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血虚水盛一词时常见诸中医杂志以及报刊,部分学者用之指导中医临床,但文献对此却少有深入探讨。笔者有幸跟师国内经方大师冯世纶教授,常听老师提及此词。本文仅以笔者跟师所学结合自己临证体会对血虚水盛一词的由来、内涵、该证候产生的原因、以及治法方药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一、名词由来 血虚水盛一词,由冯世纶教授首先提出,在2001年出版的《中医临床家· 胡希恕》中冯世纶教授总结胡希恕论治肝炎、肝硬变经验时提到“有关肝硬化、肝腹水的论治……胡老认为,该病主要是气虚血虚,血虚水盛”,明确提出了“血虚水盛”一词。之后其在2002年中国医药学报的一篇“如何诊治慢性前列腺炎”的文章中,也提出了“津血虚而水湿盛”,2004年的一篇“慢性肾炎如何辨治”中提到“血虚水盛病厥阴,养血利水正能康”。此后一些学者以及冯世纶教授弟子在报刊上引用该词,而使得该名词出现的频率逐渐增多。 二、名词内涵 血虚指的是津血不足,水盛指的是痰饮内盛,按常法分析,津血与水饮俱属阴,津血不足与痰饮内盛似乎不应同时出现,可临床上常常有阴血不足而痰饮内盛并见的现象。医圣张仲景治疗阴虚水饮证有猪苓汤之先例,当代有学者认为临床存在阴虚痰饮证,有学者在总结王孟英《回春录》以及自己临证经验时也认为咳嗽有阴虚与痰饮并见者。因此作为一个临床病理现象血虚水盛的确客观存在,值得我们探讨。 三、产生原因 按冯世纶教授观点,正常生理上血与水成比例,二者是矛盾的双方,血虚则水盛,笔者认为此二者有类李东垣气虚发热之“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究其原因,概由于太阴虚寒所致。水谷进入人体,本该化为气血津液,荣养周身。若太阴虚寒,则水谷不归正化,反聚痰成饮,致水饮内生。因此形成一方面气血生化不足而见阴亏血少,另一方面水湿停聚而痰饮内盛。有学者认为阴虚痰饮证,有以下二方面成因:(1) 饮虽为阴邪,始起多由于阳虚阴盛,然病久阳损及阴,而见阴虚或阴阳两虚与痰饮并存之证。痰饮咳嗽患者通常病势绵延,由于长年大量痰液排出,耗伤阴液;或寒邪久郁化热,或反复感受风热燥邪,热伤肺阴;或化痰过用温燥之药、祛邪过用辛散之品,日久伤阴。此为金不生水,肾阴亦亏。(2)素体阴虚火旺,上迫于肺,肺气热煎熬津液凝结为痰。尽管医家对此类病理产生原因见仁见智,但共同之处就是均认为痰饮水湿与阴血亏虚并不悖逆,可以并见。津血不足,血不养心则临床可见心慌、失眠,阴津不足则口干、便干,苔剥,脉细。水饮盛可见咳嗽、白痰、胃脘动悸、恶心纳差、喉中痰鸣、泛吐清水、头晕、口干不欲饮、尿少、心下满、吞酸、水肿等,苔白腻,脉弦或滑。总体而言血虚水盛属里虚寒,六经辨证当属太阴病,但由于津血虚而容易出现虚热,如口干,耳鸣,面赤等,而水饮原乎里虚寒,故临证表现常寒热错杂,尤以上热下寒为多见,故厥阴病临床亦不鲜见。他如水饮化热兼有阳明者也可见到。 四、治法方药 血虚水盛既有津血不足,又兼水饮内盛,故治疗当扶正祛邪,养血利水实为正治之法。当然若纯系太阴病,又当根据仲景之“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合用温补之法;若寒热错杂,病在厥阴者当寒热并调,具体方药有: 当归芍药散:此为治疗血虚水盛之代表方药,出自《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篇》“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方中有三血药:当归、白芍、川芎养血,有三水药:茯苓、泽泻、白术利水。该方适合的患者形体可胖可瘦,舌苔多腻,舌质可暗,舌体多胖大。病兼少阳可合用四逆散或小柴胡汤,胃虚饮停可合用茯苓饮。笔者曾以该方合用四逆散治疗经期哮喘、合茯苓饮治疗水肿皆有效验。 猪苓汤:出自《伤寒论》,“若脉浮,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方中猪苓、茯苓、泽泻、滑石利水,阿胶养血滋阴。治疗阴血不足,水热互结之证。与当归芍药散相比,本方利水有余而养血不足。 金水六君煎:出自《景岳全书》,本方可“治肺肾虚寒,水泛为痰,及年迈阴虚、气血不足外受风寒,咳嗽呕恶多痰,喘急等证”。“阴气不足,多痰兼燥而咳者,金水六君煎”,“凡属阴虚血少,或脾肺虚寒之辈,则最易感邪。但察其脉体稍弱,胸膈无滞,或肾气不足,水泛为痰,或心嘈呕恶,饥不欲食,或年及中衰,血气虚弱而咳嗽不能愈者,悉宜金水六君煎加减主之”,“若虚在阴分水泛为痰而呕吐者,宜金水六君煎”。既往每读景岳论该方治疗之时常感困惑,按中医理论虚寒当属阳虚,如何又说阴虚血少呢?今以六经理论分析,当属于里虚寒而津血不足,痰饮内盛,十分清楚。方中以二陈汤(陈皮、半夏、茯苓、生姜、炙甘草)化痰饮,用熟地、当归养阴血,与当归芍药散何其相类,故笔者认为该方亦为治疗血虚水盛之方。 五、应用举例 1.张某,女,31岁。初诊:2008年9月3日。咳嗽憋气半年,咳稀白痰,流清涕,喷嚏,鼻痒,恶风冷,咽痛,便溏,口干,手足凉,月经血块多,舌淡苔白腻,脉细弦。西医诊断:咳嗽变异性哮喘。中医辨证:厥阴太阴合病,血虚水盛,为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方证 处方:柴胡 12g 黄芩 10g 天花粉 12g 桂枝 10g 干姜 10g 生龙牡各 15g 炙甘草 6g 当归 10g 白芍 10g 川芎6g 泽泻10g 苍术 12g 茯苓 12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一周后复诊见咽痛已,喷嚏流涕减少 1/3,气短好转,稀白痰,鼻痒明显减轻,大便如常,手足凉,尿频,舌淡红苔薄腻,脉细弦。前方再服7剂后,咳嗽气短缓解,喷嚏流涕 2~3 日发作一次,程度较前减轻。原方 7 剂善后。 按:首诊患者咽痛,口干,上有热;恶风冷,手足凉,便溏,下有寒;苔腻,咳白痰,水盛;口干,脉细,津血不足。寒热错杂,血虚水盛,属于厥阴太阴合病,投以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药证合拍,故取佳效。 2.张某,女,84岁,初诊:2008年9月14日。慢性支气管炎多年,平素吸烟,有股骨颈骨折史。半月前咳嗽加重于积水潭医院静点抗菌素之后纳差,体弱乏力,中医科会诊吃汤药 6 剂后腹泻。就诊时见形体瘦弱,面色萎黄,咳嗽,痰白粘难咯出,口干,胃脘胀满,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细滑尺弱。西医诊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辨证:太阳太 阴阳明合病,血虚水盛,为金水六君煎合苓桂术甘汤加生石膏方证。 处方:熟地 15g 当归 10g 陈皮 10g 清半夏 10g 茯苓 30g 桂枝 10g 白术 10g 炙甘草 6g 生石膏 30g 七剂水煎服,日一剂,早晚分服。 服药一周后咳嗽明显减轻,痰易咯出,家属再照原方抓药,连服半月,咳止,痰近乎无,胃脘无不适。 按:乏力,年高形瘦,面色萎黄,脉细,阴血不足;胃脘胀满,便溏,咳嗽白痰,苔白而腻,外邪里饮;口干,饮郁化热。病在太阳太阴阳明,故以金水六君煎养阴血化痰饮,合苓桂术甘汤解外化饮,加生石膏清阳明上热解凝。投药中鹄,因之取效甚捷。 参考文献 1冯世纶.中医临床家 胡希恕.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1:41 2冯世纶.如何诊治慢性前列腺炎.中国医药学报,2002,17(1):48 3冯世纶.慢性肾炎如何辨治.中国医药学报,2004,19(6):357-358 4朱砚萍.黄吉赓诊治痰饮咳嗽经验.中医文献杂志,2003,(3):43~44 5鲁兆麟.咳嗽有阴虚与痰饮并见者.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6,19(4):6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