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

 LKJHGFDDAZXCVB 2016-06-27

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
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X

编者按:当代太极拳大师、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顾问吴图南先生于1989年元月10日谢世。周年之即,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志钧教授撰文,披露太极拳真谛,藉以纪念。
五十年代初笔者在清华大学读书之余常随先生习太极拳,当时先生只有我一个学生,受益非浅。先生住在西直门里晓安胡同八号,一个小庭院,二排坐北朝南的平房,大约有五间,先生住了二间,环境安静,古色古香。吴师生前从不称自己的太极拳是吴氏或吴式,他说太极拳只有一派,那就是陈长兴,杨禄蝉传下来的太极拳。然而,从吴师的言传身教和笔者静切身体会,吴式太极拳,确有其独到之处。为了继承吴图南老师终生倡导的太极拳,我愿就所知奉献于社会,以纪念图南先生。
一、吴图南太极拳的师承
吴图南先生生于一八八五年旧历元月二十三日,先生于九岁(1894)到吴全佑(1834~1902)教拳的功房学习太极拳,全佑老先生让他的儿子吴鉴泉(1870~1942)教授,所以图南老师是从吴鉴泉学习的太极拳,共学了八年。后由吴鉴泉推荐,又从杨少侯(1880~1930)学习太极拳四年。先后学习太极拳十二年。所以吴师不自认是吴式太极拳传人。吴师直言不讳地说陈家沟传下来的陈式太极拳不是太极拳的路子,练的是炮捶,是少林拳的路子,是由纪效新书的拳经三十二[1]拿出其中二十九个姿式组合而成的。他说,陈家沟只有陈长兴是教授太极拳的,陈长兴的太极拳学之于蒋发。因之,陈长兴受陈氏族人排斥,他的太极拳在陈家沟没有传下来。继承陈长兴太极拳的是杨露蝉。没有杨露蝉在北京传播,太极拳就不会流传到今天,更不会普及到今天的规模。一些人争夺太极拳的发明权,完全不顾上述事实,是不合时宜的。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
二、太极拳之秘在于“松八段九节”
吴图
南先生曾讲:“练功首先要练松劲,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两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2]这是太极拳在技击方面发挥威力之秘。吴师发人非常之轻松。为什么?秘密就在松功。为什么要松?又如何练松功?过去的太极拳宗师是秘不外传,或者说不轻易传授的。松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卫生保健目的;一个是技击目的。保健目的是松以达静,包含思想放松和肌肉放松,以消除精神和身体之疲劳,增进新陈代谢之机能,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减缓衰老进程,达到健康长寿之目的。这方面,人们是比较了解的。然而,松的技击方面却远非人所共知。我们举个例子,如果全身肌肉和各关节非常紧张达到僵死状态,则体内虽然叫足了劲,而一点也发不出来。为什么?我们研究一下发劲路线。武禹襄《太极拳论》有“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即发力作用于地,由脚而腿而腰,经脊背、两肩、上臂、小臂、而腕而指。身体悬空是发不出力的。脚与地是作用与反作用力。足下蹬力要从手指或掌发出,需经过小腿、大腿、腰、背、肩、上臂、小臂、手指等八段,脚腕、膝、胯、腰椎、颈椎、肩关节、肘,手腕,指关节等共九个关节,俗称“八段九节”。每段和每节都是一个力的闸门。所以,在技击时体内之力能发出五成已是很好的功夫,能发出七成就是上乘功夫,发出百分之百的体内之力是不可能的。要想尽可能多地把体内之力释放出来,必须打开全身的力的闸门,即松八段九节。关键是如何练松功,太极拳架(套路)是练习松功的基本方法。打太极拳的人都练太极拳套路,然而练法却五花八门,这里指的是劲路。多数人都明显地在体内蓄有劲,造就松不开八段九节。在打太极拳套路时把八段九节松开,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手松而臂僵,顾手臂两腿僵,顾手足而腰僵,腰僵则僵全身。练习太极拳套路时把八段九节真正松开才可称为着熟,这是学习太极拳的关键。这里要注意,松不是懈。什么是松?什么是懈?松,关节是开的,懈,关节是闭合的。懈是人之自然本能,即从上到下堆为一摊。脖颈懈则垂头,腕懈则垂手,肩懈则垂臂,脊椎懈则弓背,腰懈则身瘫,胯懈则身不正,膝懈则立不稳,脚腕懈则无力。如何能松而不懈是练松功的关键。太极拳走架(也叫盘架子,即练习套路),出手时用指端把手臂领出去,而不是用胳臂把手推出去,出腿时用脚指端把腿领出去;以头领导全身,是所谓“头悬”,也叫“虚领顶劲”,好象头悬挂在空由。这种“端领”是靠意识导引。太极拳为什么练得极缓慢,其道理就在于此。象这样练太极拳套路就难了,然而只有这样练才能练出所谓内劲来,即为体内之力开辟一条畅行无阻之通路,打开所有力之闸门,把力释放出来。用科学的语言讲就是使力的效率最高,而使力在体内遇阻转化为热的内耗最小。太极拳技击所以采取“发”人而不打,其道理就在于此;发人十分轻松,其道理也就在于此。
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
三、太极拳之慢
技击之道,手慢让手快理所当然。为什么太极拳经典说,太极拳不是手慢让手快。这个道理在科学不发达的古代有点“玄”,难道手慢打手快不成。在科学发达的今天,用科学原理就可以解释了。快与慢是相对而言,有时快能观察清楚事物的变化,有时则相反慢能观察清楚事物的变化。对缓慢变化的过程,例如花的开放,我们用定时拍摄这个缓慢过程,然后用高速放映机放映,就会看清花是怎样开放的。对快速变化的过程,用高速摄象机拍摄,然后用普通的较慢速度播放,我们才会看清瞬息万变的动作过程。武术技击是一个快速运动。有时被对方击出或击倒,自己还不知道怎样被击中的。这就是因为对方攻击速度太快没有看清楚。敌我格斗,我方觉得对方无懈可击,这是对方防守动作变化太快看不出对方的破绽所致。解决这种问题的办法有二个:一个办法是加快我方的攻击动作;另一个办法是拉长对方的动作。太极拳之慢就是采取了后一种办法。打太极拳很慢,本来长拳几秒钟的动作,太极拳拉长到几分钟。一套太极拳按长拳速度打五分钟,太极拳打一个小时,甚至还要长。这种慢动作就是观察快动作的训练,长期演练就锻炼出一种观察能力,即不管对方招法变化如何之快,我都觉得并不快,其破绽漏洞比比皆是,我看得一清二楚,伸手击之即中。这不仅太极拳高手会有这种感觉,其它拳种或拳击高手都有这样的感觉,所不同的是,他们的练功方法是提高自己动作速度,而太极拳则相反拉长自己的动作以训练洞察力。正如南派太极拳家黄百家所言:“自外家至少林其术精矣。张三峰既精于少林,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3]这里说的内家的练功方法是把外家练法“复从而翻之”,练习方法完全是相反的。太极拳之慢是一大发明。有人会说,我练太极拳几十年也没把对方快速攻防动作拉长,看得清楚。这是什么原因?吴图南先生说这是意识问题,你不懂这就是太极拳的秘密,你打几十年太极拳,只知道慢而丝毫没有拉长动作之意识,就只起了舒筋活血的作用,而没起观察敏锐的作用,此不足怪。太极拳之慢必须寓观察之意,否则是无效的,练时慢而不觉其慢,用时才快而不觉其快,与人接手从容不迫。
四、太极拳之凌空
吴图南先生说“太极拳接手的时候,大体上分两种接手:一种是两只胳膊跟对方接触,就象一般的打手。如果两个人还没有接触就能够由一方制胜了另一方,就属于太极拳的高级部分,就是凌空。”[2]说起来很玄,怎么没接触就胜了对方。讲清楚其科学道理就不玄了。推手双方手臂相接,用触觉感觉对方的劲。实际上,感觉对方的劲不一定非接触不可,还有视、听和嗅觉,还有—种叫作气感。对气感,现在还未研究清楚,然而科学家们承认其存在,是一种物质,用科学仪器可以测量出。练太极拳可以练出精和气,精是视觉、听觉和嗅觉的高级结合,气是触觉的高级延伸。精气相交(结合)为神。凌空就是以神相接。吴图南先生说神接就是“离而未发,你即知其将发。他何处欲动,你即知其将动。换句话说,是在你没跟对方接触,你已经对他了如指掌了。故你随便到他那个地方去,则如入无人之境。”笔者与吴师接手时,有这样的感觉,即当吴师出手尚未接触我身时我已经感觉有很大的压迫感,身已受制。吴图南先生有一种“美人醉”的功夫,与对方接手并不实际接触对方身体,止击彼之所必防和击彼之所必救。我从容不迫而彼摇摇晃晃如美人之醉,故称之为“美人醉”。如何练凌空功夫呢?打太极拳时仅松八段九节和内视动作还不够,还要在一个动作的尽头要诱导发气,如搂膝拗步,当手向前伸出到尽头时要有一个诱导发气的意念。吴式太极拳在一个姿式的定处掌心有一个向外凸和伸指的动作就是诱导发气之意。这样习而久之,就会有气感,不但手有,足有,头顶也有。但是,一定注意这是太极拳之气,并非吐纳术(呼吸)之气,更不能用练硬气功的办法把“气”往身体的某一部分憋(运气)。这会练出毛病的。凌空功夫是懂劲的高级阶段。初学时要以松功为主,在松开八段九节的基础之上再练凌空。太极拳由着熟而懂劲,由懂劲而阶级神明,必须循序渐进,才有所成。
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
五、太极拳之应物自然
“应物自然”这个词不容易理解,它的意思是对待物质的东西要顺其自然。太极拳经典用了“舍已从人”这个词,意思是相同的。对此,有许多牵强附会的解释,例如有人解释为武德云云,这是不正确的。应物自然是讲客观规律的。太极拳是一种客观规律,这就是“复从而翻之是名内家,得其一二者已足胜少林。”[3]是把外家少林拳给翻过来了,即把“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壮欺弱,老让少。翻过来习练。吴师提出太极拳的四条标准:第一不使拙力;第二以静制动;第三以柔克刚;第四以弱胜强。任何人都可以用这四条比较一下,看看符合了几条。如何才能作到?太极拳诀有句话叫“入吾壳中”。吴图南先生说“不管敌手怎么来,要紧的是引导他合乎咱们的规律,就是敌人任其有千变万化,都不能离开咱们的太极拳原理。”[2]如果对方是掼跤的,你也跟着摔起跤来,那你的太极拳就不高明,而应让他跟着你打太极拳。这说起来容易,作到实难。怎样作?这就是太极拳原理的“沾连粘随”。吴师说“沾连粘随不丢顶之道也。”少林拳讲丢得开和顶得住,太极拳则相反讲求不丢不顶。沾连粘随就是不管对方是什么拳种,只要与我搭上手,就摆脱不了我,被迫跟着太极拳的路子走。沾,是指接对方的手,太极拳接手如膏药沾在对方身上,不似少林拳的格,碰、撞、砸把对方攻来之手(拳)足(腿)迎击回去,连,打人一拳或击人一掌,如果打空,必然迅速撤回,这是最好的回击时机,然而许多人由于进攻意识不强,听任对方撤回作第二次进攻而没有及时反映,连续进攻的意识谓之连粘,是封住对方不使其有再次进攻的机会;随,是发之意,我封住对方,对方必撤步或身向后卸或以腰为轴转动,千方百计摆脱,这是我发敌的最好时机,随即发。吴师用三句话概括了沾连粘随,即“敌欲变而不得其变,敌欲攻而不得逞,敌欲逃而不得脱,斯为上乘。”目前太极拳推手比赛,丢和顶都很严重。丢因脱离对抗而不为人注意,而顶的问题令人慨叹,双方相顶有如笨汉角力。中国武术本以洒脱、干净、利索为特点,太极拳亦然,这是一种美学。为什么会发生顶?除有比赛规则方面的问题外,主要是推手水平问题。如果双方水平相差悬殊,这时强的一方可以随心所欲,充分发挥推手技能。然而,双方实力相当时,情况就不同了,双方都在找对方的劲(力学上叫作力点或着力点)。比如对方双手按住我的手臂,在双方实力相当的情况下,如果我想卸劲,对方必然随即跟进,我再反劲已来不及,很可能被发出或按出,所以我必须用相当的力量顶住对方。如果对方想改变劲路的方向,我当然也要改变劲路方向,跟着他。这就造成顶。这是否背离了“不丢顶”的原则?顶会发生在不同的水平层次上。低级的是死顶,即双方都不懂劲,听不出,化不开,发不出,顶起牛来,最终是谁力气大把另一方顶出去。中级水平是双方都有一定的听劲、化劲和发劲基础,如果一方稍有不慎就可能被闪出或发出,所以双方都不敢死顶也不敢稍卸。高级是双方都懂劲,互找对方的劲路变化,截断对方的劲,这时双方都极慎重,不轻易发劲也不轻易后退,这是功夫的较量,最后是技术、智力、耐力的某一方面高于对手而取胜。吴师说还有凌空的上乘功夫,即双方在未接触之前就决定了胜负,是精和气之较量。可叹,上乘之技今属谁哉!
六、太极拳之虚实
吴图南先生说“虚实是中国兵法上的名称。虚实的含义是:亦虚亦实,虚中寓实,实中寓虚,非虚非实。这些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太极拳经典中“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的话取之《论语》,子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呼焉在后”[4]。此语可解释为“高不可仰,坚不可钻,瞻前顾后”,是用孔夫子的话比喻虚实,是虚实相对的两个方面运用之妙。太极拳以虚引实谓之“入壳”;彼实我虚谓之“化”;以实击虚谓之“乘”;以实击实谓之“顶”;双虚谓之“丢”。个中奥妙,读者自悟。吴师引用孙子兵法解释攻防虚实运用之妙,孙武子十三篇说:“故我欲战,敌虽高垒深沟,不得不与我战,攻其所必救也。我不欲战,画地而守之,守其所不攻也。微乎微乎,至于无形。神乎神乎,至于无声。故能为敌司命;故能自保而全胜也。”[5]虚实是攻防战略战术之运用。太极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是虚实运用之妙的结局。虚实之运用说明太极拳在技击中不应教条地处理招势和劲路。如敌强我弱,敌攻势猛而功底深厚,我应避其锋,守其所不攻,即转移到他攻击不到的地方去。例如,敌正面右手直拳猛击我胸部,我则转到敌右臂之外侧,这样敌左右双手都处于“不攻”的地位,即攻不到我身上。又如我强敌弱,敌采取守势,我应攻其所必救。例如敌采取虚晃动作而不攻,我不为所惑,出手直按其前胸,他就不能再搞虚假动作而必自救了。虚实之妙用无非是二个方面,即“为敌司命”和“自保而全胜”。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
七、太极拳与长寿
《庄子·盗跖》曰:“上寿百岁,中寿八十,下寿五十”。吴图南先生享年百零伍岁,可谓上寿。然而近代太极拳宗师并非都是长寿,如陈长兴寿82岁(1771~1853),杨露蝉73岁(1799~1872),吴全佑68岁(1834~1902),杨班侯55岁(1837~1892),杨健候78岁,杨少候68岁(1883~1936),杨澄甫53岁(1883~1936),吴鉴泉72岁(1870~1942)。除陈长兴为中寿外,余皆由下寿。是否太极拳无助于长寿。对此,吴图南先生解释为追求目标不同。他说:“我们研究太极拳的人认为技艺乃其余事耳”,就是技击是太极拳的附属。太极拳的发明人是以养生长寿为主要目标,而以技击为辅的。一些太极拳大师由于当时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不得不本末倒置,以技击为主,这是与养生长寿相悖的。吴师说:长寿是一个综合养生的效果,它包含:工作、修养、饮食、体育运动、环境等等。无疑,太极拳是一项很好的养生体育运动方法。太极拳是吴图南先生终生倡导的,虽然他并不是以教授太极拳为职业,他是一位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但是,渊博的考古学和历史学知识帮助他研究太极拳,达到了非常深入的境界,成为武术界公认的太极拳家。虽然吴老技击造诣很高,但从不认为太极拳是斗狠好勇之术,而极力主张体育运动和自卫保健。笔者撰写此文以之纪念先生。
太极拳大师吴图南先生谈太极拳之秘
【注释】
【1】《纪效新书》是明代军事家戚继光(1528-1587)所编,其中拳经三十二式取自太祖长拳三十二式。
【2】吴图南讲授马有清编片《太极拳之研究》,商务印书馆香港分馆。
【3】《拳经》,天津古籍书店影印。
【4】《论语··子罕》。
【5】《孙子》十三篇。
----摘自《武当》1990.2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