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基评传

 7sasa7 2016-06-27
       道家思想肇始于先秦,是一种学术流派,《老子》、《庄子》、《阴符经》等是道家的主要著作。道教形成于东汉顺帝时代,是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道教的内容十分庞杂,由中国古代的鬼神崇拜、神仙之说与方术、黄老学说中的神秘主义成分衍化而来,道家学说又是其理论主干。因此道家和道教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概念。
       (一)道教:信而不笃
       刘基家乡南田福地、石门洞天的郁郁道风,使其自幼就受到了熏染,并影响着一生的立身行事。他年轻时就曾经因患眼疾而不能任事,而产生过入道修炼之想,几乎到了汲汲于道教的地步。
       道教是神仙崇拜的宗教,对道教是否笃信,首先要看是否信仰神仙。他曾作《少徽山眉岩神仙宅记》:神仙果有宅乎?超无为以至清,与太初而为邻,又乌有所谓宅也。神仙果无宅乎?左带瑶池,右环翠水,绕以赤城,玉楼十二,其传非一,惜乎,吾不得而见之也。世之人由不能见遂并神仙以为无有,呜呼,是非知造化之情状者也。夫造化之神妙岂夫人之① 《四库全书总目》,卷一一○,《清类天文分野》提要,中华书局本。② [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稿本》卷一百三十《分野》,上海古籍出版社第11 册第1065 页。① 《怨诗》,《文集》卷十三。
       所能究哉?①刘基认为造化之神妙是人类所无法穷究的,神仙之宅难论有无,他并未陷于无由得知的苦恼,而是以欣羡的笔触描写神仙境界的翠水瑶池。仙宅的有无?人类囿于认识能力,囿于人、神之别,是无法认识的,但并不应由此对神仙的存在提出质疑。显然,他基本承认了神仙的存在。
       道教又是多神宗教。道教认为,道生神,道无所不在,故道教衍生出的'神'也无所不在。有物即有神,有形即有神。但是,人怎样才能得道成仙,道经强调必须要崇敬神仙、注重祭祀祈祷,以神仙的清净高雅的秉质自律,还必须得到'真人'、'仙人'传授道法仙方,引度点悟。在《少徽山眉岩神仙宅记》中,刘基则一方面记述了括苍洞天紫虚观道士章思廉、徐泰定羽化成仙的故事,另一方面,将本来具有浓厚的万物有灵论和泛神论色彩的道教与世间万物禀气成形的哲学观念结合起来,对羽化成仙进行了理论阐释:天地万物,各禀气以成形,人亦物之一也,物能化,人焉为不能化。??天下之物无不能变化也审矣,何独于最灵之人而疑之哉?②值得注意的是,在道教中,'道'与'德'是约制、驾御宇宙一切的,天、地、人都离不开'道德'的维系。刘基则以'禀气以成形'对世间万物进行了解释,这实质已超出了道教教义的规范。同时,这种万物变化的理论与羽化成仙结合在一起,彻底摈落了斋戒酪仪等形式,混合了人、神之别。这一思想在《郁离子·神仙》中同样可以得到印证:虺韦问于罗离子奇曰:'或称神仙,有诸?'曰:'有之。'曰:'何以知之?'曰:'以物。'请问之。曰:'狐,兽也,老枫,木也,而皆能怪变,人,物之灵,夫奚为不能怪变?故神仙,人之变怪者也,怪可有,不可常,是故天下希焉。'曰:'神仙不死乎?'曰:'死'。①这里值得注意的在于:
       一、对神仙的存在作了完全肯定的回答。
       二、'怪可有,不可常'解释了神仙'天下希'的原因。
       三、神仙也有寿竟之时。这显然是刘基有悖于道教理论的一个'独创',因为作为道士崇奉的偶像的神更不必说,即如可以修炼而至的'仙人'也是长生久视的,如《释名·释长幼》:'老而不死曰仙。'刘基得出这一结论的理论根据在于'天者众物之共父也。神仙,人也,亦子之一也,能超乎其群而不能超乎其父也。'②因为'神仙'为'天'之'子',其'修、薄、长、短,生则定矣',如果神仙长生不死,则'天'、'元气'便不能为其主。形成这一结论的原因便在于刘基并没有以道教的理论来解释道教本身的问题,而主要是通过一般的哲学理论来推衍的,因为,刘基并不是一个虔敬的道教徒。
       同时,还与他对人生的渴望有关。刘基晚年的诗歌一般多为嗟衰叹老之作,这与感唱神仙犹有竟时是意脉相通的。如《古歌》其二:旧花欲落新花好,新人少年旧人老。佳人见此心相怜,举觞劝我学神仙。我闻神仙亦有死,但我与子不见耳。秪言老彭寿最多,八百岁后还如何?
       ① 《文集》卷六。
       ① 《文集》卷四。
       ② 《郁离子·神仙》,《文集》卷四。
       ① 《文集》卷十四。
       (二)道家:情随境迁
       道家主张全身养性、任运自适。不仕于时是其重要的特色之一。但儒家也承认'君子'隐居求志的行为,孔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②因此,儒、道都承认隐而不仕是有道'君子'不附时俗的雅洁行为。但是,道家以高蹈远慕,'终身不仕,以快吾志'③,自然乐化作为人生追求,庙堂仕进,便视为'衣以文绣,以入太庙'的'郊祭之牺牛'。④。而儒家则以政治清明与否、君子有道与否作为决定隐仕的条件。刘基生逢元末,仕途多舛,在元朝便曾三次被贬,乃至受羁管之累,因此屡屡解缓投劾。但总的来看,'隐'是刘基困厄于时,不得已而选择的人生道路。虽兼综儒道,但儒家的人生观念是他最根本的精神依凭。如他曾作《贾性之市隐斋记》:吾尝闻隐于孔子矣。孔子曰:'隐居以求其志,夫君子之有道也。'遇则仕,不遇则隐,仕与隐虽两途而岂二其志哉?伊尹传说处于耕筑,一旦举而寘诸相,若固有之,无动于其中也。①他还说:盖闻蠖屈求伸非终于屈,龙潜或跃匪固于潜。是故勾践事吴乃成姑苏之举,夷吾佐霸易问槛车之嫌。②隐居不仕是卧薪尝胆,试图再举是其终极目标。
       但是,严酷的现实,尤其是佐命前的最后一次仕途顿挫,使其受到了强烈的震撼,而时常流露出倾慕老庄的遁世精神。隐遁南田所创作的《郁离子》中常有庄味甚浓的人生寄语:冶容色者,侮之招;丽服饰者,盗之招;多才能者,忌之招。①山有金则凿,石有玉则刚,泽有鱼则竭,薮有禽则薙。②这是与庄子思想一脉相承的,庄子曰: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③追慕老庄,枕石漱流,返归自然,绝断仕进之想,一度成为刘基的人生情怀。同样,在明王朝建立后,随着朝中政治环境的窘迫莫测,他也是以淡然自适的心境度过余生的,谈洋事件后被迫归京,仅是'朝隐'而已,政治上略无建树,曾赋诗明志,发出这样的感叹:伯夷清节太公功,出处非邪岂必同?不是云台兴帝业,桐江无用一丝风。④对功名利禄已了无兴趣,只求全身避祸。晚年诗作中处处充盈着道家的人生观念。
       ② 《论语·泰伯第八》,《十三经注疏》本。
       ③ [汉]司马迁:《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中华书局1959 年版。④ 《史记》卷六十三《老子韩非列传第三》。
       ① 《文集》卷六。
       ② 《拟连珠》,《文集》卷八。
       ① 《郁离子·玄豹·梓棘》,《文集》卷二。为了更具体地表示《郁离子》的内容,在篇名之后,加注清嘉庆《学律讨原》本标示的条名。
       ② 《郁离子·糜虎·唐蒙薛荔》,《文集》卷四。
       ③ 《庄子·人间世》,《二十二子》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