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白芍赤芍的同源性及差异性 初探

 朱1971 2016-06-24

       基层队伍还年轻,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分享知识,传播文化,希望能为中医药行业做些力所能及的实实在在的事情。我们接受善意的意见和建议,拒绝恶意的妒忌与诋毁。


白芍赤芍的同源性及差异性初探

苏州卫校 刘逊

24411650@qq.com

白芍:

白芍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芍药Paeoniae  lactiflora  Pall.的干燥根。夏、秋二季采挖,洗净,除去头尾和细根,置沸水中煮后除去外皮或去皮后再煮,晒干。

白芍呈圆柱形,平直或稍弯曲,两端平截,长5?18cm,直径1?2. 5 c m。表面类白色或淡棕红色,光洁或有纵皱纹及细根痕,偶有残存的棕褐色外皮。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较平坦,类白色或微带棕红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气微,味微苦、酸。


赤芍:

赤芍为毛茛科(Ranunculaceae)植物芍药 Paeoniae  lactiflora  Pall.或川赤芍 Paeonia  veitchii  Lynch 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

赤芍呈圆柱形,稍弯曲,长5?40cm,直径0.5?3cm。表面棕褐色,粗糙,有纵沟和皱纹,并有须根痕和横长的皮孔样突起,有的外皮易脱落。质硬而脆,易折断,断面粉白色或粉红色,皮部窄,木部放射状紋理明显,有的有裂隙。气微香,味微苦、酸涩。


传统认为赤芍白芍的区别点:

1、花色:白花为白芍,赤花为赤芍。

2、根色:白根为白芍。赤根为赤芍。

3、形态:粗肥为白芍,细瘦为赤芍。

4、出产:家种为白芍,野生为赤芍。

5、时间:新产为白芍,年久为赤芍。

6、味道:味酸为白芍,味苦为赤芍。

7、炮制:去皮为白芍,不去皮为赤芍;暴晒为白芍,阴干为赤芍;煮用为白芍,生用为赤芍。

芍药的基源:

中国植物志中芍药组共8个种和6个变种,包括芍药与毛果芍药,芍药与毛果芍药的区别在于芍药心皮无毛,毛果芍药心皮密生柔毛。



FOC的修订:

中国植物志的英文版修订中(FOC)芍药组原产我国的有7个种、2个亚种,将毛果芍药P.lacti-floravar.trichocarpa归并为芍药P.lactifloraPall。





芍药的基源:

虽然白芍主产地栽培的很多是心皮被绒毛的类型,但各地栽培的芍药即不论心皮无毛或密生绒毛的类型均为芍药P. lactifloraPall.的栽培品种。赤芍,白芍均来源于芍药。


通常认为白芍来源于栽培品,野生品作赤芍,目前白芍主要栽培于安徽亳州、浙江磐安、四川中江和山东菏泽。



亳白芍:


杭白芍(网络)断面偏红:





赤芍黑白芍对比



赤芍性状:


赤芍不同断面:


赤芍产地:

赤芍分为山赤芍和京赤芍,京赤芍来源为芍药,市场主要分为内蒙,东北,海拉尔三个产区。海拉尔入口微甜,涩。东北货入口不甜,酸涩。山赤芍 先甜后酸味重,山赤芍来源较杂,产地有山西,甘肃,新疆等地,主要有草芍药,新疆芍药,块根芍药等品种。川赤芍主要在四川等西南省份流通,味苦甜 。

不同产地赤芍:








高龄白芍性状(≥10年)

高龄白芍不同部位根性状


高龄白芍不同加工方法性状


低龄栽培赤芍



高龄栽培赤芍


赤芍家种品,采用赤芍狗头(芍药芦头)进行无性繁殖, 赤芍的栽培品年限短的根外皮较平滑,皮孔明显,质重,气味弱,酸味重。9年的栽培赤芍多少呈现糟皮粉茬的特性。10年左右的白芍栽培品狗头部分多少呈现糟皮粉茬的特性,酸味较轻,但细根酸味较重。

赤芍白芍对比



白芍、赤芍的差异化:

不同株龄的赤芍,白芍性状特征存在一定变化。

  高龄白芍赤芍化

  低龄赤芍白芍化

影响赤芍、白芍分化的主要原因

  1水肥条件等外部环境

  2基因分化

  3生长年限


赤芍白芍含量差异:

赤芍,白芍在栽培过程中的变化是与植物的积累代谢以及结构变化相关的。

白芍样品中羟基苯甲酸和芍药内酯苷含量要高于赤芍。赤芍样品中芍药苷和苯甲酸含量高于白芍,栽培芍药簇晶数量明显比野生芍药少,淀粉含量高,赤芍横切面有年轮状结构。


白芍、赤芍同源性观点:

在一定条件下,白芍,赤芍是可以过渡的。赤芍、白芍之所以分化主要是野生性状,年老性状的体现。

问题:

   1、栽培赤芍的采收时间是多久?时间成本是否划算?

   2、赤芍在栽培过程中性状能否稳定遗传。是否会变为白芍?

   3、能否解决赤芍资源紧缺的问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