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行文之“理”与 战国时期,是社会的乱世,但却是文化繁荣的盛世,百家争鸣的自由文化创造局面仍在延续,而其中墨家“兼爱非攻”的政治主张在诸侯国产生了重大影响,甚至在韩非的时代,仍被称为显学。而孟子作为儒家的信仰者与传承者,深深感受到传承与弘扬儒学而来自其它学家及儒家内部分裂所带来的巨大压力,但他对儒家学说的充分自信及自我高深的道德修养与其“迫不得已”而好辩、善辩性格得到了巧妙地配合,对异端思想表现出强烈的排斥性和批判性,同时也与儒家内部的不同倾向进行直接对话,理由心生,气由势造。理即孟子的学说主张,势即是孟子行文阐述时所体现的“浩然之气”。正因孟子对自身学说的充分自信,对自我道德追求的严格要求,以“理”为核心,“天下虽大,唯我独尊”的“浩然之气”才得以自然流露,才敢在战国群雄之中呐喊“仁者无敌于天下”的豪言壮志。本文将以《孟子·尽心篇》为例,从“理”、“势”、“理与势”的联系三方面角度,说明《孟子》行文之“理”与“势”。 一、《孟子》行文之“理” 亚圣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若是说孔子奠儒家理论之基,那么孟子则是为儒家学说巩基添瓦之功臣。孟子在继承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上,不仅反驳了儒家思想内的不同倾向,更弘扬和深入发展了儒家学说,《尽心篇》更多的提及了孟子在人性论方面的建树——性善论。下面,我们就以《孟子·尽心篇》为例,着重说明孟子“性善论”之理。 (一)尽心养性的内容之“理” 《孟子.尽心篇》第一章开篇提及: “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寿不腻,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孟子在开篇即高屋建瓴,提出了性善论中极其重要的核心观点——“尽心知性知天”及“存心养性事天”。一是通过“尽心”、“知性”、“知天”的认识过程,达到“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孟子相信,人性中本有向善的一面,皆不缺“善端”,仁义礼智信均已根植在人心,君子所需做的则是“尽心”,扩充自己的善心,强调自身修养,自能“知性”,而知其性,则知天矣。 另一则是通过“存心”、“养性”、“事天”的实践过程,实现人格的道德完善。孔孟二者均信天命,但孟子更进一步发展了孔子的学说。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并非消极地等待天命的安排,而是更多地强调“为己之学”。“存其心,养其性”,孟子更多地强调内心修养,要求以个体的道德自律来立命,从而“事天”,这极大地突出了个体的人格价值和所担负的历史使命和道德使命。 (二)修身立命的途径之“理” 性善论无疑是孟子对于儒家思想的一个极大的贡献,它使得修身立命不再局限于士人,而是进而扩大范围,希望也能给予社会与下层人民这一“改造途径”。钱穆先生在《孟子要略》中曾指出,孟子的性善论包括两层意义:一是启迪人们向上的自信;二是鞭促人们向上的努力,所言即是。例如,在《尽心篇上》第16节,孟子曾提及: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其所以异于深山之野人者几希。及其闻一善言,见一善行,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 三皇五帝之一的舜,初始也只是居深山之中不谙世事的野人,但等到他听到一句善言,看到一桩善行,那么向善之心便如滔滔江河,无可抵御。孟子的性善论,强化了心性理论作为整个理论体系的基础地位,该理论无疑具有开创性和奠基性,为后世儒家所继承并影响深远。它在对人的修养、自由认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人人皆可为尧舜”,内圣的维度由此开启。是以孟子言“万物皆备于我”。而孟子亦自言“我善养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正因其注重对仁义道德经久不懈的自我修养,“存其心,养其性”,无论是对自我的学说还是对自我的修养都严谨而自信,是以孟子的文章常使人感受到其情感之激越,气势之浩然。 (三)“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进步之“理” 孟子的性善论,在战国逐渐建立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的大环境下是何等的不凡,无论高高在上的“王侯将相”,还是低下无位的平民小卒,首先在人性上具有了平等地位,“人人皆可为尧舜”,众人并无人性的差别,而是由后天环境的不同影响造成的,这也就要求人要“存其心,养其性”,从而达到了解人的本性,才能知道天命,接受天命;同时还要求统治阶层用良好的教育来深入的人心,帮助人寻找失去的“良知”,进而要求统治阶层施行“仁政”,并告诫统治阶层,“不仁而得天下者,未之有也”。理由心生,气由势造。《孟子》行文的“浩然之气”激越恣肆,其核心来源便在于孟子“性善论”之理。(ZL文) 二、《孟子》行文之“势” 《孟子》所阐述的“性善论”是在战国纷争的社会中提出,企图给与社会及下层民众寻找到一种“改造途径”,为了实现其“仁治于天下”的政治理想,开启了其游说于诸侯之间、传教于市民之中、雄辩于四方的“政治旅途”,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位忧国忧民的伟人形象,但他最终却无法实现政治抱负而著书立说,将这一腔热血倾注于《孟子》一书,下面我们以《尽心篇》为例,分析孟子文章“势”之所在,感受其“感情充沛,气势雄健,锋芒毕露,犹江河直下,所向披靡”。 (一)自家学说开辟山河之“势” 孟子继承前人民本思想并加以升华,首次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政治主张,充分可定了人民群众在地位与作用,弱化国君在社会统治阶级中的作用,这是在当时风云变幻的政治大环境下,犹如滔滔江水,冲刷着逐渐形成的封建统治阶级政事岸堤,告诫统治阶层重视人民的力量,“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施政方针被历代王朝的统治者所接受。“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结晶,对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仍发挥着其强大的正能量,虽与孟子民本思想有所差别,但仍是一脉相承,其生命力之顽强可见而知;其次,“孟子赋予人性先天的道德内容,认为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但由于后天的环境影响,人们逐渐失去了善心。”这种在性善上无分高低贵贱而具有“平等性”一面的超人视野,古之贤王要好善若不然一样会被孟子并且要忘记自己权势地位,否则难逃“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窘状,这种藐视权贵、不畏不屈的精神气概又何尝不是一种宏大之“势”的体现?只有大眼界、大思想、大胸襟的思想家,才能跳出时代的局限,从微观入手而宏观把握发现这千古不变之“势”,开辟学说新天地的“理”, (二)自家学说为上的自信之“势” 理由心生、气由势造。“天下虽大,唯我(非个人而指学说)独尊”的霸气流露,是孟子学说“势”的另一种体现。《尽心篇》中“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孟子运用了辛辣的比喻及对比:杨朱的一毛不拔、墨子的秃顶而为是巧妙的比喻,而两者又形成鲜明的对比。对杨朱极端个人主义学说和墨子极端利他主义学说做出了猛烈的批评和辛辣的讽刺,使其所讽刺者滑稽可笑,而自家学说才是,就像是一副极具讽刺性的政治漫画,形象生动而又恰到好处。把当时的“显学”描绘的一文不值,大有“登高视蚁”的藐视、嘲笑与不屑,犹如一股秋风,扫落了其不赞同的“枯叶”,气势之强,犹如烈风击面。在孟子尽心章下中,孟子曰:“逃墨必归于杨,逃杨必归于儒。归,斯受之而已矣。今之与杨、墨辩者,如追放豚,既入其苙,又从而招之。又一次无情的打碎了杨朱、墨子学派的高尚镜子,这种儒家学派张扬的气场也让读者感受到归入其门下的必然选择性。“夫子之设科也,往者不追,来者不拒”,是孟子尽收天下英才而教具体体,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也是孟子对儒家学派施教育人能力的笃信,也是对自我能力的肯定。只有精神修养上具备自信之“势”的人,才敢在战国群雄之中呐喊“仁者无敌于天下”的政治主张,才敢无惧与百家辩论、无惧于儒家学派分支面对面的交锋,做一名自家学说维护者的勇猛“圣斗士”。 (三)自家学说表达的行文之“势” “孟子长于比喻。”在尽心章中多有体现。齐宣王想缩短丧期,孟子没有直接说好还是不好,而是借用“是犹或紾其兄臂”这样一个比喻阐述,说明不赞成其缩短丧期的好,使文章形象而生动、道理妙趣横生,而有王子想缩短丧期时却得到完全相反赞成答案,这种前后差别的对比,这也能看出孟子善于辩论的特点;以山间之路在于勤走道理为喻,人之善心在于勤用,路不用就会荒废而不在为路,善心不用就会褪去而失去“良知”,贴入生活、显于日常、易于理解,理论不在深奥难懂晦涩难解,而变得通俗易懂,这也是孟子文章行文流畅、言辞简约、言简意赅的一种表现。文中还排比对偶之句加强文章的气势,“口之于味也,目之于色也,耳之于声也,鼻之于臭也,四肢之于安佚也,性也,有命焉,君子不谓性也。仁之于父子也,义之于君臣也,礼之于宾主也,知之于贤者也,圣人之于天道也,命也,有性焉,君子不谓命也”,若决江河,沛然莫之能御也,兼有了战国纵横家文章的铺陈扬厉、气势纵横的特色。(STQ文) 三、《孟子》行文的理与势 孟子的“势”并不具有独立性,而是依附于“理”。孟子认为理高于势,不可“枉理从势”,要得势行理。 孟子认为“理高于势”,“古之贤王好善而忘势,古之贤士何独不然?乐其道而忘人之势,故王公不致敬尽礼,则不得亟见之;见且由不得亟,而况得而臣之乎”(《孟子·尽心上》)。孟子在这里已经揭示了“理高于势”的理念。孟子认为:“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盘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孟子·尽心下》)这集中表达了孟子“理高于势”的思想,表明了孟子对“势”的抑制态度,体现了孟子对“道”的自信。 孟子提出理高于势,尽管与儒家的德性伦理密切相关,但也可能受当时的环境所影响,因为当时天下并未归于一统,各国都需要借助士或“理”来博取声誉和切实的政治利益,因而倡导此论在当时并不会遭遇大的风险,这其实是“理尊于势”观念来源的事实方面,而德性伦理就是其来源的理论方面。理高于势是士大夫入世从政的精神支柱,是士大夫作为一个阶层要想体面地生存所必须具备的品质;是儒家 所以,孟子主张“势”需要借助于“理”来增强其合法性,而倾向于入世的“理”也需要借助于势来实现其理想,这就为理与势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CZY文) 参考文献: (1)王博《中国儒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第313~317页 (2)方勇《孟子》,中华书局,2010年,第2~5页,第226页 (3)参看熊健《略论_孟子_尽心篇中的为己之学》,《荆楚理工学院学报》,第28卷第五期,第222页 (4)参看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