手臂的力量去击球,想找到摩擦的感觉,一旦来球的旋转稍强,球速稍快,拉球就会下网。此时如果强行靠手臂发力,不但会导致肌肉过于僵硬,还会引发运动损伤。其实拉球时,手臂的击球动作与反手快撕有相似之处,而手臂动作在整个击球环节并不是最重要的。拉下旋球,首先要学会发力。

组图A是反手发球抢攻的动作示范,图A1-4是发球环节,可以看出在发球后必须迅速调整好站位,使身体几乎平行于球台端线,同时将右肩稍稍下沉,上半身微微前倾,做好反手直接进攻的准备。击球前引拍的时机可以稍稍提前,如图B5-6中,迅速收腹,将前臂横置在腹部前方,用球拍的正面瞄准来球。当来球刚刚落台时,将前臂稍稍向下展开,同时将腿部继续弯曲,将身体重心继续压低,同时将重心放在右腿上。此时注意拍形角度的稳定性,不必过于下压。击球时,应当在来球的下降初期,两腿发力蹬起,上半身挺起,手腕向下小幅度转动(图A8)。在触球瞬间,前臂以肘部为轴,向右前上方展开,手腕在向上转动的时候要有突然的爆发力。从图A9中可以看出,在触球时,身体爆发出很强的向上的力量,腿部蹬地和腹部挺出的力量通过手臂传递到球体上,配合手腕动作,加强了对球体的摩擦。

从组图B中,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看到腿部和腰部发力的过程。图B5-7中,左脚在前,右脚在后,重心集中在右腿上。击球前,两腿逐步弯曲,上身前倾的幅度较大,同时将前臂内收。图B8中,击球时,两腿向上蹬地,可以看到右脚的脚跟稍稍抬起,这说明蹬地时是靠前脚掌来发力的。我们看到示范者蹬地的同时,整个身体稍稍向前迎,而手腕的位置相对靠后,此时身体的已经准备好全力释放。图B9中,在触球的瞬间,两腿完全蹬起,两脚稍稍离地,同时腹部挺直,力量从脚下瞬间传递到手臂上。而前臂、手腕突然向外展开,将全身的力量传递到球体上。

初学者在练习反手拉下旋时,必须注重腿部和腹部的运用,在蹬地的过程中一定要突然,使力量更加集中。从引拍过程到最终的击球过程,腰部还起到了支撑作用,使腿部和上半身形成一个整体。很多爱好者会过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腿部,这样会导致身体重心向后坐,上半身过于直立,而腰部无法用力,这就形成了上、下半身脱节的情况。

在挺腹的时候,动作幅度不宜过大,不能形成“挺肚子”的姿势。腹部挺出要跟随腿部蹬地的动作,要有爆发力,要突然,还要保证身体不能后仰。

注意肌肉的收紧与放松

要想集中释放爆发力,必须要掌握肌肉紧张与放松的技巧。业余爱好者在反手拉球时会出现两个最主要的问题:第一,手臂肌肉过于放松,挥拍击球的速度过于平缓,这样就无法将身体的力量传递到手臂上,无法产生足够的爆发力;第二,手臂肌肉过于紧张,从引拍的过程中就开始僵硬,全身的力量都被前臂的肌肉“锁”住了,因此也无法产生足够的力量。

从组图B5-7中,我们可以看到示范者的前臂肌肉是十分放松的状态。在击球时,前臂的肌肉突然紧张(图B9),在击球后,前臂的肌肉瞬间放松(图B10)。其实,无论正手拉球还是反手拉球,手臂都是放松-->紧张-->放松的过程,手臂的发力是释放全身爆发力的最后一个环节,这个过程要与腿部蹬地和挺腹保持同步,高水平运动员还可以通过手腕、手指的发力,提高整体的力量,增强旋转。

业余爱好者在练习的过程中,应该更多体会身体发力的过程,提高整体发力的协调性。在初学的过程中,可以先放大腿部蹬地的动作,适当加大手臂外展的幅度,然后再慢慢调整,使爆发力更加集中。手臂肌肉的收紧与放松不仅可以提高击球质量,还可以加快还原的速度,实现快速衔接。

反手拉前冲弧圈

我们经常能看到国外顶尖高手可以用反手发力拉前冲弧圈,对于这项技术,我们在平时的训练中相对比较薄弱,但反手发力拉的要点并不难掌握。反手拉球时,由于手臂的行程较短,因此不像正手拉球那样,可以完全利用整个手臂,击球的质量难以与正手暴冲相比。

反手拉前冲弧圈的技术动作与拉高吊弧圈有一些区别:

击球点较早。反手拉前冲弧圈的击球点通常在来球的上升后期或下降初期,由于击球点较早,来球的旋转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因此在拉球时可以更多地撞击,提高回球的速度和力量。

发力更加向前。在前点击球,来球的高度相对较高,这样更容易向前发力,压低回球的弧线高度,体现出速度优势。

最大限度地借力。在来球的上升后期击球,可以很容易地借用来球的力量,加之自身的发力,使回球具有更大的力量。

腰部有从左向右的转动动作。

通常我们在反手拉球时,几乎都是利用腹部的力量,靠挺腹动作释放身体的爆发力。而当反手拉前冲弧圈时,为了提高击球力量,我们可以适当加入腰部水平转动的动作,再配合挺腹的动作,增加身体的力量。此外,引拍时,腰部先向左侧转动,可以使球拍远离来球,这样就增加了力臂的长度,在击球时可以增大击球的力量。

在练习反手拉前冲弧圈时,由于动作幅度稍大,因此必须保证重心的稳定性。我们可以适当增大两脚间的间距,在引拍时,可以先将左脚稍稍后撤,使右脚在前,这样可以增大球拍与来球之间的距离,利于积蓄力量。在击球时,起手位置可以稍稍高一些,要注意调节拍形,根据来球的旋转,调整向上摩擦和向前发力的比例,确保回球可以过网,同时还要保证低平的弧线。在调节摩擦时,我们可以利用手腕动作来调整弧线。当向上摩擦时,一旦感觉回球的高度已经快要达到网高的时候,利用手腕向前压的动作来压低弧线高度。击球后,左脚要随着腰部的转动向前一带,转换到左脚在前的站位。在整个击球过程中,上半身要保持稍稍前倾的姿态,身体紧凑而不紧张,注意手臂肌肉收紧和放松的过程。

练习反手拉下旋的注意事项

反手拉下旋球的技术动作相对稳定,由于击球时手臂的动作不能像正手拉球那样大幅度伸展,因此整体的动作幅度较小。因此我们在练习时要注重集中爆发力,保证充分摩擦。

练习时,站位可以稍稍远离球台,保证击球空间,身体尽量平行于球台端线。引拍时,收腹的幅度可以放大,前臂向怀中内收,并充分放松。由于在第一板下旋进攻时,没有过多的时间采用并步调整站位,因此更多的是依靠跨步,小范围快速移动,注意在移动的过程中同时引拍。

在多球训练时,要保证每个动作协调一致,抓住来球的下降初期击球。在触球瞬间,不要将手臂的肌肉过于收紧,尽量延长摩擦球的时间,有意识地制造弧线。在摩擦球的过程中,手腕的作用十分重要。很多爱好者的手腕过于松驰,在转动时,幅度过大,导致手腕和手臂脱节,无法顶住来球。因此在初学时,手腕的转动幅度一定要小一些,发力不要过猛,应当配合前臂的动作而转动,相对柔和地去击球。

横板反手台内拉下旋

反手台内拉球是一项非常先进的进攻技术。从前我们讲过反手台内侧拧技术,而侧拧技术就是反手台内拉球的一种方式。练习反手台内拉球相对简单,由于来球的速度相对较慢,击球位置集中在台内,因此对来球的具体落点、旋转的判断会更加容易。反手台内拉球更加注重腹部和手臂、手腕动作的运用,所以在练习的过程中,一定要提高控球能力,掌握制造弧线的方法。

上步要稳,充分收腹

击球前,首先要判断出来球弧线的长度,一旦发现对方回球稍短,则应该立即上步,使身体压向球台。通常,当来球的角度不太刁钻的时候,我们可以上右腿迎前;如果来球的角度很刁钻,接近反手位侧边线,则可以上左腿迎前。上步的目的是为了让身体接近来球,并将身体正对来球。

上步时请注意充分将腹部内收,这样可以让前臂自由活动,有充分的击球空间。充分内收腹部,还可以降低身体重心,保持身体的稳定性。

很多业余爱好者在上步时总是步幅过大,经常出现上步过度的情况,这样反而被来球顶住,无法完整做出击球动作。如图D4,上步时,根据来球的长短,先向前迈一小步,用右脚的脚跟着地,然后再将身体重心压向右腿。从图D2—5可以看出,上步时的节奏非常平稳,身体重心的高度起伏并不大,这是保证稳健击球的前提。

引拍时,肘部指向身体外侧

击球前的引拍与上步同时进行。当来球将要落台时,首先压低身体重心,前臂和手腕向怀中内收,同时将肘部指向身体外侧,这种准备动作与反手侧拧几乎一致。如图D5—6中,在内收前臂的同时,腰部从右向左转动。转腰的目的有两个:第一,可以充分让出击球空间,有利于找到更准确的击球点;第二,在击球时可以充分利用腰腹的力量,提高回球的威胁。

肘部指向身体外侧至关重要,在击球时,肘部相当于一个支点,前臂可以有足够的空间外展,并且可以很容易地发力。如果肘部没有指向身体侧面,则手臂与身体之间的间距过小,有一种夹住胳膊的感觉,这样在击球时大臂会自然向前送出,前臂的爆发力无法释放,因此导致击球无力,回球缺乏稳定性。

加强手腕爆发力,增强摩擦

从图D6中可以看到,在肘部指向外侧的同时,手腕大幅度地向身体内侧转动。反手台内拉球时,手腕不仅仅起到摩擦和控制回球弧线的作用,手腕的爆发力是提高回球威胁的重要环节。在引拍阶段,手腕内收之后的位置应当处于球台上方,以便快速、准确地找到击球点。击球时,在大臂首先稍稍向前迎,保证在来球的最高点击球。在触球瞬间,前臂以肘部为轴向外侧展开,同时手腕突然外展,释放身体的爆发力。

我们在运用手腕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手腕外展的幅度不宜过大,否则就会出现手腕甩动的现象,这样无法很好地控制力量,还会导致摩擦过度,无法控制弧线。

如图D5-8中所示,完整的击球动作要依靠腰部、腹部、前臂、手腕的共同发力。虽然是在台内击球,但不能仅仅依靠手臂的力量击球。很多爱好者总觉得来球太短,因此会下意识地用手腕动作去挑打,但是单纯依靠手腕的动作很难发力,而且无法顶住来球。此外,手腕动作过于灵活,则无法精确调整触球部位。通常在反手台内拉球时,要触球中部偏左的部位,这样可以抵消来球的部分力量,还可以使回球具有一定程度的侧旋,使回球弧线更为稳定。

反手拉球后的衔接套路

反手拉下旋通常是第一板进攻的重要手段。将下旋转换为上旋之后,随后基本上是以进攻为主的主动相持套路,这就要求我们具有连续进攻的能力。对业余爱好者来说,我们可以设计一些简单实用的套路,力争在短时间内占据绝对主动。

反手拉下旋后,接反手快撕。

这个套路的重点是,自己第一板拉下旋球的质量不太高,而对方的防守质量较高的时候。通常,我们第一板拉下旋球以高吊弧圈为主,力求稳健,这样就难以发挥速度和力量优势,有时候我们对击球点的把握不到位,就会使回球的旋转、速度、力量缺乏威胁。一旦对方是有准备的防守,那自己的进攻就很难占据主动。此时,我们应该迅速还原,调整好站位,可以稍稍向后退半步,做好快速相持的准备。如果对方防守的质量较高,通常对方的这板球,力量会比较大,速度也会比较快,多压制自己的反手位。我们面对这们的来球不用慌张,可以充分借用来球的力量,迎球快撕。这样不但可以加快回球的节奏,还可以在线路上灵活变化。反手快撕时,自己不要发力过大,应该以巧为主,只要能拉出一定的旋转即可。只需这一板球,就可以起到变被动为主动的作用。

反手拉下旋后,侧身正手拉。

运用这个套路的前提是第一板反手拉下旋一定要具有质量,尽量让对方的防守出现失误。反手拉球有两种方式:第一就是快拉,在来球的上升后期击球,在击球落点上可以压住对方的反手大角,迫使对方防守质量下降,然后果断退后一步,侧身发力冲。第二是加转拉,在来球的下降初期击球,触球的瞬间要注重突然性,把球拉转。即使对方有准备地防守,质量也不会很高,此时可以果断侧身连续进攻。

反手拉后再侧身,其实是比较冒险的一种行为,为了能让对方的防守回球到自己的反手位,就要在第一板拉球时做文章。假设这板球拉到对方的正手位,那对方往往会下意识地防守斜线,如果自己贸然侧身,反而会扑空。因此第一板拉球可以盯住对方的反手大角,而且击球时要突然出手,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通常,有两板连续高质量的进攻,就已经可以决定这一分的胜负了。

反手拉下旋后,正手发力拉。这个套路的应用最为广泛。当自己第一板进攻的质量不是很高时,对方防守的落点是不容易预测的。因此在进攻后,我们要做好主动连续相持的准备。无论对方防守到任何落点,我们都要在第一板拉球后保证快速还原,尽量移动到球台中线附近,这样就可以照顾到正反手两个大角的来球。在第一板进攻时,我们可以压制对方的中路和正手位,对方在防守时下意识打斜线的几率会比较高,因此我们在第二板进攻时,可以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到正手位,果断发力拉。如果第一板压制对方中路,对方防守的线路也多会回球到我们的中路位置,对付这板来球,我们可以果断采用正手回击,增加威胁性。

总之,反手抢先进攻后,我们都应该注意及时还原,并适当向后退一步,以便有足够的准备时间进行连续进攻。第一板进攻的质量决定了后续的战术套路,但只要是有目的的进攻,就会有更多的机会按照自己实现预定的套路来实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