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廖世煌用经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医案3则

 quchungguo 2016-06-25
廖世煌,广州中医药大学金僵教研室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医临床和金匾教学工作40余年,具有较丰富的教学和临床经验,对金L有较深的造诣,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甲亢、甲瘤、肝炎、外感、发热、咳嗽、肠胃病、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内科杂病,著有《<金I要略)的辨证方法与临床运用》一书。现介绍廖教授运用经方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医案3则,以飨同道。
1病历摘要案
1.张某,女,51岁。初诊日期:2001年3月5日。主诉:四肢关节肿痛3年多,加重1个月。3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四肢小关节肿痛,晨僵,以后逐渐加重,出现双腕、肩、躁、髓关节亦痛,活动障碍。经中西药治疗,曾用强的松等,疼痛稍有减轻。3周前不明原因而病情加重,全身多处关节肿痛无力,晨僵明显,而且呈此起彼伏,恶风,头晕,汗多,食欲不振,体倦,大便澹,体温370},舌淡红苔白滑,脉沉细微滑。经检查双指关节肿,局部皮肤发暗,有压痛,腕、膝关节肿胀压痛,活动受限,触不热,自觉亦不甚热,面色眺白,下肢轻度浮肿。诊断:历节病(脾虚风湿证)。治法:益气固表,健脾除湿兼祛风。方用防己黄蔑汤合桂枝汤加减。处方:黄蔑15g,白术12g,汉防己6g,获荃10g,意该仁lOg,神曲12g,桂枝lOg,白芍lOg,防风lOg,砂仁lOg,川木瓜lOg,川草薛lOg,鸡血藤15g0 4剂,每日1剂,水煎服。外用南星止痛膏。
二诊:关节肿痛减轻明显,食增,恶风、汗出等症减轻,体力增加。效不更方,守上方服7剂。
三诊:诸症明显改善。口干不欲饮,睡眠欠佳,舌质转红,苔薄白,腰酸痛,眼花,耳鸣。此肝肾不足,心肾不交之象。改以四君子汤合祀菊地黄汤加减。
廖按:本病例是一个脾虚卫表不固兼有风邪的病例,类似情况临床屡见不鲜。其辨证要点在于:(1)有脾虚水湿盛于内外,如胃纳差、便澹、腹胀、体倦乏力、关节四肢肿,有明显晨僵,关节压痛,而无明显热感。(2)表虚。汗多恶风,短气。(3)关节疼痛而重,又有游走性痛。
案2.李某,男,48岁,湖南籍。初诊日期:2004年5月17日。
主诉:四肢多关节肿痛6年多,加重伴发热3个月。6年前就因四肢多个关节对称性肿痛而诊为类风关,一直用解热镇痛药及强的松治疗,1年前又出现胃肮痛,大便黑色,而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炎、上消化道出血,被迫逐渐停用激素,改用雷尼替丁、芬必得及中药治疗。3个月前开始出现发热,体温在37.80038.9℃之间,头痛头晕,失眠多梦,胃院微痛而胀,大便硬,一天一行,口干,食少体倦乏力。经中西药治疗无明显效果。人院2周,ESR108mm/h,RHF93IU/mL。其余各项免疫指标均高。经中西药治疗效欠佳。刻诊患者四肢关节红肿热痛,关节皮肤变暗,压痛明显,有晨僵,胃肮区有压痛,心烦失眠,口干,胃纳不振,大便转软但不爽,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诊断:历节病、胃肮痛(肝肾胃阴虚,脾湿兼痕);治法:养阴清热,健脾除湿,兼活血通络;方用犀角地黄汤合酸枣仁汤加减。处方:水牛角lOg,生地12g,丹皮9g,赤芍lOg,酸枣仁9g,知母lOg,黄柏lOg,白芍12g,救必应10g,慧茵仁15g,神曲lOg,阿胶ISg,牛膝12g,丹参1摊。4剂,每日1剂,水煎服。
二诊:睡眠、头晕、关节痛、胃院痛等好转,发热减轻,体温在37.40C}38℃之间。原方4剂。
三诊:大便较塘,饮食仍欠佳。去阿胶,加麦芽、扁豆。此后以上方随症加减。1个月后关节肿痛、睡眠、饮食、体力均明显好转,发热已退,能下地行走散步。再观lOd,病情继续好转出院。廖按:此案为久病伤阴,阴虚夹湿之证其一,辨证要点在于心烦失眠、发热、舌红少苔及关节红肿热痛,为阴虚之征。其二,胃院不适,食后胃胀、纳呆、暖气是脾虚气滞、运行失职的表现。其三,关节压痛、皮肤呈暗色,是有疲血证据。但临证时须注意孰轻孰重。
案3.欧某,女,26岁,澳洲人初诊日期:2003年2月21日。患者于1996年开始出现双上肢指间、掌指关节红肿痛,活动尚可,有晨僵,两肘、肩关节难于上举,无明显诱因,当地用消炎止痛药痛不减。2个月前回国住广州某大医院。经检查ESR68mrn/h,RHF 96IU/mL,均明显升高。经用抗生素、非街体抗炎药、MTX等,治疗1个半月仍无明显效果而出院。人院时症状如上,见多个小关节红肿疼痛,有游走性,腕、肘、肩关节活动时疼痛,局部有压痛,有热感,口干,食欲欠佳,食后腹胀、身重、体倦,咽喉不适、干,舌红苔黄,脉滑细数。诊为类风湿关节炎(风湿热痹)。治以祛风清热,健脾除湿。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处方:桑枝3摊,威灵仙lOg,苍术12g;获菩12g,茵仁lOg,砂仁lOg,川朴lOg,白芍6g,黄芬12g,川木瓜15g,络石藤12g,桂枝lOg,知母15g。每日1剂,水煎服。连服7d。另加服痛痹灵片6片,每日3次。1周后各症有所好转。以后以此方加减治疗1个月,疼痛、饮食、体力等大有改善。改用健脾祛湿、养血补肾之药调理1个月,诸症若失,ESR,RHF等已接近正常。以后半年、1年回来复查,各项检查均正常,至今8年未复发。廖按:本例为湿热兼风之证,故治疗以健脾除湿兼祛风为主。
2体会
类风湿关节炎是难治性免疫性疾病,其发病在我国为0.3%}0.6%,致残率约10%。尽管在本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研究方面取得了明显进展,但现代医学在治疗方面仍然缺乏理想的疗法和药物。因此寻求治疗方法或方药仍然是当前急迫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中医学没有相对应的病名。比较接近的病有历节病、厄痹、痹证、鹤膝风等。病因方面,《内经》认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金匾要略》对历节病的论述颇为详细。外因方面,对感受风寒湿热之邪痹阻关节筋脉多有论及,如第4条“汗出人水中(浴),如水伤心”,第5条的胃热加外感风湿,第6条风血相搏,第7条汗出当风等;内因方面,强调肝肾阴虚、心肾血虚、阳虚气虚、胃热等等。此外在虚劳病篇还对四肢酸疼、手足烦热等症指出为阴阳两虚等。廖世煌教授擅长运用经典理论指导临床,经方运用得心应手,常获佳效。廖教授对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提出以下观点:(1)本病由感受风寒湿热所致,内因则责之肝肾心精血虚弱,筋骨失养或阳虚脾寒,水湿内盛。胃有蕴热,汗出而感风湿等是我们需要在临床上充分重视的病理变化。中医药治疗本病,对改善病情,减轻痛苦,增强体质,调和气虚阴阳等有其优势。在诊治本病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必须重视运用中医理论进行辨证论治;第二辨证时必须耐心细致分辨风、寒、湿、热之邪的多寡,以及阴阳气血虚弱的程度;第三分急性发作期和慢性期或缓解期;第四重视内外结合。(2)运用经方加减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确有疗效。配伍得当,随证加减,灵活变通,是提高疗效的关键。只要据证立法,依法处方,融六经、脏腑、卫气营血三焦辨证于一炉,可以应变诸证。(3)要应用好经方治疗RA或其他风湿病,首先心目中必须有经典著作这一重要概念。因此复习巩固著作,明确每个经方及其理论基础,尤其方的组成功效,每味药的作用归经等是用好经方的基础。(4)临床必须严格按中医学的理法方药去指导用药,切忌用西医的观点指导用中药,否则就容易失败,甚至陷人困扰。至于现代药理作用,可在辨证用药的基础上作为参考。
第一作者:余翔(1990-),本科,中医骨伤科学专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