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十种学生思维,会让你找不到好工作

 那种合奏的美 2016-06-24

我们当了近20年学生,形成了固有的思维模式。

许多我们认为是对的,也许是错的;许多我们认为重要的,也许恰恰的无关紧要的;许多被标榜的好行为,也许会引起别人的排斥。

然而社会如此残酷,老师会原谅你的错误,可是社会不会原谅你的错误。一起看看大学生的哪些思维模式,会让你与你理想的工作失之交臂......


只看眼前

这点应该是学生事情刚踏入工作的时候最容易犯的错误。

根本原因是学生时代一般都没钱也没太多眼界,所以开始挣钱了之后,觉得随便一些收入很容易满足,从而安定下来。我看到很多新毕业生在挑公司或者挑工作的时候,看得不是未来(趋势),而只看眼前。

举个例子,毕业生一般都是奔着500强的成名企业去的。因为这些企业实力雄厚,名声在外,工资也高。

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可能首先感到的就是安逸。“找到了一个好工作啦,还是有名的公司,以后终于可以安心了。”

其次这些企业本身人才济济,分配给你的任务自然是那些简单容易的,一旦你满足于眼前,你就会被out。

so看清以后发展的趋势非常重要,而且你在这个公司或者这个领域要起步之前就赶紧跳上去,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借势公司的成长。

竞争性思维

我们在学校里用排名来显示自己的优秀,久而久之形成了学习上的一种防备心理,生怕别人知道的比自己多,超过自己。

在职场中讲究的是合作共赢,横向的沟通和联系也是一个人竞争的重要侧面。

如何有效沟通不仅关系到个人机会得失,更关系到未来发展,通过增加对他人的了解,对组织的了解以及对自己的了解,在沟通中建立信任,完善工作,你的职业生涯才能更上一层楼。

如果一开始就带着竞争性思维和同事相处,相信你离被孤立的日子也不远了。

等待思维

多年的“填鸭式教学”让我们学会了等待学习的思维方式,老师给我们划出重点,我们回去自己复习迎接考试,而主动提出问题的人少之又少。

但是职场里的领导希望你主动一些,你最好去规划一些事情,同时有好的想法可以及时和他们反馈。

一般的领导只在你入职最开始的时候,像老师那样来给你布置作业,甚至还有些无微不至的关怀,但是最后希望都是你能够成长起,独当一面。

如果你依然选择等待接受,那么你将面对的是越来越压抑的职场生活。所以,做个有心人,学会自学,学会自己成长。缺水了自己浇些,缺阳光了也别指着别人为你挪地儿。

别人教你不是天经地义,自力更生是基本的职场法则。

不欠人情思维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别随便要人东西,要客气谦让。然后职场老鸟和新人之间常常发生这样的对话:

“我带了些小点心,要不要尝尝?”

“不用不用,我不饿,谢谢啦~”

其实这种例子在我们身边应该常常见到,大学里参加社团活动,如果有陌生的同学与你分享吃的,你们很可能因此而打开话匣子,从美食聊到家乡,甚至勾搭上一个妹子也不是不可能。

相反,如果你拒绝了,同学之间便少了一个认识的机会;而职场中,那些老鸟可能会觉得:这个人真不好相处,以后还是少打交道为妙。

其实道理是通用的,欠人情是你融入职场一个好机会。当然,一切都是有度的,不能什么好意都照单全收。

学习榜样思维

我们在学校里总是有各种学霸学神,父母老师常常拿着他们作为榜样让我们学习,所以我们就养成了寻找榜样并且学习榜样的思维。

这种思维带到职场,你看到别人讨好上司,关系融洽,也去学着谄媚上司;看到别人争抢邀功,推卸责任,也自吹自擂。

实际上没有这个必要。一个企业总有一个目标,而所有围着目标旋转的就是工作,你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拖公司后腿就好,那些办公室斗争并不能瞒得过领导,毕竟大多领导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

菜鸟耍的那点把戏哪瞒得过他们,只要不影响绩效就好了。

“打小报告”思维

如果你当过班级里的班长、课代表之类的应该没少打小报告吧?

有人说中国教育就是培养汉奸,让人啼笑皆非。不过你知道的,打小报告会让你获得老师的青睐,失去同学的信任。

在职场中,如果你常常打小报告,不仅会让领导认为你不务正业,而且会变得极不信任你。

要知道,没有一个领导会喜欢给自己惹麻烦的下属,一个常常打同事小报告的人,万一哪一天跟别人打了自己的小报告怎么办?

排斥“汉奸”是无国度无场合的。人们总喜欢用打小报告的方式来拉近自己与领导的关系,结果适得其反。

均衡发展思维

我们上学的时候,奖状上总写“某某同学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所以被评为“三好学生”,是所有家长眼中的好孩子。

然而步入职场与其“样样都通,样样不精”,还不如发展一技之长。

各部门分工明确,每份工作都需要专属的技能过硬。所以每个职场人士都有划定的职业领域。

你只需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强化你的优势,撇掉无关紧要的枝枝蔓蔓;学会钻研,学会突破,努力成为这个领域的专才,才可以顺利地脱颖而出。

完美主义思维

我们考试时总希望拿到100分,写论文总是精益求精,做过的题目总是检查一遍又一遍,不得不说这堪称“匠人”精神。

但是职场中并没有那么多时间容许你一遍遍的耗费精力达到完美。

职场上讲究二八法则,追求投入20%的精力产出80%的成果,因为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即使投入100%的精力,也不一定能将100%的成果收入囊中。这是一种折衷,用适度的妥协来达到最优分配。

总而言之,要效率,也要结果,更要质量。领导不关心过程,只要结果。

“学历代表能力”思维

老师总是偏心学习好的学生,因为他们优秀;公司招人也要看学历,因为学历代表能力。其实不然。

本身就不认同学历代表能力这一回事,诚然学历确实是一块敲门砖,公司设置了高门槛可以为他们节省了挑选人才的时间成本,精力成本。但是不能因此灰心,其实你敢于尝试,结果总是能超出你的意料之外。

而且进入公司会先有一个实习期,这个期间,领导会观察你们的工作态度,能力等,没有人会再考虑学历这个问题。

因为有能力的人才能为公司带来效益,学历只是一张纸,它代表了你在学校时的名词,而不是职场中的能力。

“无战略”思维

我们出生之后几乎20年内的路都是预设好了,上学,上学,上学,考大学!我们不需要战略,不需要选择,这是制度为我们定好的路,跟着大方向走总是没错。

而进入职场,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正确的选择关系到你未来的职业发展。不要机械式地做被分配的活,而是自己主动规划自己的任务和要后续锻炼和进步的方向。

如果你想做销售,你以前有过经验吗?如果你想做HR,你知道六大模块吗?如果你想做产品运营,你知道H5吗?找到自己适合的位置,才能施展才华。

我们未曾费心做过选择,更不用说 找准目标,我们忙着做无目的的努力和随波逐流的选择,缺乏清醒的规划,经历着青春的迷茫, 于是在自以为的勤奋中逐渐碌碌无为且怨天尤人。这时,有战略的职场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