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潘鲁生:手工艺的中国语境

 青木森森 2016-06-27






文/潘鲁生

引:何谓手工艺的中国语境

  从社会发展进程看,手工艺的现代化发展是一个自发的过程也是自觉的过程。因为从古到今每一个时代的手工艺必然有其自身的时代感,从材料、工艺、功能到形式语言、审美方式,其发展与社会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即使传统手工艺同一品类制品也会体现出因时代不同而有的变化。


    但随着工业文明、机器生产、机械美学的兴起,在使传统手工艺受到剧烈冲击的同时,也使“手工艺”前所未有地具有了自觉、自明的内涵。一方面,对机械文明的反思和批判,凸显了“手工”的精神与文化价值,另一方面,在与艺术和设计融合共生的过程中,呈现出当代价值,所谓以很强的原创性取代传统手工艺的师承与复制,以本体语言体现独特的审美价值,借助新材料、新工艺甚至非手工方式完成手工艺的重构等,以至于现代手工艺的属性、边界与地位成为不断讨论辨析的命题。


  所谓手工艺现代化演进的脉络及其现状主要是从西方社会与文化语境出发的,无论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到二十世纪初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其后的“手艺复兴运动”,还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工作室手工艺运动”、七八十年代的“设计师-造物人”运动、九十年代的“后工艺运动”,均是伴随工业文明发展壮大及“后工业化”进程兴起和发展的。


     所以无论是对工业文化弊端的自省与反抗,还是融会艺术与设计,或彰显个性,抒发性情,趋向雕塑化和观赏性,走向装置艺术、公共艺术、观念艺术;或通过单件制作、限量复制,自行设计制造实用产品,开辟工业设计与传统手工艺间的第三条道路,手工艺甚至作为一个特殊的载体和媒介,承载传播着其社会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理念、人文理想、艺术审美观念等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自然的思考和主张。


  也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说手工艺从来就不是一个封闭的艺术领域与僵化保守的文化形态,手工艺从来就不仅仅是一种生产形态或者艺术形式, 而是一种生活方式与文化载体, 尤其伴随工业文明的反思,手工艺成为人的本质创造力的体现。作为一个开放的、不断生成和发展的系统,手工艺依托于特定的时空土壤,其赖以生成的语境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它的内涵、形态和所具有的价值。


     正因为如此,我们也有必要进一步厘定手工艺的中国语境,因为它确是有着与西方不同的基础和发展路径,有着属于当代中国的特点和发展命题,而且也将在新的发展图景中彰显出共通的价值。


     从这个意义上说,手工艺的中国语境包含了作为基础的民族文化心理、当前的社会结构以及“全球化”的新命题,就此可以更深入地把握中国现代手工艺的基础、现状和价值。



一、无可比拟的丰富资源与手工艺基础



  回顾历史,中国手工艺资源之丰富不言而喻,工艺技术发达的中国古人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正如李泽厚的“积淀说”所阐释的“从仰韶的彩陶和殷商的饕餮中发现那个时代的‘文化’,但我们所指的并不是这些彩陶和饕餮本身,而是指通过它们所反映出来的那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一种时代的风尚、一种民族的习惯、一种社会的心理、一种集团的气质”,从新石器时代到当下,手艺塑造了中国人的生活、性格,成为中国人生活方式、文化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手工艺的中国语境,其中隐含着深层的民族心理结构。  


     有研究者就此指出,“与西方文化相比,中国文化的感性和理性两极并不发达,因而在体育与科学活动中常显得动力不足;但在感性和理性相结合的中间层次,我们却有着极为肥沃的文化土壤,因而艺术和工艺特别发达。”因为务实、尚用,更注重经验积累,更讲求实践和内省,在关注容易产生效益的工艺技术并造就灿烂工艺文明的同时,也疏离了对理论科学追根究底的探寻,所以“在公元一至十五世纪的漫长岁月里,中国在发展技术方面比西方更为有效并遥遥领先”,但当西方的理论科学到17世纪后释放出巨大的能量,科学和工业革命成为左右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巨大力量的时候,中华文化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甚至陷入存亡绝续的困境,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在被动的境遇中开启。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手工艺基础不只在于资源的丰富性,不只是有丰富的薪火相传的技艺传统、日积月累的材质和工艺手段,还在于深刻积淀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我们或许不足以如西方手工艺倡导者那样在一轮又一轮手工艺运动中反思发展壮大的工业文明的弊端,在比照中发掘手工艺的意义和价值,因为历史长河中积淀而成的诗性文化作为“心理结构”更深地潜藏在人们内在的心理习惯和思维方式中,在生产与生活方式的变迁中,在规避工业化弊端的过程中,需要的不是找寻而是唤醒,是在新的向度上的审视和激发。


  更深入地看,从《考工记》到《天工开物》,手工艺蕴含的造物思想体现了中国人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深层把握,无论是在工艺形制中体现伦理关系,还是在“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中把握和构建人与物、人与自然的联系,无论是详尽地描述工艺经验,还是倡导“由技入道”,体现的都是中国人绵延传递数千年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它不同于理性地、逻辑地探究、导向宗教或科学的终极追问,而是一种理性与感性相融合的实践智慧。从这个意义上说,手艺在中国文化和心理中的承载作用,在今天的潜在影响,不同于西方,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和把握、反思和探索,把握这前后相继也许并未断裂的文脉以何种方式延续发展。



二、重叠交织的现代化进程与手工艺发展



  也正是由于被动开启的现代化进程,当代中国与西方发达国家不同,将前工业、工业、后工业三个历史阶段压缩到共时的社会环境中,作为以工业社会为主导的, 兼有前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经济要素的发展中国家,手工艺也有自身的发展环境、特点和意义,中国传统手工艺的现代化进程因此也具有不同于西方的本土内涵和特色。


      一方面,工业生产在国民经济中占据相当比重,手工艺的设计价值和作用亟待发掘;一方面,文化创意产业兴起,在创意产业形态上,手工艺的意义和作用需要进一步发挥;同时,当代中国有广袤乡村,作为孕育手工艺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母体依然存在,传统手工艺将以农村文化产业、农民艺术创作等形式得到新的发展。这也是中国手工艺的当代语境。


  也就是说,在交织重叠的现代化进程中,手工艺更大的价值不在于对工业生产进行反思与平衡,而是激发来自文化传统和个体的创造力,推动以加工制造为主体的设计产业、以创意为主体的文化产业以及农村手工文化产业发展,在创造产业效益的同时,发挥文化的深层作用。如果说正是与工业文明的对照中,手工艺凸显了人作为主体的创造性内涵,实现了内涵的清晰化和丰富性,那么发展手工艺的根本目的也在于从人的主体出发,激发创造力,尤其在借助更为精准的数字化技术设备的同时,思想的表达、情感的抒发、审美慰藉或精神探索将具有核心的价值和意义。



三、全球一体化的世界坐标与手工艺价值



  在具有本土语境的同时,中国手工艺也处在全球化的共同背景中,如果说“全球化”肇始于资本的全球流动,并引发了文化的“全球化”命题,那么,在数字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形势下,在“全球化”的信息网络中,全世界的经济、政治、文化与社会生活被编织成一个越来越紧密的整体,文化的定位与特色化发展更具紧迫性。


      正是在这一强劲的“一体化”世界坐标中,手工艺凸显出文化定位的价值,它往往最清晰地体现了一个民族怎样将理性的东西是表现在情感中、将社会的东西表现在个体中、将历史的东西表现在心理中,承载了历史和价值观的手工艺更像是一种民族语言、一种表述方式, 体现独特的思维、感受乃至存在方式。


  相对于工业化进程中,人们希望通过倡导发展手工艺,在现代化的生产中找到自我,在信息化社会,当技术、设备、资讯结成更为开放公共的平台,交通、交流有了更便捷的路径,手工艺的意义和价值更在于构筑一个民族、一种文化的自我。正如手工艺理论家保罗· 格林哈尔希所评论的“我总觉得在各种视觉艺术中手工艺处在最有趣的联接点上。


       它们(各种手工艺)跨越了大众主义与精英主义的边界;作为基本上全球化的事物,它们对于我们理解地域性与民族性是至关重要的;它们是研究性别问题的关键所在;它们活跃于经济的各个层面;它们是很多神话学辩论的核心话题;在所有的视觉艺术中它们最具基本的学科交叉性;它们介于古风与现代性之间最复杂的空间之中。”


  如果说“一个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所积累下来的内在的存在和文明,具有相当强固的承续力量、持久功能和相对独立的性质,直接间接地自觉不自觉地影响、支配甚至主宰着今天的人们,从内容到形式,从道德标准、真理观念到思维模式、审美趣味等等”,那么毫无疑问手工艺是这一文化身份的重要载体。如果说大国实力的较量也是软实力的较量,“一个国家的软实力是以其文明文化价值观为核心的”,那么,文化的艺术的力量则不容忽视,因为手工艺更能代表一个民族的个性和特点,在信息及全球化时代格外可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