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急性心梗伴心衰,早期血运重建“重中之重”

 DaweiOlisa 2016-06-27

作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常见并发症,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已成为AMI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对于此类患者,血运重建的时机至关重要,其可在死亡率、新发心衰及射血分数(EF)等方面对患者造成影响。近日,在国家会议中心召开的第五届心脏重症大会上,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心血管内科曾和松教授(贺行巍医生代讲)对AMI合并心衰患者的血运重建时机选择进行阐述。


贺医生指出,AMI伴严重心衰或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运重建时机不受发病时间的限制。早期进行有效的血运重建治疗可降低AMI后死亡和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若患者AMI后左室功能严重受损,则应重新评估患者的左室功能,确定是否需要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具体如下。


一、循证证据


有研究证实,再灌注治疗时间每延迟1小时,新发心衰增加4%~12%。对于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来说,与未行或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冠状动脉搭桥术(CABG)相比,急诊PCI或CABG可显著改善长期生存率。


GRACE研究证实,对于进行溶栓治疗的STEMI患者来说,就诊到溶栓时间(D to N)每延长10分钟,6个月死亡风险增加0.3%;对于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来说,就诊到球囊时间(D to B)每延长10分钟,6个月死亡风险增加0.18%,如下图。




二、指南推荐


2013年美国心脏病学会(ACC)和美国心脏协会(AHA)联合发布的STEMI指南推荐,STEMI合并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患者,不必考虑发病起始时间,可行直接PCI(I,B)。对于解剖结构不适合PCI的患者来说,若存在反复的心肌缺血、心衰或心源性休克,则推荐急诊CABG。


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会(ESC)与欧洲心胸外科协会(EACTS)共同发表的心肌血运重建指南推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合并急性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应进行急诊侵入性评估(Ⅰ,B)。在冠脉解剖结构允许情况下,推荐STEMI或非ST段抬高型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急诊PCI(Ⅰ,B)。出现心源性休克,但冠脉解剖结构不适合行PCI的患者,则推荐急诊CABG(Ⅰ,B)。急性心梗合并机械性并发症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患者,建议进行急诊手术(Ⅰ,C)。ACS合并心源性休克的患者,则可考虑短期体外循环(Ⅱb,C)。


2016中国PCI指南同样推荐,伴严重心衰或心源性休克的患者行直接PCI,且不受发病时间限制。当STEMI患者出现持续或者反复缺血、心源性休克、严重心衰,但冠状动脉解剖特点不适合行PCI,或伴心梗机械并发症需要进行外科手术修复时,可选择急诊CABG。


三、左室功能评估


左室功能是STEMI患者生存率的有效预测因素之一,所有STEMI患者均应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VEF)。对于此类患者,可在介入治疗后2~3天行心脏超声检查或术中行心室造影以评估左室功能。若患者在入院前左室收缩功能已严重失调,则应在40天后重新评估其左室功能,以确定是否需要植入ICD。


LVEF低下是心源性猝死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LVEF的升高,心源性猝死的发生率下降。故对于LVEF低下的患者可考虑植入ICD。2014年植入型心律失常转复除颤器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推荐,心梗>40天,LVEF≤0.35,心功能Ⅱ或Ⅲ级;心梗>40天,LVEF≤0.30,心功能Ⅰ级;及心梗后非持续性室速,LVEF≤0.40,在电生理检查中诱发出室颤或持续室速的患者,均应植入ICD。


'时间就是心肌,时间就是生命'。STEMI患者的救治必须分秒必争,尽早进行再灌注治疗,以期降低患者的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



心在线 专业平台专家打造
编辑 郭雪梅  ┆美编 柴明霞┆制版 郭文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