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學案例 日期:2011年1月21日 時間:35分鐘 地點:香港漢華中學 學生:中一年級 教師:王愛娣 教學過程: 中國歷代文人,寫了不少春花秋月的詩文,卻很少有夏天的影子,因為有閒情逸致的人大多不喜歡烈日炎炎的夏天。而作者梁衡卻以獨特的視角,寫出了夏季特有的景致,為我們呈現了一篇優美的散文《夏感》,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它。 板書課題:夏感 梁衡 一、整體把握 學習重點:文章寫了什麼? (一)朗讀全文 (二)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把各段內容說給大家聽聽。 開 課文中間三段分別從哪三個方面寫出作者對夏天的獨特感受: 第2段:夏天的氣勢 第3段:夏天的色彩 第4段:夏天的旋律 結 (三)5個自然段在內容上有什麼聯繫,即它們是怎樣組成一篇文章的? 開頭:概括夏天緊張、熱烈、急促的特點,總領下文。(獨句段 醒目突出) 中間:具體細緻地描寫了夏天景物的生長及農民的辛苦勞作。(主體) 結尾:在前三段基礎上,直接抒情,表達讚美夏天的感情。(總結 提升) 二、品味欣賞 學習重點:文章怎麼寫的? 作者運用了哪些精彩的詞語和句子,讓我們對夏天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請同學上黑板寫出這些詞語和句子。 默讀第2段:夏天的氣勢。 (山坡上的)細草:芊芊 (林帶上的)綠煙:淡淡 凝成 黛色(變化過程);長牆(比喻) (蜂蝶換成)蟬兒:輕飛曼舞(擬人);潛(擬人) (火紅的)太陽:烘烤 麥浪:翻滾(寫實);撲打(擬人);像一艘艘的艦船(比喻) 那春天的靈秀之氣經過半年的積蓄,這時已釀成一種磅礴之勢,在田野上滾動,在天地間升騰。 這裏的“積蓄”和“釀成”照應了本段第一句中的哪個詞語?——“終於”,這個“終於”包含著哪些意思?(既有行動上的積蓄,也有時間裏的等待)朗讀第2段,注意重讀音節(修飾語和動詞)。 默讀第3段:夏天的色彩。 這一段裏,哪些詞語和句子寫得很精彩? 春之色為冷的綠,如碧波,如嫩竹,貯滿希望之情; 秋之色為熱的赤,如夕陽,如紅葉,標誌著事物的終極。 夏天——收穫之已有而希望還未盡,正是一個承前啟後、生命交替的旺季。 前兩個句子,好在哪里?結構整齊,對應工整,春與秋,冷與熱,碧波對夕陽,嫩竹對紅葉,色彩也很美。 默讀第4段:夏天的旋律。 這一段裏,哪些詞語和句子用得好,突出了夏天緊張的旋律? 動詞準確生動,表現了農民勞作之辛苦: 揮、彎、流、想、想、聽聽、看看、趕快 作者用一句話總結農民的辛苦,是哪一句話? “他們的肩上挑著夏秋兩季。” 朗讀這幾個句子,注意這些動詞一定要重讀。 三、問題探討 學習重點:為什麼寫?(問題和價值) 問題引導: 1、讀完這篇文章,你有沒有發現問題? 作者寫秋之色,認為它標誌著事物的終極。注解裏寫著“終極”意思是“最後的終點”,這個詞語用得恰當嗎?秋天的事物是最後的終點嗎?可不可以把它改為其他的詞語,比如“成熟”或“老熟”? 第3段開頭說“夏天的色彩是金黃的”,後面又說“綠葉的棉苗”,“匍匐前進的瓜秧”,這分明是綠色的,前後是否自相矛盾了?怎麼解釋這個矛盾? 提示:作者說“按繪畫的觀點,這大約有其中的道理”這句話說的是什麼意思。 你們之中有精通美術繪畫的同學嗎?美術上所講的三原色——紅、黃、藍(青),它們是自然界中原有的三種顏色,它們是自然存在的,無須調配。這三種顏色任意調配,便組成各種不同的色彩: 紅+藍=紫 紅+黃=橙 黃+藍=綠 哦,原來如此。作者所說的這個黃色,實際上指的是自然界三原色的那個中間色,“夏正當春華秋實之間,自然應了這中性的黃色”。 2、從這篇文章裏,你學到了哪些有價值的東西呢? 參考答案:第一,作者細緻觀察後,發現了夏天的景物不同於春秋季節的特點;第二,用精彩的詞語和句子,描繪了夏天美麗的景物,寫出內心的感動;第三,作者把寫農民的辛苦勞作放在第4段是有用意的,從寫夏天的景物開始,到寫夏天的色彩,最後再寫農民的辛苦勞作,在意思上有一層層遞進的關係,在感情上一步步上揚,最後直接表達對夏天熱愛和讚美的感情。 同學們,我們生在香港,一年中擁有漫長的夏天。不要以為夏天悶熱,煩躁,就放棄對美的發現。炎炎夏日,無論是在作者梁衡生活過的北方黃土地上,還是在香港繁華熱鬧的街頭,都有很多很多不辭辛勞、艱苦勞作的人們,我應該去理解、尊重他們的勞動,以及他們用勞動創造的美。 四、佈置作業 以“香港的夏天”為標題,寫一篇作文,500字左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