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60年代初到80年代初中部内陆省动员能力 | SONICBBS

 老黄牛的书馆 2016-06-24
60年代以后,中国面临北方苏联和南方美国在越南的威胁,调整了军事战略和布局。根据当时的形势,中部地区不沿边沿海的省主要是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这五个,分属四个战略区,但是都属于内陆省份。

按照总参对四川最大动员规模的比例,60年代初期,战时四川需动员53个步兵师,以上五个省的人口相当于四川的3倍左右(当时的四川还包括现在的重庆),定位战时动员150个步兵师。

这150个步兵师按照1962年北甲和南甲两种编制,比例约为一半对一半。每个师按照3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编制,一共需约500个步兵团(连机动数),160个炮兵团(4营制),150个师部,150个师后勤。

平时不编师部和师后勤机关,所有的步兵团和炮兵团按军分区基干团形式存在,即660个步兵和炮兵基干团,每团仅编制少量机关,武装部干部占多数。团属各营和团炮兵、团后勤都以民兵基干营形式存在。但是这些基干营与普通的基干民兵营不同,即按编制人数100%的配发武器和弹药携运行基数,储备全部的被服药品器材,储备和预编相应编制的车辆和骡马(含鞍具、驮具、挽具等),每个基干团约3000人,基干炮兵团约2000人,师部及直属队、师后勤各2000人,每个师约15000人。

按照编制表,这150个师约需要编制30万名营以下干部(含营干),主要由专武干部、退伍干部和退伍士兵预提等组成。

按照预案,一旦北方、南方或者东南(美支持蒋帮窜犯福建、浙东、粤东等)战事爆发,内陆这五个省迅速搭建150个步兵师师机关和师后勤,配备干部,基干团以拉练形式集结点验待命。如战事持续一个月以上,并有扩大的迹象,这150个步兵师转为现役步兵师,授予师团番号,按战局发展,向各自预定战场开进展开,同时由省军区、军校等扩编改组而成的30个军部组成,每个新军部辖1个常备省军区独立师和2个新编师,除编入新军部的师外,其他的新编师分别以独立师名义列入省军区和军区战斗序列,等待命令。

同时多编的50个步兵团列入各军分区作为机动力量。

这样大战一旦开打三个月内,连同常备步兵师、边海防省区动员师、内陆动员师等,全军共编660个左右步兵师,200个左右步兵军,60个左右兵团。

苏联进攻北方的话,即便打垮了我军现有的15个军,我军也能迅速补充,只要交通干线仍然畅通,就可以源源不断的投入新的生力军。由于南方和东南战场范围和地形地貌所限,即便大战,也不能一次投入过多兵力。所以军委把我军陆军战时最大总兵力定位500个左右步兵师还是考虑周详的。
抗战时期,国民党军达到334个步兵骑兵师,内战结束的时候我军拥有242个步兵师。

抗战时,国民党军大约100个步兵军,40个集团军。内战结束时我军大约57个步兵军,19个兵团。

60-80年代,如果全国总动员500个步兵师,那么步兵军的数量可能不会超过100个,兵团的数量不会超过40个。因为我军的战区和省军区都会有直辖的步兵师。

按照50年代苏军顾问确定的战时动员和扩编方案,战时步兵师根据苏联的经验,大多数不需要编制太多人员和装备,只要师团机关有保障,7000-9000人的步兵师就可以满足需要了。

战时需要三种步兵师,前线甲种攻击步兵师,编制人数13000人(多数时间能保障10000人以上)左右,前线普通步兵师,编制人数9000人左右(多数时间能保障7000人以上),后方预备步兵师,编制人数15000人以上。

前线步兵军编3-4个步兵师,兵团编2-4个步兵军,最小的兵团编2个步兵军另1个步兵师,最大的兵团可以编4个步兵军,12-15个步兵师。

战时军区同时兼方面军,小的军区有1-2个兵团,大的军区拥有5-7个兵团,根据苏联和抗战的经验,战时最大的军区拥有的步兵师数量不超过60个。这样分析,全军战时500个步兵师存量还是有点过多。

可以将一部分步兵师改为训练和补充单位,即补训师,后方警卫师,以及兵种师。

对苏作战,防御僵持阶段,机动步兵部队并不是战场唯一的主要力量,守备师是抗击苏军一线进攻的承受者,除了加强充实一线守备师外,还可以将普通步兵师加强炮兵、工兵等兵种后,组成野战守备师迟滞苏军的攻势。

对苏反击作战,步兵部队再多也没啥大作用,还是要在后边编练更多的坦克师、机械化师,组成装甲机械化集群,跟苏军硬碰硬。而坦克师、机械化师的组建、训练、装备等,都不是短时间能完成的。所以对苏作战还是要依靠核武器和国际干预,不能长期化。
*******************************************
60到80年代,想对抗苏军的进攻,除了大量组建步兵师外,想有大量坦克可供使用,有点不切实际。原因很简单,根本就没有那么多的坦克。自中苏关系破裂,中国就不可能再进口苏式坦克,只能依靠自己的工厂生产坦克,可是想把坦克的产量提高到满意要求的水平可不容易。

60年代,坦克师的增加,实际是把步兵师的坦克团抽调集中才完成的,各坦克师在当时可是缺编大量坦克的,全军缺编量达千辆以上,当时的坦克团一个团才80辆坦克,且有相当数量是T34。

不要忘了,不久要组建新的坦克部队,还有替换旧式坦克的问题,建国之被引进的大量苏式坦克装备,不仅不能适应60年代以后的战争,而且到了70年代时,差不多也到了使用寿命的尽头,某些部队中的T34一直被使用到80年后期才被新坦克代替。
************************************
按照冷战时期苏联叛逃军官出版苏军内幕,还有moddog介绍的情况,与冷战时期苏联体系国家/华约等国相比.中国在航空兵/装甲兵建设和训练领域与苏联差距是极大的.就是冷战时期德国等欧洲北约国家,相比苏联在兵役制度上也有很多缺陷.

步兵,实战发挥受步兵影响很大的炮兵是毛时代唯一的强项.

装甲机械化部队,即便拥有与苏联数量性能相当的装甲力量也很难说有胜算.北约也是到了"有人说..."的时代也才有了抗衡苏联的初步把握.
*************************************
作为翻过全本英语版苏军内幕的人表示,全书中提到中国的主要内容就是担心百万知青杀过来,因此组建了筑垒部队(使用埋下的坦克)和武直部队
同时作者坚信中国会转舵向南横扫澳大利亚来解决人口和资源问题,西伯利亚太冷了啥都干不了

最后如果这书你不选择性采用的话,苏军应该是每两个里就有一个想叛逃的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